第六篇 美 术
 
  第六章 书法、篆刻、刻字
 
 
                       第三节 刻  字 ...回目录 
  天津的刻字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商末周初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后),青铜礼器上已有金文出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8),在瓦当上出现了篆书刻字。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镌刻的鲜于璜碑,刻工精劲娴熟 ,体现了汉代艺术的古朴博大气质。唐代以后法帖产生,天津也有镌刻者,最著名的清初大收藏家安岐(字仪周)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摹刻上石的“书谱序”,镌刻精致,字迹清晰,为世所重。清代到民国年间,天津逐渐发展成工商业城市,工厂商号多请名家题写镌刻匾额,于是各种字体、各种材质、各种装饰的牌匾、门额、楹联呈现于街市,相映成趣,争奇斗胜。其中,华世奎书“天津劝业场”、“正兴德茶庄”,孟广慧书“耀华学校”、“西来香”,赵元礼书“德聚号”等牌匾驰誉津城。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天津刻字艺术得到飞跃发展。它已从传统的单纯刻字向现代化刻字艺术转变。其表现是刻字作品从实用为主转到以欣赏为主;从复制书法作品为主转到以创作为主;从书刻分离为主转到自书、自刻为主。近年来,由于创作观念不断更新,天津出现一批优秀刻字作品;同时出现若干创作群体,在天津市的一些区县形成了浓郁的现代刻字艺术创作氛围。
  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取得的成果。80年代以前,天津几乎没有现代刻字艺术创作。刻字的主要形式尚局限在刻制牌匾、楹联、碑文和文房四宝的雕刻工艺方面。其特征是注重雕刻的功力、细腻的刀法和严格的书法翻刻,很少注意发挥作者的创作情感和创作个性。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刻字艺术家。1984年,“日本现代刻字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任天津书协秘书长的毕开文,将日本刻字展从哈尔滨接到天津展出,使天津书法界受到启迪。同年天津举办的天津市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一批刻字作品入选参展。1986年,天津市刻字研究会成后,很快组织天津的书法刻字爱好者开始了刻字的探索和实践。从1987年到1997年,刻字家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黄崖关长城的“百将碑林”、“百家碑林”、“毛泽东诗词碑林”、“黄崖关长城竹刻楹联堂”和“篆刻碑林”;在市文联院内由吴玉如弟子镌刻的“吴玉如书法碑林”;在河北区“觉悟社”遗址建造的“李叔同书法碑林”;以及“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竹刻楹联陈列”等一系列用刻字完成的重要工程。另一方面,天津的刻字作者们积极参与全市、全国各类刻字展的创作活动,在历届刻字展览中大展风采。这期间,天津刻字作品在3次全国展、3次中日交流展和邀请展、4次国际刻字展等大型刻字展中入选和获奖数量都位居前列 ,表现出发展中的天津刻字艺术的整体实力。
  1987年日本刻字联盟理事长长扬石和渡边寒鸥一行10数位日本刻字家莅临天津 ,与天津刻字家进行深入切磋 ,促进了双方的友谊和学术交流。
  在天津书协的指导下,天津还出现了汉沽、塘沽等若干刻字群体。其中“汉沽刻字”以其形式、题材的多样化和色彩、装饰的新奇妙到,在1987和1993年分别在天津和北京举办的大型群体刻字展上引起中国书法界和刻字界的极大关注。如今,汉沽区的刻字创作蔚然成风,区文化局成
  
立了刻字研究院,大大小小的刻字群体、刻字作坊到处可见 。“汉沽刻字”与“汉沽版画”两个群体,在中国刻字、版画界犹如两颗艺术之星,令人瞩目 。汉沽刻字创作群体已成为天津刻字艺术队伍中的一支劲旅 。文化部特命名天津市汉沽区为“版画刻字之乡”。
  天津刻字艺术的迅速发展,是与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的指导分不开的 。早在1987年,当时负责全国刻字创作的权希军、张源等都多次来天津并到汉沽指导创作 。1993年,中国书协将第一届全国刻字艺术展的全部作品从洛阳移至天津展出 ,从而开阔了天津刻字作者的眼界。谢云 、吕如雄、权希军、张源等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委员还多次莅津评审作品,提高了刻字作者的创作意识 ,使天津的刻字创作更加坚定地走上现代刻字艺术创作的轨道。
  至1995年,天津刻字艺术创作队伍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可喜局面 。刻字艺术家如毕开文、赵伯光、谢学坚等不仅自己的创作成绩显著 ,他们还在培养人才、组织队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现任天津书协秘书长的唐云来,为扶植汉沽刻字群体的
图6-83 汉沽刻字作品《曲径通幽》
形成与发展,推动天津现代刻字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他还担任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在发展全国刻字艺术上也做出了贡献。在天津的刻字创作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如张广金、邵佩英、刘硕海、刘洪洋、韩天宏等一批青年刻字艺术家。他们创作思想活跃,观念新,善于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创作出一批书法好、形式好、书刻和装饰具佳的刻字作品,在国内、国际刻字展上显示了天津刻字的水平。
  近年来,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和刻字研究会积极组织作者研究和探索当代刻字创作的特征与趋向,大胆地进行书法布局、材料选择、刻制手法的更新,努力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 ,吸收兄弟省、市、区和国际上的创作经验 ,深入发展刻字创作的美学意蕴和艺术语言,提倡出精品、出妙品、出传世之作,已经收到效果。
  1980—1995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部分展览天津参展作者一览表(表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