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即已出现雕塑艺术;商末周初(公元前11世纪前后),出现了浮雕刻绘艺术;战国晚期(公元前299—221)浮雕刻绘艺术有新发展。南郊区窦庄子出土的北魏释迦大铜造像,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天津雕塑的某些特点。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内矗立的高达16米的观音立像 ,为国内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彩绘泥塑之一。辽·开泰年间(公元11世纪前期)建于宝坻县城的陀罗尼经幢,通高11.4米 ,幢座为雕莲须弥座,幢身呈8面体石柱 ,分6层,雕有千佛和佛经,是现存精美的石雕佳作。
清乾隆九年(1744)在蓟县盘山构筑的静寄山庄依山就岭,依势设景。在石佛山半腰筑有石佛殿,利用天然石壁雕凿三尊石佛。中立者高二丈四尺,旁侍者各高一丈八尺,工艺精巧,形象生动。
天津有“津门百寺”之说,主要寺庙如天后宫、大悲院、玉皇阁、海光寺等,塑像在千尊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天后宫、大悲院的神像重新彩塑。天后宫的神像彩塑与“泥人张”彩塑属同一风格;大悲院塑有观音、罗汉、金刚30余尊,继承了宋代紫金庵等寺庙彩塑的格调,古雅庄重。
此外,室内雕塑发展很快,各次美展多有雕塑展出,著名的雕塑家有王之江、黄克靖、薛文照、吴纯斌、庄征、杨溢等。
天津美术学院1960年增设雕塑系,师生均有雕塑作品问世。如:王之江的《马三立像》、吴纯斌的《雄鹰》,王家斌的《山鬼》等,表现了各自不同的雕塑特色。
进入80年代,伴随天津城市建设的发展,雕塑艺术从室内走向室外。其中重要的有“抗震纪念碑”、“引滦纪念碑”;其它遍布道旁楼间的中小型雕塑和厂矿企业场院的雕塑已有百余件。
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美术创作室雕塑组为燕园创作的大型磁砖壁画和雕塑《哪吒闹海》,获天津市1983年第一届“鲁迅文艺优秀作品奖”。该组何秀云为蓟县长城创作的大型雕塑《戚继光》,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
民间雕塑艺术突出的是“泥人张”,出现于清道光年间。历经兴衰,至解放前夕,已濒临绝境。解放后获得新生。
为继承、发展“泥人张”彩塑艺术而建立的天津市“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其创作人员在继承传统小型彩塑艺术的基础上,扩大题材范围,完成不少大型塑制工程。主要有天津历史博物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大型群像,陕西省“西安事变”蜡像馆、郑州黄河蜡像馆、沈阳“上下五千年”展览馆的大型群像等。其小型彩塑作品有不少参加天津市和全国美展并获奖,其中有一批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90年代初出现在蓟县的“抟土泥塑”,受到各方重视,进京展览获好评,并已走出国门。
那些出自民间的雕刻艺术如刻砖、根雕、木雕、刻瓷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已成为博物馆的展品或藏品,有的保持着传统艺术风格或有所发展、创新,有些新出现的品种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