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即玺印艺术,自商代产生后,3000年来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元代的艺术家采用叶蜡石料的印材,使得文人自篆自刻更为如意。因此,明代的篆刻由书画的从属地位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设卫,天津的篆刻艺术开始逐渐发展。
清康熙、乾隆年间,李钊(字所其,号勉庵)是见于记载的天津第一位篆刻家 。他性情孤介,不是解人不奏刀 。刻有《前后出师表印谱》等,承继明人印风,自成一体 。查礼(字恂叔,一字鲁存,号俭堂)生平喜藏秦汉铜印,积累600多方(其后人增至千余方),集成《铜鼓书堂藏印》4卷,书法名家王文治、翁方纲为其作序。这是天津收藏、拓印、分类编辑成集的第一部古玺印谱。
乾隆、嘉庆年间,篆刻家有金铨、周焯、潘逢元、沈铨、解道仔等。金铨(字均衡,号野田)书法以章草为工,篆刻以秦汉为宗,印作浑厚自然,苍劲工稳 ,刻有《野田印宗》。篆刻史家汪启淑旅津,极为称许,归而辑入《续印人传》中 。周焯(字月东,号七峰)书法擅小篆、八分,著有《论摹印法》、《卜砚山房诗钞》。潘逢元(字苕庵)性喜搜罗奇字,临摹古印;反对不讲虚实变化的印风,自成意趣;擅填词,怀才不遇,自刻“不堪回首”印以寄意 。沈铨(字青来、师桥、季掌,号直沽渔隐,署六琴十砚斋、养素轩)擅画工书 ,画坛有“南北两沈铨”之誉。其印深得浑穆朴茂、圆转流动风致,印作集成《养素轩印谱》。解道仔(字铁樵)从沈铨习篆刻,用力甚勤,印作集成《红椒馆印谱》。
嘉庆、道光年间,赵野(原名梦庚,字尧春,号雪萝)工诗文,诗境清雅,著有《天籁集》、《蓼虫集》、《板扉吟》;治印宗圆朱文及汉印中工稳者,有《草木名印谱》传世。赵锡绶(紫亭)少喜金石,至老不懈,有印谱(序跋雕板,印章钤印)4册传世。
同治、光绪年间,栾征纬(砚乡)、赵仝(子仙)、刘陈(小亭)均以书画家兼擅篆刻而享名于时。
民国时期,擅篆刻者较前为多。穆寿山、王钊、张朴声名最著,被誉为“津门三印人”。穆寿山(字云谷),早年治印喜学徐三庚,曾自集《徐三庚印存》一部。后致力于玺印、封泥、瓦当的研究,以其神韵入印,自成面目;印作苍古拙重,气魄宏大,与江南吴昌硕的印风相合。吴昌硕见到《寿山印存》十册,击节称赏 ,为作题记,广为赞誉。王钊(字燮民、雪民,号乐石居士)治印纯师周秦古玺、汉印 ,终生致力于篆刻,多有佳作;又尝试以甲骨文刻印款,别有奇趣,为篆刻界首创。今人杨鲁安集其遗印成《王雪民印存》刊布行世。张朴(字穆斋)初学印摹《飞鸿堂印谱》,后上追秦汉,下学时贤,卑弃凡庸,不从流俗。
上述三印人之外,李叔同(原名文涛,又名息,出家后法号弘一)少年时曾从唐毓厚习治印,有相当造诣,但因他在艺术领域身兼众长,故不以篆刻名世。王襄(字纶阁,号符斋、簠室)是著名的甲骨文字学家,以治印为余事。俞祖鑫主持的美术馆印学班和陈翮洲主持的墨缘书会,对培育篆刻人才发挥了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在“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篆刻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天津市以歌颂新中国、新气象、新面貌和毛泽东诗词为内容的篆刻作品经常在报刊发表,评论篆刻的文章也时有刊载。黄绮、孙其峰、李骆公、冯星伯、刘恒、华非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篆刻家。黄绮是著名的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著有《部首讲解》、《说文三索》等;其书法,以方笔写金文成就很高;其篆刻,篆隶真行简驭驰刀下,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孙其峰是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其篆刻浑厚朴茂,尤以爨宝子笔意所作楷书印及花押印为世所称。李骆公以独创篆体书法名于世,而后以其人印,别具意味;所作肖像印,造型夸张有奇趣。冯星伯的金文书法端庄凝重,曾刻突出笔意,自成一格。刘恒篆刻以圆朱文印最为擅长,秀劲灵动,津门独步。华非金石书画、刻瓷等无所不精,曾刻套印《百花齐放》、《东方红》等印谱,堪称巨制,得郭沫若等名家题签褒扬。
“文化大革命”期间,篆刻艺术被打入“四旧”之列,研究、创作活动大减。至“文化大革命”后期,第一工人文化宫举办书法学习班,使篆刻的研习重新开始。随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小靳庄诗歌书法篆刻展”,展出的大批篆刻作品都是以简化字入印,艺术水平虽不高,但反映了人们对篆刻艺术的喜爱与追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天津市的篆刻艺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篆刻家蓝云、齐治源 、徐嘏龄、张牧石、徐君力 、玄光乃、唐石父,以及“文化大革命”前便活跃在天津印坛的篆刻家向老逢辰,铁笔生花,进入了篆刻艺术的成熟期。他们一面进行创作,一面从事教学,为天津的篆刻艺术培养了大批人才。蓝云印风崇尚黄牧甫,平中寓奇、古劲端雅,印作后由弟子们集成《蓝云篆刻集》。齐治源篆书潇洒秀劲,篆刻刀法自成一格,章法有奇趣。徐嘏龄篆刻得浙派神理,切刀生辣,印风朴厚,作品曾载《红楼梦人物图咏》。张牧石印宗黟山派,典雅清丽,集成《张牧石印谱》。徐君力印承古法,清雅醇正,偶作肖形印,古拙喜人。老一代篆刻家们,治印外艺兼多能,玄光乃长于印材识别,唐石父专于古钱币鉴赏。
1979—1980年的两年间,天津市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宫、文化馆、工人俱乐部等都积极举办各类书法篆刻展览及学习研究活动。其中涌现出董鸿程、穆奎信、李泽润、朱文杰等刚步入中年的篆刻家。他们成为全市篆刻艺术活动的组织者、领军者,为天津市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981年,河西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由秘书长李泽润和副秘书长朱文杰主持篆刻艺术工作 ,团结组织全市老中青篆刻家及爱好者定期举行研究、交流、表演、展览等项活动,使篆刻艺术事业日趋繁荣,并使篆刻活动逐渐摆脱了从属于书法活动的地位。
1984年7月6日,海河印社成立,社址设在万全道和平区工人俱乐部内,有社员60人。很快增至126人。社员大会公推孙其峰为社长 ;先后任副社长的有张牧石、华非、高殉、董鸿程 、穆奎信、李泽润、韩征尘、彭汉英;高殉、李泽润 、朱文杰先后任秘书长。印社定期举办讲座、研讨、表演、展览、大赛和对外交流等活动。为使篆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除指导长征中学、和平中学、大港油田等篆刻小组活动外,还于1987年成立了海河印社分社——海河青年印社。
1984—1995年这11年间,天津的篆刻艺术进入了繁荣期,呈现出高水平、多层面的可喜局面 。1984年海河印社与天津市书协联合举办“天津市首届篆刻展”,1989年举办“天津市第二届篆刻展”,1992年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篆刻艺术大展” ,1993年举办“天津市第三届篆刻展”。这些展览,展示了天津篆刻界的实力,丰富了天津人民的文化生活。
此期间,在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中,天津有不少人的作品入选参展。此外,刘洪洋、齐悦、赵海峰、徐健、胡健、李双伟等青年篆刻家也活跃于印坛,成为天津篆刻界新军。
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海河印社于1986年、1988年举办两届群众篆刻大赛 ,对推动天津篆刻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赛评出38人获奖,其中邵佩英、韩祝龄、李武春、张世鑫、么挹章、李翌、曹志宏获一等奖。
1990年,伴随“津门十景”的评定,由《今晚报》社发起“津门十景”篆刻大赛,收到参赛作品1500余方,经海河印社21名理事初评,后经著名书画篆刻家复评,评定出10名篆刻家的10方优秀作品,依次是:李泽润(蓟北雄关)、孙荣刚(海门古塞)、孙家潭(三盘暮雨)、王秀珙(独乐晨光)、卢善启(沽水流霞)、刘恒(龙潭浮翠)、刘铁英(中环彩练)、夏朝晖(故里寻踪)、韩征尘(双城醉月)、邵佩英(荧塔旋云)。同年,天津市“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赞助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同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向全国篆刻界发起为全国第一座以歌颂长城为题的篆刻碑林征稿活动,遴选出114位篆刻家的力作,放大镌刻成碑,镶嵌在天津长城黄崖关碑林大厅之中,装点关山,甚为壮观。 |
这期间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编印的《 周叔弢藏古玺印选 》,选印精良,很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海河印社编印了本社社员篆刻集《烟沽印影》。此外,还编印了天津黄崖关长城碑林刻石拓片集《篆刻碑林》和篆刻家个人专集《蓝云篆刻集》、《刘恒篆刻集》、《张牧石印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