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在天津出现很早。尤其入清(1644)以后,一些商店、药铺、饭馆、戏园、影院以挂幌旗、立招牌、贴传单、在报纸上登预报等多种方法和形式作营业广告。清宣统二年(1910)前后,日本的“仁丹”广告遍及全市各个角落,并在东南角一带设有20多米高的“仁丹”牌坊,这是天津最早出现的外国人设立的商业广告。1934年瑞典领事馆在大光明影院一带设立两块路牌,每块大约20平方米,用来宣传“航空奖券”和出售汽车的广告,这是天津出现最早的路牌广告。1940年后,宝和美术社曾在今和平站大墙和滨江道解放路口的五层大楼绘制“白羽毛香烟”大型墙壁广告,画面简练醒目。
橱窗广告出现于1927年 。当时,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布置橱窗,用人体模特装饰,下设水池,布置成游泳池环境 ,形式新颖,引人注目。30年代,宝和美术广告公司曾为德国“拜耳药厂”制做宣传“航空奖券”的橱窗广告,用粘板挖出产品造型图案和文字,布置于橱窗之内。北马路的“华贞”商店、“国货售品所”等商号曾用货物布置橱窗。
霓虹灯广告出现于30年代中期。当时,在寿德大楼(今东方饭店)楼顶上装有5平米“老虎牌万金油”霓虹灯广告。
这期间,还曾出现“游行广告”,而且形式多样:有的将汽车四周用广告牌加以装饰,数人在车箱内吹打乐器,一人站在高处用喇叭宣传商品,招遥过市;有的以活人化妆,排成队形,抬着广告牌在街上进行,后面有数人乐队鼓吹,等等。至40年代,由于电台广告兴起等原因,此种广告逐渐被淘汰。
解放后至60年代,天津的广告媒体主要仍是路牌广告,墙壁广告和橱窗广告。“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告业被迫停业,到1979年下半年才开始恢复。自此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遍布商场、街头,固定于高大建筑物上的广告,蔚成景观。除了传统的路牌广告、墙壁广告和橱窗广告外,霓虹灯广告增多,还出现了灯箱广告、电动图表广告、内部装潢广告、工地围档广告、公交车身绘制广告、旗帜广告等新的广告形式 。这些广告展示的内容多为商贸领域的各类商品和服务项目,如:化妆品、轻工产品、化工产品、文体用品 、保健食品、药品、酒类、服装、鞋帽、电子产品、建筑仪器、装修材料、金融业务、房地产业、交通工具等等。发布者为这些产品或经营项目的生产厂家或经营者。其中,仅天津市文化局所属天津美术广告公司1990—1995年承制的广告就包括中原公司一楼和五楼店堂、天津华联商厦、天津医药公司、天津达仁堂制药厂、天津建筑仪器厂、天津自行车厂、健力宝饮料集团、津美饮料公司、天津衡器厂、天津外贸针织公司、天津第一日用化工厂、天津油漆厂、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天津天工缝纫机公司、天津水芙蓉美的事业有限公司、天津不锈钢经销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天津博克自行车有限公司、天津皇宫饭店、华盛房地产开发公司、金工房地产开发公司等70多个单位。
文化领域的广告,主要是电影新片上映和戏剧、歌舞演出,此类广告有路牌、橱窗、幻灯等形式。还有公益性广告,如河北区的电动图表、天津市节水办公室的“节水”宣传画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