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五章 民间工艺
 
 
                       第四节 刺  绣 ...回目录 
  刺绣(绣花)是天津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旧社会,天津对年轻的女子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之说,以此来形容女子的品行。因此,刺绣就成为当时有身份人家妇女的“必修”家庭作业。她们出嫁所穿的衣服、鞋子,戴的围巾、帽子,房中的门帘,床上的枕头等等,都要亲手绣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流行的绣花样子多为荷包花、兜肚花、鞋花、枕头顶、门帘花等,品种有团花、角花、花边等。这些花样,不仅富户人家的女子刺绣,一般人家的女子也会刺绣。
  刺绣,除以家庭为主的手工艺活动以外 ,天津各时期也有一些作坊专门经营手工刺绣品 。由此,应运而生一些专门从事手工刺绣的民间艺人。他们从作坊领到绣活,按照对方的要求为其做加工。清代,他们的绣品常运往宫中及达官显贵人家。据史料记载,天津民间艺人刘允忠的刺绣品1915年参加国际巴拿马赛会获银奖。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的绣品多输往国外。这种刺绣的方式,到90年代已逐渐被机绣所代替,致使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濒临灭绝。当今,刺绣艺人已不多见。但也有被誉为“绣娘”的陈净,仍保持着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
  陈净的太姥姥曾是清宫匠局的刺绣艺人,为京绣第四代传人。京绣,出自宫廷巧匠之手,是服装绣之冠。陈家几代都有从事者。陈净经不断努力,把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发展成为绣幅大、工效快、便携带、易收藏的艺术精品。她的刺绣,叫做“仿真绣手艺”。她是以西画中的肖像画为蓝本,用精细雅洁的“苏绣”来表现的一门手工艺术,其精细的程度已达到极致,最细的是将一根丝线分成48股,代表作是达·芬奇的油画名作《蒙娜丽莎》。这幅画,她绣出了光感,展现了蒙娜丽莎那自然而永恒的微笑。其细腻程度,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是用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陈净在从事刺绣的数十年间,积累了大量的刺绣针谱、绣谱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刺绣艺术品,已成为天津的刺绣名家。她的艺技被天津、北京、南昌等地的报社、电台等新闻媒体广为报道,赢得普遍赞誉,还吸引一些愿随从她学习刺绣艺技和交流刺绣经验者。
  此外,属于刺绣的品种还有:
  一、补 花
  补花工艺,是在绣花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民间工艺 。这种工艺始于20世纪80年代 。妇女们喜欢在床罩、枕套、墙围布、缝纫机罩、、电视机罩,以及孩子们穿的衣服上补花,为这些生活用品增添了情趣。
  补花工艺的材料,取自家庭中做衣服剩下的下角料,选其色彩鲜艳的布块儿,剪出各种花型、花瓣、花叶、小动物等等。用与所补的花相同的线,用锁针的方法,将剪拼好的花片锁在设计好的布面上。补花讲究布局,有的以中间为主,四角为辅;有的则只补中间,或采取相互对称而又相同的图案。
  补花不只是家庭中的手工艺活动,有些商品如床罩、枕套等已出现带有类似补花工艺的产品。
  二、掇 花
  掇花工艺,是用一种特别的掇针穿线在织物上掇出花卉或文字,再将掇出的图形用剪刀将连线处剪去,使所掇图形呈现凸起的簇绒效果。
  20世纪70年代,在中小学生中曾兴起“掇字热”。他们在时兴的绿色军用书包( 俗称“军挎” )盖上,用鲜艳的大红线掇出毛泽东书体的“为人民服务”字样。这种工艺为女学生所爱好。
  掇花的针与缝纫机针相仿,其用于穿线的针眼儿与针尖儿都在同一端。掇花前,先将所要掇的花或字,用复写纸拓印于所掇制的位置上。然后用缯子绷紧、拽平,穿上针线,便可手拿掇针的上端,针尖对准所掇的花或字的图形,一针针地掇下去,拔上来,再掇下去,再拔上来,掇得越密越好。掇完后,将底面突出的连线部分用剪刀剪平,一件掇花作品就完成了。
  如今,中小学生整日忙于学业,已见不到他们有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