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民间绘画,品种繁多,除历史较久的杨柳青年画以外,许多新画种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在这些新品种中,突出的是农民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些绘画艺术则反映了艺术家、从艺者执着的创新精神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这些新品种的出现,既表现了民间绘画艺术的繁荣,也反映了新时期各阶层人民群众向往、追求艺术享受的文化心态。 |
一、农民画
农民画,有北郊区的姚庄子、朱塘庄、北仓村等村庄的农民画和大港区太平镇的农民画。两地的农民画,既有以农村生活和民俗民情为创作素材的共同特点,又有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差异。两地以农民画的发祥地被文化部分别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全国书画艺术之乡”。
(一)北郊区农民画
天津市北郊区姚庄子、朱塘庄、北仓村等村庄于1978年兴起绘画活动,参与者都是农民,主要有陈家岐、侯宝明、王景顺等为代表的10多人。他们的画作都取材于当地的民俗民情,5年间创作出的百余件作品,有6件参加1983年举办的“全国首届农民画展”,侯宝明的《 房前屋后 》、王景顺的《红鲤满塘》、陈家岐的《合家欢》、《金玉满堂》4件作品获二等奖,其中3件送往挪威、瑞典参加国际文化交流。 |
 |
图6-45 北辰区农民画《选种》 作者 张学仲 |
|
此后,北郊农民画创作不断有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特色。即:画面满 ,造型全,色彩艳丽,风格幽默、诙谐,体现地域风貌 。1987年,有27件作品在省市级和国家报刊发表 ,有7件作品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现代民间绘画展览”有近百件精品在天津美术馆展出。其中突出的有:丰爱东的《果香飘千里》、《春集》、《女娲造人》、《夜话》、《牧羊》,丁学义的《 白铁匠 》,高文亮的《小车会》、《双鸡》,陈连江的《栽红薯》,陈家岐的《鸡司令》、《摊煎饼》,孙玉殿的《勤牛图》,秦呈玉的《麒麟送子》,张凤玲的《农家理发店》,侯宝明的《同庆高跷》等。
到北郊农民画兴起10周年时,已累计创作510件作品。是年从中精选出120件作品进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 ,日均接待观众4000—6000人次。文化部的领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及文艺界知名人士参观后给予高度评价。展后有30件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有18件作品被美国、丹麦、法国、加拿大等国的艺术鉴赏家购买收藏。
1989年以来,画作从数量到质量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均有明显提高 。1991年第二次进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28件作品,其中10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6件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主要有:丰爱东的《编筐》、《养鸡》,李军的《小马驹》,张芪的《除夕迎亲》,李学义的《棉花姑娘》,段光忠的《剃》,陈家岐的《中幡》,尹长忠的《蝈蝈》,刘伯雪的《接新娘》,赵传芳的《蒸面花》,陆连法的《收果忙》,侯宝明的《闹元宵》,刘荣江的《花猫逗鱼》等。突出者为丰爱东,两馆共收藏他的作品13件。
北郊农民画自1988年推向国内外市场,至1995年底,已有15000余件作品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有《四季春》、《春集》、《古城春色》、《桃花堤》、《三个农夫》、《浇园》、《摘豆角》、《果香飘千里》、《斗鸡》、《放风筝》、《贴饽饽熬鱼》、《同庆高跷》、《隆冬》等。
随着绘画活动的开展,绘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10多个人,到1995年已有120人。
1988年,北辰区现代民间绘画会成立。顾问张玉珂;会长先后有滑富强、孟广泰、宋新平;秘书长张为民、李军。该会有效地组织了农民画的创作活动和市场运作。
1988年3月,北辰区以农民画取得的成就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同年4月,北辰区农民画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特别奖。
1995年5月,北辰区双口三村农民画作者丰爱东被评为“天津市文艺新星”。 |
(二)太平镇农民画
大港区太平镇的农民画,兴起于1986年,作者有窦锡珍、窦克新、窦国春、窦华珍、窦华臣、刘子祯、刘炳玉、郭庆振、田富城、窦瑞霞、窦瑞香等。他们在生产劳动的间隙作画,许多画作以传奇般的思维方式,采用变形、含蓄、夸张等手法表现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些画作充满了神奇、浪漫,极具想象力和冲击力。
画作包括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烙画、麦秸画、苇杆画、布贴画、民间画等画种。代表作国画有《风菊》、《春》、《夜》、《红高梁》、《晨晖》、《太平富贵》等;民间画有《庆丰收》、《龙飞凤舞》、《世界母亲之魂》等;麦秸画有《丹凤朝阳》、《倒骑驴》、《斗鸡》等。
自1986年至1993年,太平镇先后举办5届书画展览,展出作品共512件。展览受到农民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其中一些作品参加重大展览并有获奖。如:程汝凤的麦秸画和刘子祯的书法作品1989年入选天津市首届田野文化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窦华中的麦秸画《倒骑驴》、《斗鸡》入选1990年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工艺美术展览;窦锡珍的农民画《庆丰收》1992年参加天津市第三届田野文化艺术节获最佳作品 |
 |
图6-46 麦秸画《丹凤朝阳》
作者 窦锡珍 |
|
奖,麦秸画《丹凤朝阳》1993年参加天津市民间艺术工艺品展览获最佳作品奖,《龙飞凤舞》1994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海内外书画大赛获银奖。
太平镇农民画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已从最初时的几人、几十人,至1995年发展到120多人。其中有60人加入了天津市农民书画研究会。
1993年12月,太平镇以农民书画取得的成就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书画艺术之乡”。
1995年5月,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太平镇农民书画展,共展出包括工笔画、写意画、现代民间画、麦秸画、苇杆画和书法作品共120件。天津市领导和文化部、全国美协、全国文联 ,以及天津市文化局、市美协 、市书协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天津电台和电视台、《天津日报》、《天津市农民报》、《今晚报》、《农工商时报》对展览作了报道。
二、戏剧人物画
20世纪50年代,天津出现了以绘画戏剧人物为内容的绘画品种。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水墨写意和中西画相结合两种画法。
戏剧人物画的特点是,借鉴传统戏剧中以假乱真、以虚代实、以无胜有、以少喻多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稚拙的美为导向,在咫尺的画幅中凝聚舞台一刹那的冲突。戏剧人物画构图简洁,笔法洗练,师古而不泥古,拙中现巧,寥寥数笔却妙趣横生,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代表性的画家有王子明、张天翼、刘洪麟等。 |
王子明 专画戏剧人物画的业余画家。他是新闻工作者,以工作关系结识许多著名戏剧演员,20世纪50年代开始戏剧人物画的研究,认为戏剧人物画要博观以约取,画龙以点睛。故而,他的画作能使京剧艺术表现出的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无胜有、以假乱真之精妙神韵得到充分表现。他的作品具有水墨小写意的风格,构图简洁 ,笔法洗练 ,人物造型准确 ,寥寥数笔即能表达出演员细腻的情感神韵 。代表作有《武松打虎》、《独虎营》、《十字坡》、《挡马》等。1990年,他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戏剧人物画展,其间天津社科院美学学会为其举办“王子明学术报告会”。他的作品先后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展出,受到好评。
张天翼 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毕业 。曾在天津市京剧团做舞台美术工作 ,在天津戏剧博物馆做陈列工作。1978年开始以京剧人物速写和写意水墨画探寻戏剧人物画的风格。他的京剧人物画作,造型准确、生动简练、用线灵活,表现出很强的形式美。其作品如《苏三起解》、《失子惊疯》、《生死恨》等。他的水墨大写意戏剧人物,笔墨淳厚,造型强调人物的特征和戏剧艺术的情韵之美。作品如《千里走单骑》、《宇宙锋》、《霸王别姬》、《谢瑶环》等。1990年他的戏剧人物画参加了天津戏曲人物画联展;1994年5月在天津举办个人戏剧人物画展 ,12月在北京举办“张天翼京剧人物画展”;1995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张天翼京剧人物画选集》。他的戏剧人物画作品常作为市政府的礼品赠送国内专家和外国政要、官员等。
刘洪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戏剧人物画的研究与创作。他的作品追求新意,独辟蹊径,巧妙融合运 |
 |
图6-47 戏剧人物画《萧何》
作者 张天翼 |
|
 |
用西画和中国水墨画技法 ,并注入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理念,从而把京剧人物这一传统题材和现代平面大胆结合 ,使其笔下的戏剧人物画具有较强的装饰美感和视觉动感,具有意境深邃、韵味典雅、刻画细腻、神情生动等特点 。代表作有运用油画与水粉画技法,色彩对比浓烈的“孙悟空系列”;有泼墨挥洒 、具有写意笔韵的“艳阳楼之登高系列” ;有以不规则线描组合韵律、清雅脱俗的《白娘子》;有将传统京剧人物花脸与现代平面构成装饰图案巧妙结合的《 青面虎 》,以及《天女散花》、《 徐策跑城》、《花旦梅兰竹菊》等 。其中1980年创作的大型水粉画《“洋”贵妃》,是他的开山之作,其人物神态细腻、传神 ,呼之欲出,极具动感之美。此画入选当年杨柳青年画的选题,并获奖。他的戏剧人物画 ,独具风格,形象多样,雅俗共赏,颇受画界专家学者赞赏。他是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三、烙 画
天津的烙画有数十年的历史,近20年来出现了众多的烙画创作者 。其中赵保国创立的“三独有”原则,使天津烙画在全国工艺美术领域独树一帜 。“三独有”是:独有的烙画领地;独有的烙画技法 ;独有的烙画效果。他的作品无论是造型、构图、章法,还是笔触、毛痕、皴擦勾勒的着力和变化 ,以及墨彩设色的对比协调,均掌握着 |
图6-48 戏剧人物画《徐策跑城》 作者 刘洪麟 |
|
多种诀窍,使这一艺术形成一种独有的风格。例如他创作的《青松骏马》,画幅长6米、宽2米,画面以大自然的秀丽风光配以骏马的伟壮气势,望之爽然、怡然,令人朝气勃发。
赵保国曾是远去新疆拓荒的知识青年,返城后进入工厂。他利用熟悉的电工焊烙技术步入绘画之途。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取得成就后,以其故乡“鲁道村”之名为自己的艺术命名为“鲁道人铁笔烙画”。他是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四、内画壶
内画壶,即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传统的微型绘画艺术。鼻烟壶的体积多在5—7立方厘米之间。绘画前需要作技术处理,即用细砂在壶内上下摇晃打磨,以消除料器釉面的光滑度。绘画时,用特制微型勾状笔,伸进仅有绿豆般大小瓶口内进行。在如此微小的空间展现大千世界,就需要艺术家特别高超的技艺。
20世纪70年代,画家姚景卿创作不少独具特色的烟壶内画作品。
姚景卿,1977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是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擅长在小小的鼻烟壶内作画。他临摹的唐代张萱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9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清晰可见。他创作的《孔雀枫树图》,是画在变形壶里的一幅工笔花鸟画 ,构图匀称,内画行款俱见功力。他的内画作品典雅、细致,小楷字书写严谨,具有文人画气质,不落俗套,颇受专家、学者好评,作品多被国内外友人收藏。他的创作实践,为长期以来内画只注重工艺的传统模式开辟了艺术家施展才华的新领域。1981年《天津日报》为其精湛的内画技艺作过专题报道。
五、石 绘
石绘艺术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项民间艺术品种。这种艺术是利用石头的自然形态及石料本身具有的花纹,稍微用笔加以绘画修饰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创始人邵文锦50年代初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受教于徐悲鸿、叶浅予等名师,先后在《天津画报》和美术出版单位工作。50年代初即致力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继承创新事业。
7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海边捡到一块精美的小石块,观看之时萌发出在小石上作画的意念。自此,他以艺术家特有的眼光,将人们看似普普通通的鹅卵石和见棱见角的小石块,随形就势,因材施艺,因物绘形。他还利用不同形状、不同纹路和颜色的石材,创作出不少精美的作品。其中,在鹅卵石上绘制的杨柳青年画《胖娃娃抱鲤鱼》,敷色艳丽,极富乡土气息。他绘制的《印度妇女》、《非洲大象》、《虎》等作品,均富艺术感染力。90年代初期,邵文锦美术作品展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展出期间,其中的石绘艺术作品得到专家和观众普遍赞誉。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
六、琢 画
琢画是在禽蛋壳上以雕琢手法创作出平面视觉效果如同素描或勾线画的新品种画作。
首创这一艺术形式的王金义,从1990年开始构思,两年后,一方面从理论上设想解决绘画与雕琢这两种不同方法( 绘画属“加法”,雕琢属“减法” )进行创作的有机结合,即用“减法”方式的雕琢实现“加法”方式的绘画效果的问题;一方面在探索中发现红皮蛋壳固有的由表及里颜色渐变的状况及雕琢中进刀深浅与面积大小而出现的不同色调效果这一值得注意的现象。1992年12月开始创作,第一件作品《梅花》以3天时间雕琢完成。此后陆续创作了动物、山水、花鸟、人物等作品 ,至1995年,共完成40多件。代表性作品有《鹰》、《豹》、《沙漠驼铃》、《雪夜》、《五岳》、《海河风景》和《毛主席像》等。随着创作实践不断深化,经验不断丰富,作品的水平不断提高。
王金义蛋壳琢画的创作成功,使传统的雕琢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自然地融合为一体而成为独特的新型画种,受到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王金义,天津人。曾从医10余年,后改以工艺品制作为业,擅长雕刻艺术,以首创蛋壳琢画名传海内外。其作品已进入市场,一些精品被国内外人士买去收藏。他是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七、鱼骨画 |
 |
图6-49 蛋壳琢画《鹰》 作者 王金义 |
|
鱼骨画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 。它是以鱼骨为原料作画 。技法是:对各种形态的鱼骨不做任何改变,由作者按其艺术构思,将鱼骨依形入画,依意组画,原形原色。所组成的画面,既能表现鱼骨原貌的自然之美,又可显示由不同形态的鱼骨组成的画面所具有的艺术特点与独特美学风格。
此画种的创作者赵钢 ,在天津钢厂当过工人 、任过团委书记和天津涉县铁厂领导干部 ,曾荣获“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并列席天津市第一届党代会。他于80年代末,以其独特的艺术眼光,开始鱼骨画的研究 ,摸索解决了鱼骨除腥、防腐、脱脂、增白的方法 。1990年制作的第一批鱼骨画有蝴蝶、蜻蜓、孔雀、黄牛、骆驼等。此后陆续制作了花卉、风景、书法、人物及仿古鱼纹等多题材鱼骨画作。5年间共有120多幅作品问世。突出的如1994年创作的《迎客松》,树干用鱼骨、松针用鱼鳃制成,画面惟妙惟肖,被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1995年5月21日《天津日报》以《奇特的艺术》为题,7月15日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也以《 奇妙的艺术 》为题对赵钢的鱼骨画做了报道。同年他的画作四扇屏《梅兰竹菊》参加天津市“民间收藏艺术展”获好评。赵钢1995年12月退休后,全身心投入鱼骨画的研究和创作。他是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八、鱼羽画
鱼羽画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高福田发明的新画种 。其技法是利用鱼的皮 、鳍、尾等局部的外表部分,经过色泽保鲜、不变质、除异味等技术处理后,按照图案进行粘贴,或画轴上,或画片上,并着色, |
 |
图6-50 鱼骨画《蟹鱼虾》 作者 赵钢 |
|
 |
使成精美的画作。他的第一幅画是1991年创作的表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归潮》( 此画赠给了中国残联 )。此后至1995年,陆续创作不同题材、不同画幅的鱼羽画120多幅 。代表作有《回归图》、《鹰击长空》、《双喜临门》、《松鹤延年》等。1994年仿照中央美院教授田世光的《长寿》制成的画作,田老看后称奇,欣然在画面上题写了“以鱼羽作画栩栩如生”9个字。老将军杨成武、李真、孙毅,天津市的领导钱其璈、吴振等都曾为他的画作题字留念。
高福田是河北雄县人。14岁参军。18岁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某连军医助理,于1950年10月25日赴朝参战。1953年停战后回国,被分配在汉沽区防疫站任站长兼党支部书记。1988年退居“二线”,开始鱼羽画的研究创作。他是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香港世界著名艺术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中国老年报》以及河北、天津等地数十家报刊发表过他的鱼羽画作品。他的这一发明于1995年1月获国家专利证书。
九、邮票画
邮票画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天津市南马路有一家“ 小琅环邮票社 ”,其经营者唐伯昆精通古玩字画和集邮。受其影响和熏陶,其子唐锡金酷爱美术,他用废旧邮票剪贴成画,制成各种各样的邮票画,从而开创了这种独具风格的民间美术。唐锡金从30年代从事邮票画创作至今 。他制作的邮票画多为小幅,以人物为主 ,山水花鸟等做背景陪衬。所做人物多取自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如《大禹治水》、《姜太公钓鱼》、《娥皇女英》、《麻姑献寿》等。作品多为外国人购买收藏,也有的被国内集邮爱好者收藏。
至50年代,邮票画创作停止。80年代后期 ,年近八旬的唐锡金将邮票画艺术传给他的两个女儿——唐庆、唐明。她俩继承其祖、父两代人的传统工艺,于1991年开始这一创作实践。经过不断努力,已将前辈搁置多年的技艺继承下来。 |
图6-51 鱼羽画《青虾》
作者 高福田 |
|
他们于1993年完成的《韩熙载夜宴图》,为展示画中的诸多场面和人物的情态 ,共选用1200多枚邮票 ,由上百种色彩组合而成。另一幅《百美图》用了1700枚邮票 ,费时10个月完成 。这一艺术被邮界和画界誉为“邮苑奇葩”、“画海新帆”。唐庆、唐明都是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十、景泰蓝画
景泰蓝画是有别于传统景泰蓝绘画技法的新的绘画艺术。它与传统景泰蓝作品用同样的工艺技术和材料,但其所用的镶线艺术具有线条流畅自如的特点,比用笔画的线条更显刚劲和挺拔,并且色彩明快、典雅,尤其是色彩的搭配更为统一、和谐。与传统景泰蓝相比,景泰蓝画的用色更有特色。如花卉叶子的绿色就有老绿、浅绿、草绿之分,表现了枝叶的正反向背,给人以在单纯中求变化的色彩效果。例如《向日葵》、《玉兰》、《萱花》等作品,都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此艺术的创作者王雅琳是“老知青”。她回城后当过教师、干部。她爱好艺术创作,经历多次失败,终于取得成功。她是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十一、脸 谱
中国传统戏剧人物的脸谱,经过各剧种在长期舞台实践过程中的不断研究、探索、比较和鉴定,已经定型的约有数百种。
天津专门从事脸谱艺术绘画及制作研究的有数百人,较著名的有黄殿祺、郑桂生、王驰、刘柏年、陈佩(女)、李文禧等。他们不仅收藏有历代各种形式的戏剧脸谱,如绘有脸谱的邮票、信封、名信片、火花、瓷器、景泰蓝、紫砂壶、书签等,而且还效仿前人,在保持传统规范的基础上 ,依据各自对戏剧人物脸谱的观察、理解和想象,结合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气度,绘画脸谱,制作脸谱 。其形式有多种:有的画在轴画上、扇面上或蛋壳上;有的用泥或石膏为胎,用模子扣出来,再施彩绘,做成脸谱头像;有的脸谱头像以多种颜色的纸浆为胎,用模扣制并稍施彩绘而成纸塑脸谱头像;还有的在泥或石膏脸谱基础上,配上用纸浆、化学珠子、丝绒等材料制成脸谱头像的盔头,然后敷彩,再用人造丝等材料作为脸谱头像的髯口,做成更为完整的脸谱头像,将其装于盒内,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郑桂生制作的脸谱,打破了用泥、纸浆、石膏和笔画的框框,独创用聚甲基稀酸甲酯艺雕京剧脸谱,造型优美,形象逼真,颇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俗话说:“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脸谱艺术家们用红、黄、紫、粉、蓝、褐、灰、金、银等色,绘出带有寓意的花纹图案,在脸上构成繁多的谱式:三块瓦、十字门、碎花脸、象形脸等。画上这些脸谱,再配上髯口、盔头、靠旗、袍带、铠甲、翎子,便表明不同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有的脸谱仅从其眼睛和眼睛周围的纹理便可观察出文臣、武将、盗贼、侠客、神怪、妖魔,辨别出忠诚厚道、威武勇猛、奸谄猥琐……。这种融图案性、装饰性和写实、夸张以及象征、漫画等特征于一体的程序化的脸谱艺术,有着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已成为雅俗共赏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