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亦称“灯彩”。早在汉代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能制作彩灯,并不断发展 。到了宋代,只宫灯就有四方形、六角形、球形、葫芦形、花瓣形和鱼形等多种。
“宫灯”,即宫廷中使用或玩赏的灯,后传至民间,天津人多用其装饰宅院。
早期的宫灯用金属制成,后来改用竹雕、木雕等材料作骨架,外用绢纱、玻璃等作灯罩,上面绘有各种图案,使宫灯无论是用材,还是外观的造型和绘制等都十分考究。清末民初,坐落在天津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 华锦城 ”,就是一家专门制作和出售宫灯的商店。其宫灯、纱灯等造型典雅,做工精细,很有特色。
流传在民间的彩灯,题材丰富,有鸭子灯、鱼灯、龙灯、书卷灯、楼船灯等,造型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制作,多用竹、木或铅丝扎制骨架,外用绵纸、玻璃纸或纱绢裱糊灯罩。
解放前,天津民间盛行悬挂彩灯,上至官宦豪门,下至普通百姓,家家大门口都挂有一对门灯;店铺、商号和寺庙的大门口也都有门头灯悬挂。尤其是在春节至灯节期间 ,家家所悬的门头灯被装饰一新,晚间孩子们手提灯笼到户外玩耍 。此时间,城里城外,到处灯火辉煌,通宵达旦。
随着民间对彩灯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进了民间制灯业的繁荣,天津的彩灯技艺闻名全国。
近代脱颖而出的王继昌,人称“灯笼王”,祖籍河北胜芳,其外祖父和父亲王玉树都是当地有名的扎灯巧匠。王继昌制作的灯笼精细美观,题材多是仿生动物如鸡、鸭、鱼、兔、象、虎等,造型生动、活泼,惹人喜爱。不仅平民百姓争相购买,许多商号、店铺也都找他订制各种造型的灯笼,用以装饰门脸儿。“灯笼王”已有第四代传人。 |
 |
此外,周氏彩灯也是家庭彩灯作坊中较有影响的一家,也已有四代传人 。第三代传人周荣斌,在继承父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制作技艺和结构造型等方面有新发展。他采用钢丝新工艺扎制骨架,以中国古代建筑为造型 ,以神话故事、古装人物、山水花鸟等为绘画内容,配以刺绣等工艺技法 ,最后用丝绸和金丝带装裱,使彩灯透出古色古香之美。他还改变彩灯大而笨的状况 ,采用折叠组装的新工艺,使数米大的彩灯折叠后,放入包装盒,方便了携带。
张灿的花灯在天津也有一定的影响。张灿从60年代开始从事花灯制作 ,至今已有40余载。他制作的花灯品种多为自创 ,如生肖灯、仿生灯、植物花果灯、吉祥物灯,以及传统宫灯,共有20多种 。作品吸收江南小巧玲珑、清新高雅和北方粗犷、豪放、色彩浓艳的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天津市、外省市以及外国的灯会,受到好评。
大型花灯呈现发展之势 。自70年代天津棉纺五厂开启由企业文化制作大型花灯举办灯会以来,每年都在正月十五举办全厂性的花灯制作比赛 ,大小花灯挂满厂院。比 |
图6-65 鱼灯多美呀 |
|
赛活动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使花灯款式由小到大、由挂式到座式,花样不断翻新,逐渐形成了规模。每年春节期间天津市一些领导人都到该厂与职工一起赏灯联欢。1973年春节,该厂在第二工人文化宫举办天津首届大型灯会,盛况空前。之后该厂工会组建了天津民间艺术品公司,专门承担市级大型活动造型及灯会设计的任务,如“亚乒赛”、“世乒赛”、首届京剧艺术节、妈祖节,以及金街、文化街开业等大型灯会50余次。其间,还曾到石家庄、承德、唐山等地及日本、韩国等国家举办灯展,颇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