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三章 雕  塑
 
 
                       第二节 塑造 ...回目录 
  天津的塑造艺术有多种,除“泥人张”彩塑出现在天津已有160多年历史以外,木偶、面塑、泥娃娃等也有较长的历史,有的又有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蓟县的“土得掉渣”的抟土泥塑,被专家们视为“瑰宝”、“中国一绝”,作品曾进京展览,并已走出国门,作者于庆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一、面 塑
  面塑,由泥塑发展而来。据《中国民间艺人志》记载,最早的一位面塑家,是天津人,姓张,生活在清光绪年间。在他之后,天津出现的面塑艺人是潘树华,他捏制的面塑很有名。他到过上海、无锡,将天津的面塑技艺传到了那里,在无锡被称为“面人潘”。此后,又有赵连生,其父赵凤传是解放前天津著名的面塑大师,他来自“面人之乡”的山东荷泽,人称“面人赵”。赵连生5岁随父学艺 ,经过50多年钻研,他捏制的面人达到捏谁像谁的程度。代表作有《白蛇传》、《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戏剧人物。1990年,他的作品《降龙伏虎罗汉》参加了国际艺术节。1995年,台湾一家电视台为他录制了《面人赵传人》专题片。
  20世纪80年代,天津出现的面塑新秀王玓,她吸取“泥人张”彩塑人物的写实手法,用工整、秀丽的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和人体解剖学等知识塑造人物形象。作品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有古诗词意境中的人物,也有少数民族中的人物,以及现代生活中的人物等。其人物造型生动逼真,人体结构准确,色彩淡雅柔和,人物表情生动。尤其是她塑造的古代女性,裸露的肌肤显得丰满润泽,薄薄的纱衣如同蝉翼,衣带和纱裙随风飘动,形态优美动人。她的面塑材料中加入了防虫剂,可使作品长久收藏。王玓的作品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她多次应邀到国外举办展览、讲座和授课,1993年她的作品获“中华绝活博览会”一等奖。
  在天津面塑艺术中取得成就的还有杨虎华、张瑞、温兆国、于丽媛等。
  解放前,面塑艺人多以街头卖艺为生。他们用食用的面粉加入适量的蜂蜜,将其调制成雕塑材料,分成若干块儿,再分别调成各种颜色。然后,用特制的工具,施以
图6-62 面塑《炎热的夏天》 作者 王 
捏、搓、按、轧等不同手工技巧,几分钟内就能捏出一件作品。艺人们为招揽生意,将捏好的样品插在卖摊架上,作为“幌子”。如今,面塑艺人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并以其高超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加之用丝绒和玻璃罩的装璜,使微型面塑作品更加多姿多彩,成为天津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二、泥娃娃
  天津的民间泥娃娃,造型朴实、色彩绚丽。一个胖胖的男孩形象,大头青头皮,怀抱一条鱼或石榴之类的物件,酷似杨柳青年画上的胖娃娃抱大鲤鱼。泥娃娃的底座装有一个竹哨,用嘴一吹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泥娃娃既可当摆设,又能哄孩子玩,深受人们的喜爱。
  天津民间制作传统泥娃娃的艺人名叫王文会,天津市人,住西南角刘家大院。解放前,经营此业的王文会,每天清晨把头一天生产的泥娃娃运到西广开早市批发给收废品的人。随着“破烂换娃娃”的吆喝声,王文会的泥娃娃走进众多百姓家。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天津的街头巷尾常见王文会的泥娃娃,近年已很少见到。
  三、木 偶
  天津早有外来木偶艺人在街头表演的史料记载,但没有本地的木偶。天津的木偶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创始人是人称“木偶王”的王有为。
  王有为,多年从事“泥人张”彩塑的制作,1977年调入天津市木偶剧团。现为天津儿童艺术剧团高级造型设计师。他制作的木偶,以“泥人张”彩塑的造型艺术为基础,广泛吸取天津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以及皮影等艺术之长,并借鉴南派木偶粗犷豪放的特点,将多种技艺的优势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木偶,远看简洁完整,近看艺精传神;静中神态含蓄,动中栩栩如生。
   木偶的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按照剧本对每个人物的要求塑出外型即模型 ;晾干后,用泥扣于上面,等泥半干时将其翻揭下来(这叫做“翻模”),使模型上的造型印扣于外模上;将调好的纸浆灌入外模内,等纸浆干透,把外模揭下,便成纸胎的木偶造型。再用颜色将木偶面部彩绘勾画,安上竹、木或钢丝制成的操纵杆,外罩服装、饰品。一件木偶就制作成了。
  至1995年,王有为共为98台木偶戏创作木偶人物800多个 。代表作有《神笛》、《火焰山》、《嫦娥奔月》、《金银龙太子》、《大肚弥勒佛》等。1987年,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王有为木偶造型作品展”,作品《王老大、王老二》被该馆收藏。90年代初期,在天津举办的第一、第二届戏剧节中,他创作的木偶戏《金银龙太子》、《大肚弥勒佛》中的人物木偶均获“造型设计奖”;《大肚弥勒佛》于1993年在全国木偶戏调演中获“造型设计大奖”。中央电视台和天津电视台联合拍摄了20分钟的专题片《天高任鸟飞》,对王有为作了专题报道,曾在“长城内外”电视专题节目中多次播放。
  王有为现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和平区政协委员。
  四、泥漫塑
  泥漫塑是20世纪80年代天津泥塑领域出现的新品种。它以漫画的形式对人或动物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张、变形,使作品极具幽默感和感染力。
  泥漫塑的创始人赵国湘是天津卫生学校的职工。他尝试将中国传统的泥塑艺术表现方法与西方漫画的表现形式融合于一体,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创作出数百件泥漫塑像,有名人,也有动物。名人如外国领袖人物尼克松、克林顿、戴高乐、阿拉法特,以及球王贝利、影星施瓦辛格、拳王泰森等,均能抓住每个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塑造,并使作品造型逼真,形神兼备,既夸张又不失自然。他捏塑的“十二生肖”,形态生动,栩栩如生,从夸张变形的造型中,表现出动物的特性和神韵。他创作的泥漫塑像,体积一般在15公分左右。捏成后阴干,再入蜡锅中煮沸,让溶解于蜡中的颜色自然地附着在塑像表面,使作品犹如红木一般。有的作品入窑烧制,经氧化还原,呈红、黑陶塑。他将这些作品多做成壁挂式、立体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1995年,他应美国陶森州立大学邀请,前往进行艺术交流。他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此外,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葛金堂也于80年代开始研制泥漫塑,已创作中外名人泥漫塑作品数十件,作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受到好评。
  五、抟土泥塑
  抟土泥塑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韵味的泥塑艺术 。创作者是出身于农民的蓟县文化馆干部于庆成 。他自幼爱玩泥巴,常用泥巴捏制小玩意儿 ,还照着小人书捏些人物和动物。他于80年代中期开始抟土泥塑的创作 ,用农田里的黄土(有时掺沙土或粘土)和泥,按自己的想象任意捏制,塑造农民的各种形象。捏成的人物一般10—30公分左右,大的一米左右;造型粗犷、原始、夸张、诙谐,极具想象力和感染力;每件作品都蕴含着生动的语言和思想内涵,真实地表现农民的勤劳、朴实、诚恳、忍耐的性格。他的第一件作品是1986年创作的一个手持木棒、双眼瞪圆、名为《穷横》的农民形像。以后不断创作,到1995年,累积创作近千件,突出的有:《一条大河》、《两朵花》、《长江黄河》、《山娃》等。
  自1991年起,于庆成的泥塑作品在自建的窑中烧制成陶,并以在国内外举办展览等形式将作品推向市场。1992年起他的作品先后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美国驻华大使馆、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展览,还应邀去外国进行艺术交流。
  经过几年的发展,于庆成先后在文化馆和他的家乡蓟县玉石庄建立起两支各有30人左右的创作队伍。文化馆的一支已成为该馆“以文补文”的创作力量,玉石庄的一支在发展本村的经济中发挥着作用。
  于庆成的抟土泥塑,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赞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其题词:“瑰宝”;国务委员李铁映题词:“神绝”;中国文联负责人高占祥题词:“泥中有诗”。蓟县的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关心于庆成的泥塑创作,并积极安排、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玉石庄的党支部书记韩振颇具眼力,是他首先理解并热心支持于成庆泥塑创作的。
  文化部于1988年授予于庆成“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玉石庄以展览于庆成的泥塑作品为主题,修建了“庆成艺术馆”,还修建了“万佛寺”和巨形石刻《八十七神仙卷》,合成为以“石趣园”命名的旅游景点。景点于1994年开放,年旅游业收入200万元左右,使玉石庄这个小山村一跃成为市级文明小康村。
  中央电视台、《天津日报》、《今晚报》等新闻媒体都对于庆成的抟土泥塑创作的出现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做过专访和报道。
  六、戏 偶
  戏偶是集泥塑、绘画、服饰、刺绣于一体的造型艺术,它是对舞台上传统戏剧人物的仿制。所制作的人物高约35厘米,相当于真人的五分之一。人物的头部为泥塑,骨架用金属丝制成,内里填充橡胶;脸部或绘画、或刺绣;所制盔头、背靠、蟒袍、玉带、凤冠、霞帔、高靴、衬服均精致逼真。已制成的戏偶,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这一艺术的创作者孟庆慧,是天津市表演艺术交流辅导中心的美术师、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自1995年开始这项创作,当年就完成十几件作品,人物形象有关羽、赵云、窦尔墩、包公、钟馗等。这些作品均陈列在天津戏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