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五章 民间工艺
第三节 剪纸、刻纸
...回目录
剪纸、刻纸,是民间流传较久的一种手工艺术。清光绪(1875)之前,天津市场上出售的剪纸、刻纸,多由河北保定来的王、刘两姓剪纸艺人制作。那时,每逢年节或庙会,他们便带来红纸和剪刀,摆设地摊,当场剪刻出多种花样出售,或按买主的要求剪制 。后来2人相继开设剪纸店铺“进宝斋”和“义和斋”,长年在天后宫内销售。
随着社会上对剪刻纸需求量的增大 ,剪刻纸艺人开设的作坊和店铺也多起来 。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仅西门外就有十几家剪刻纸作坊。他们都剪刻比较粗糙的大路货,行销天津附近的村镇和津浦铁路沿线的城镇、乡村。只有进宝斋王进福的作品比较精致,经常出些新花样,尤其擅剪花卉、草虫。
天津的剪刻纸注重写实,讲求人物比例匀称,线和面的衔接过渡柔和,并借鉴和吸收年画、瓷器、木雕等艺术中的图案设计方法,以求得饱满丰盈的艺术效果。其中除少数艺人保留传统手工剪法外,多数已从民间普通剪纸发展到艺术创作的阶段。并且已大多不用剪,而是用刻的方法从事这项艺术。旧时,刻纸的图案是用熏稿的方法制成。刻纸时,先将熏好的图稿与所刻的纸用纸捻将四周固定,再用不同的刻刀将图稿上熏黑的部位一一刻去,这幅刻纸作品就完成了。如今制图稿的方法有多种,可用喷色或手拓法,最先进的是用复印的方法来取稿。
剪纸、刻纸的常见品种有:
一、窗花、吊钱儿
天津的岁时风俗中 ,有“二十九贴道酉”的说法。即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九日 ,家家都要在居室内外贴好窗花、吊钱儿、春联、门神、福字等。这其中的“窗花”和“吊钱儿”就是民间剪纸的内容。窗花和吊钱,常见的内容是反映求福、迎财和吉祥、增寿等寓意。如“五福临门”、“聚宝盆”、“招财进宝”、“吉祥如意”、“金玉满堂”、“福寿康宁”等图案;也有以吉祥语“阖家欢乐”、“四季平安”等为中心 ,以 字和圆钱为衬地构成图案;有的用吉祥人物老寿星、八仙人等图案代替吉祥话;也有的在双鱼图案上刻一“福”字,取“富余”之意;在以“福”字为主的图案上刻一“有”字,取“有福”之意;还有的将“招财进宝”4个字组成1个字,有大吉大利之意等等。在剪纸窗花中,最具特色的是“肥猪拱门”,此图案多用黑、红、黄等色蜡光纸套刻的形式体现。天津的这些窗花、吊钱儿,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之用大红纸剪刻,更为过年增添了喜庆色彩。如今,民间仍保留着贴窗花、吊钱儿的习俗。历史上,窗花、吊钱的制做者,都是家庭式的作坊。这种生产方式延续至今。每年春节到来之际,天津古文化街及遍布全市各区县的农贸市场,都有销售窗花、吊钱的店铺和摊点,购销两旺,一派年节景象。
二、花样子
旧时,天津人绣花的“花样儿”都来自剪纸图案。这些花样儿,广泛地用于服饰,如儿童的花兜肚、老虎鞋,老太太的绣花鞋,以及姑娘们的头巾、手帕、鞋垫等;也用于家庭生活用品上,如门帘、窗帘、墙布(俗称“墙围
图6-66 剪纸作品
子”)、枕套等。其剪纸图案既有传统的龙凤花鸟 ,也有吉祥的四季花草 ,如桃花、牡丹、月季、荷花、菊花、梅花等,还有蝴蝶、喜鹊、葫芦、蝙蝠等。
至80年代后期,绣花工艺已采用机器绣制的现代工艺,所绣花样也用现代方法解决。民间传统的花样子,除了收藏家的藏品,已经罕见。
三、喜 花
天津民间有在结婚时贴“喜花”的习俗 。旧时,在结婚的前一天 ,讲究送嫁妆 。每逢此时 ,人们都要剪出许多“喜字花”(又叫“嫁妆花”)贴于陪嫁物上。并且在洞房的门、窗及家具陈设上都要贴上喜花。喜花的图案,均以喜字为主,配有鸳鸯、蝴蝶、龙凤和“喜鹊登梅”等图案。至今,天津人仍遵循这一习俗,有的在新房(即洞房)的墙壁上贴上一张大红的“龙凤双喜”剪纸喜花,不仅取了“龙凤呈祥”的吉祥之意,还为洞房增添一件艺术欣赏品。
喜花,有自家剪刻的,也有购买的。如今,剪纸、刻纸作坊都经营此道,他们剪刻的喜花多种多样,能满足买家的需求。
图6-67 天津古文化街剪纸市场
图6-68 剪纸《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