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五章 民间工艺
 
 
                     第二节 绒 绢 花 ...回目录 
  绒绢花儿,即用丝绒或绢制作的花鸟工艺品,在天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天津的民俗生活密切相关。
  清末民初时期,妇女盛行佩戴绒绢花儿。逢端午节、中秋节,尤其是春节,女性无论老幼都要戴绒绢花儿,以示喜庆。俗语中就有:“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儿,小子要炮。”此间,天津的街头巷尾 ,到处都能看到卖绒绢花儿的艺人 ,最集中的是东门外天后宫一带。那里除了“王家花店”和“玉丰泰”等几家有名的花铺外,还有宫内摆摊儿的,商贩们拿着的草把子上面,插满了各种各样精心制作的绒绢花儿,让买主挑选。旧时,妇女戴绒绢花儿 ,不仅仅在节日期间 ,逢家中有了红(婚)、白(丧)喜事(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且正常死亡,称之为“老喜丧”),全家妇女都要戴红绒喜字花儿。
  绒绢花儿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花卉、聚宝盆、小动物、喜字等,多用红色丝绒制作,也有用粉、紫等色的绢或纱制成。天津妇女喜戴绒绢花儿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使妇女戴花儿的时间和范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今戴花儿的时间一是在春节期间;二是在红、白喜事期间。春节戴花儿的人,多是女孩子和老太太们。女孩子们戴的多是牡丹花儿、月季花儿、梅花儿等绒绢花儿;老太太们则多戴聚宝盆、宝相花、双鱼等绒制花。大姑娘出嫁时戴绒绢花儿 ,而且要戴满半个头,包括红绒龙凤花、双喜字花 ,还要戴绢或纱制粉色月季花儿、牡丹花儿、梅花儿作为点缀,并有白色珍珠、黄色光片、金丝线等镶嵌其中,金光闪闪,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除此,前来参加婚礼的女性,不分老幼也都要戴上红绒双喜字花以示祝贺。
  近代,做绒绢花儿的艺人,以人称“花儿刘”的武清县刘亨元的作品最为驰名,其作品曾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奖。
  绒绢花属手工艺品。其制作是用丝绒包缠的铁丝作为筋骨,按所需花样,由艺人盘绕塑造而成。随着科技的发展,艺人逐渐用白尼龙绳代替传统的纸糊铁丝作为枝干和花枝,既减少了工序,便利了制作,还可在尼龙绳上串上小花片儿或小珠子等,使花形更加活泼美丽。
  从20世纪50年代始,天津的绒绢花艺人就制作仿生鸟兽制品,销往海内外。到70年代后期,制作了绒绢昆虫。80年代增添了绒制人物、滑稽动物,绢制把花儿和盆花等,使绒绢花的题材更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