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清代出现多种形式的商业广告之后,到20世纪初 ,广告制作已成为一种行业。至30年代 ,全市经营广告的广告社、美工社约有30多家,大多为个体户和兼营户 ,较大的以美术绘画为主的广告专营单位有宝和美术公司 、协和美术社、春和美术社(俗称“三和”),以及“翔祥”、“红叶”、“博森(外商)”、“春雅斋”等。1946年上海荣昌祥广告公司在津设分公司,主要经营路牌广告。
另有一部分商社经营电台和报刊广告,如“新中国”、“北洋”、“大陆”、“长城”、“华北”、“五洲”、“文记”等;兼营广告的有北洋药房、大陆印刷厂、报关行等。
当时天津广告业经营者的共同组织是“广告业同业公会”,多以经营电台、报刊广告的人为理事,领导机关是天津市社会局,广告业务管理机构是天津市公用局。
解放后,天津的广告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1年在天津举办的华北物资交流会,促进了天津市广告业的发展。当时广告经营户约有70多家。1956年上半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广告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时,经营户还有40多家、从业者100余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上海荣昌祥广告公司天津分公司,共有职工30多人。
合营后的天津广告业组织,更名为“天津市广告总店” ,下设5个门市部 :荣昌祥门市部(在今和平区滨江道交通旅馆对面)、第一门市部(在今和平区滨江道河北路口)、翔祥门市部(在今和平区大沽路徐州道口)、春和门市部(在今和平区滨江道山西路口)、宝和门市部(在今和平区大沽路216号),总店设在和平区滨江道原北辰饭店 。1956年底,广告总店划归天津市福利总店(在今和平区新华路原致美楼饭庄,后迁至和平区滨江道工人剧场后一旅馆内办公)。1957年,恢复广告总店(在今和平区和平路忠孝里二号),改名“天津市美术广告公司”,迁址至今哈尔滨道原玉轩照像馆办公,将5个门市部合并为两个营业处,一处在长春道副食商场对面新联五金行,一处在大沽路33号。1959年1月该公司改名“天津市美术设计公司”,迁至河北区地纬路14号。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路牌等设施都用于政治宣传,广告业被停业 。1979年下半年,广告业开始恢复,最早的是这年9月见于报纸的“蓝天牙膏”广告。自此以后,广告业迅速发展,除了市文化局所属的美术广告公司,出现了外贸、旅游、出版、广播、工会等系统,以及民营的广告经营单位。到80年代中期(1985),全市广告经营单位已有144家,从业人员1400余人;90年代初期发展到539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1995年达到986家(其中民营占20%),从业人员9000余人 ,其中较大的经营单位有外贸系统的金马国际广告公司、天津广告公司、国际广告公司、盛华广告公司,文化系统的美术广告公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