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六章 书法、篆刻、刻字
...回目录
天津的书法、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商末周初(公元前11世纪前后)即已出现刻字艺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时期出现了篆书刻字。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有鲜于璜碑的书写与镌刻 。明清至民国年间,天津书法、篆刻活动相当活跃,曾出现不少书法家和篆刻家 。清乾隆时期,天津书坛主要流行学董(其昌)、赵(孟頫)。到嘉庆、道光年间,学欧阳询成风。咸丰至民国时期 ,有不少宗法北碑、汉隶、秦篆和金文甲骨的书法家出现,致使碑学帖学并举,各种流派纷呈。
新中国建立后,书法被列为艺术门类,同篆刻一起得到新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 ,书法、篆刻活动几近停止,后期才得以恢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市的书法、篆刻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刻字也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艺术转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1983年1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成立。其后书协所属的海河印社、妇女书法研究会 、刻字研究会、硬笔书法研究会等相继成立。这些社团组织广泛联系书法家、篆刻家 ,经常组织举办展览、比赛和研讨活动,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促进了书法事业的发展。1987年5月,由天津市36个单位联合举办天津市首届书法艺术节。与此同时,《今晚报》社举办的北方14省、市、自治区参加的“北国书展”在津开幕,这是天津书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活动。
1984年海河印社成立,至1995年的11年间,天津的篆刻艺术进入繁荣期 ,呈现出高水平、多层面的局面。海河印社与天津市书协联合举办三届篆刻展。该社还承办了“全国印社篆刻展”。
1986年天津市刻字研究会成立后,组织了一系列用刻字艺术展现的重要工程 。在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的指导下,出现了汉沽、塘沽等若干个刻字群体,刻字创作队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局面 。自1987年起,天津的刻字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和国际展览并获奖。
图6-70 1973年5月在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出土的东汉鲜于璜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