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最早出现的油画,是天津著名的起士林西餐厅悬挂的油画作品。该餐厅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德军的一名厨师威廉·起士林所开设。他为把餐厅布置成环境优雅的场所,在墙壁上悬挂18世纪著名的油画,借以突出欧洲文化氛围。
天津著名画家张兆祥是清晚期天津土生土长的画家。他通晓西洋照相技法,传说是中国第一位将照相术运用于国画创作的画家,他还吸收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等人的西洋画技法。可以说他是天津有记载的第一位正式使用油画技法作画的本土画家。他“善画玻璃,以油调色极细腻,于玻璃上反画折枝花,或为灯片,或为镜心,干后装置,如以真花贴玻璃上”(陆莘农《天津书画家小记》)。天津的著名画家刘奎龄早年曾在当时的敬业中学堂(南开中学前身)学习西洋绘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他以油画的方士描绘了大量西方士兵的肖像速写,真实地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外他还创作许多静物作品,显示了天津早期油画的较高水平。1928年开业的天津最早的商场——劝业场内,出现了出售中国画家宋鉴庭所画的油画的专柜。当时,天津海关道乔人杰曾请人为自己创作过油画肖像,此画为现在所知最早的天津油画。
在此之后,由于全国范围内开始的留洋风气,天津许多青年学子到国外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其中也有学习西洋绘画的。当时以李岸(即李叔同)对天津的影响及后来对中国近代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李叔同于1906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油画,1911年3月毕业。在日期间他有4幅作品参加两届日本“白马会”的画展。其中的一幅《朝》发表于1910年6月出版的《庚戌白马会画集》。他于1910年学成回国 ,曾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和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美术教员近两年。
天津人陈之驷,1908年9月以官费留学于东京美术学校 ,学习西洋画,至1913年3月毕业归国 。随后又有1912年前往日本留学西洋画的严智开,于1915年与同在东京美术学校留学的汪济川、江新等创立中华美术协会,将留日学到的油画教学体系带回天津,为天津的油画教育构建起框架,并将这种教育模式带到北京,对中国的油画教学产生了影响。
30年代天津出现许多专业油画家。当时,许多留洋海外的天津学子纷纷回国,开办学校,教授西洋绘画技法,扩大油画队伍,并且不时举办各种类型的西洋画展览,还与国内其它地方进行艺术交流与互访,在全国产生了影响,从而确立了天津油画在全国油画界的地位。徐悲鸿、林风眠等名家均与天津油画界有来往。1930年,天津市立美术馆的创立,由严智开任馆长。该馆不仅吸引了许多致力于油画教育的师资力量,而且为解放后天津油画的发展储备了绘画人才,对天津油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不断举办展览使油画这种外来艺术形式在天津逐渐形成一个群众性的欣赏群体。
除此之外,在天津各官办学校以及私立学校中,出现许多开设西画课程的学校。其中,南开中学、究真学校、女二中、工艺美术学校以及河北女子师范学校(天津美术学院前身)等均设有绘画课。在这些学校中,许多任课教师都经过专业学习,其中严智开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和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大学美术系;汪洋洋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田景琦毕业于南开中学,后进入国立北大艺术专科学校。他们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素养,在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对油画有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成为天津油画发展的有生力量。
40年代,天津油画界在经历了抗日战争漫长的8年之后,重新开始探索发展的可能 。这一时期出现了由于赤叶、李文珍、胡奇等人创办的美术学苑和陈少梅等人创办的美术学校等几家专业美术机构,培训出不少绘画人才。
解放初期,天津油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复苏之后,开始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活力。随着文化建设的发展,天津的油画创作者开始进行创作。这一时期天津油画创作者主要有胡奇、李文珍、田景琦、穆家麟、刘鸿渐、杨化光等。 |
 |
50年代初,著名画家李骆公来到天津担任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 。他的农村风光写生作品反映了他在油画创作上的艺术成就 。著名画家刘海粟赞颂李骆公的画风“艳而不俗,沉郁厚朴” 。李骆公的创作与当时中国画坛流行的苏派写实画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当时沉闷的天津画坛更是知音者寡 ,所以他的油画探索在1957年被迫中止。于1956年来天津任教的康明瑶 ,曾留学日本,他的油画作品在借鉴印象派画风的同时也受到日本绘画艺术的影响 。1958年设在天津的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改建为河北美术学院,油画家清白音担任绘画系主任 ,谷文达 、孙敬、张翔 、邓家驹、李家旭、沈琦等先后在此执教油画,为天津以至全国培养了油画人才。
60年代初,在全国曾出现一股油画民族化的艺术思潮 ,而由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来津的邓家驹 ,他的毕业作品《开学第一天》,正是油画民族化的一种代表性的尝试。但这种尝试未能在大的范围发展。
当时,天津油画界大量引进人才,吸收了众多的油画精英 ,他们大多来自中央美 |
图6-31 油画《夜色》 作者 康明瑶 |
|
术学院油画系。其中有康明瑶、李昆祥、沈毅、傅乃琳、郑录高等。他们的到来充实了天津油画界的力量,并且为天津的油画教学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期,天津油画表现出以下几种形态:以李文珍、李骆公为代表,包括王之江、康明瑶、穆家麒等留日归国的美术家在内的学者,注重从学术角度研究西洋艺术表现体系,教学灵活 、崇尚创新的一脉;以傅乃琳、郑录高、邓家驹 、谷文达、孙敬、沈尧伊、张京生、王元珍、汲成为代表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及教学体系,相对注重形式语言的一脉;以王麦杆、安明阳为代表,继承延安鲁艺传统,相对注重主题内容的一脉;以张世范、边秉贵、刘贵宾为代表,得益于河北艺师教学模式,具有一专多能、触类旁通、中西兼顾的一脉。
除以上四种形态之外,秦征作为解放后第一批接受过外国专家培养的美术专业人才 ,他的作品在天津美术界具有深远影响 。秦征195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曾于1957年在国家文化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作为解放初期最高规格的油画毕业生之一,他在油画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风格,注重 |
 |
图6-32 油画《走村老师》 作者 秦征 |
|
主题内容与“人本思想”的结合,毕业时创作的《家》,第一次从人的角度描写战争,入选莫斯科世界青年美展,获得广泛好评。1973年调入天津美术学院任教,为天津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油画人才。 |
 |
1956年10月天津美协成立后 ,油画界加入美协的有李文珍、胡奇、田景琦、穆家麒、刘鸿渐、杨化光等。
李文珍是天津油画界有突出成就的美术教育家 。他的教学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出汲成、广军、周菱、刘秉江、周萍、王公懿等一批在中国油画界颇有影响的弟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油画作者创作了表现革命领袖和现实生活的宣传画,如《毛主席视察新港》(天津港务局业余美术组 )、《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天津大学业余美术创作组 )、《亲切的关怀》(和平区业余美术创作组)、《 毛主席和咱们心连心 》( 冯一鸣、于洪恩)、《伟大领袖指方向》(河北区业余美术创作组)、《工人教师 》(河东区业余美术创作组赵作良)、《师傅送我上大学》(边秉贵)、《成长》(李昆祥、孙敬、张坚如)、《 跨山涉水架银线》(涉县天津铁厂6985工程指挥部工人美术创作组葛志义)等 。这些作品虽然是以宣传内容为主要表现目的 ,但是能够在那特殊时期进行创作,也为天津油画后来的发 |
图6-33 油画《毛主席和党小组长》 作者 邓乃荣 |
|
展积蓄了力量。但为时不久,油画创作陷入了困境,创作与教学都无法正常进行,几乎所有教师都被强加上各种名目的罪名,成为“群众专政”的对象;许多油画艺术家被迫放弃油画创作,许多教师被下放到“干校”学习、改造,天津的油画创作陷入瘫痪状态。当时也有一些作者,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进行着艺术道路的探索,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岳钦忠、贾志刚。岳钦忠的油画探索侧重于表现主义风格,而贾志刚的创作则是抽象主义的。他们的探索为天津油画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70年代初,由天津美术学院和天津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油画创作训练班,将天津的一批油画家推向了中国油画创作的主旋律之中 。秦征、边秉贵合作的《战地黎明》,张京生 、王元珍合作的《艰苦年代》,沈尧伊、邓家驹、张汝为、吴长江合作的《北平解放》,刘天呈、张胜合作的《激战天津》,孙建平、邓乃荣合作的《同仇敌忾》等作品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美展,显示了天津油画界这两大体系在主题创作方面的实力。
1979年11月成立的天津画院,其创作、研究、交流、辅导的画种包括油画在内。多年来,画院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海外交流展,并多次获奖。邓家驹副院长的油画作品代表了天津油画界老一代画家的风格。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曾在60年代受教于罗马尼亚著名画家博巴训练班的天津美院教务处长张世范,他在参与学院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融入了博巴艺术的重表现、重精神、重本质、重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一批油画专业的青年学生脱颖而出。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葛运波的《 煤黑子 》,孙建平的《剧终》,周世麟、马元的《路障》,郑岱的《春集》相继获奖。当时天津参展及获奖的人数仅次于四川省。随后,在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中,王玉琦的《野葡萄》、刘谦的《小巷》获奖之后,王玉琦、马树青又在全国的重要油画大展中获奖。 |
 |
图6-34 油画《希望》 作者 邓家驹 |
|
这期间,樊海忠、孙建平、王立宪等创办“鸣社”油画研究会 ,并举办了画展 。自1984—1988年间 ,“鸣社”曾举办过5次展览。与此同时,“无花果”、“BT画展”、“融艺术展”等相继举办,天津油画呈现兴旺的景象。
1988年,新建的铁路天津站落成,主站房的中央圆厅,直径40米,高21米,中部是由10根石柱围合而成的高大空间。中央圆厅顶部的一幅目前国内最大的穹顶油画——《精卫填海》,由著名油画家秦征和王玉琦、马元、周世麟、王小杰、高冬、吴恩海等人共同创作。画面上的精卫,背生双翅,披发裸体,集爱、美、刚毅、顽强于一身,表现了中华民族移山填海的博大气魄。秦征因领衔创作此画而被记功,此画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进入90年代,天津的美术界呈现相对沉静的时期。1993年春,由孙建平、李志强、张胜、樊海忠、张德健、江海、王琨、邓国源、周世麟、高冬、常公、车健全等成立了现代油画学会,并举办了第一届画展。孙建平、李志强、樊海忠的作品不仅形成一种有性格、有表情、有感染力的 |
 |
抽象生命状态 ,也为传统概念化油画语言的突破及新的“表现”语言在学术层面的建构做了有益的尝试 。而李志强的画作却有意在单纯的色彩和造型中使人回味到一种厚重的丰富,一种寓意的联想 。樊海忠的画作则使人在辣与甜、放与收、苍与润的反差之中体会到一种人性的精微。
此期间,老一辈油画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秦征、张世范将中国书画的笔意融入油画 。张京生将中国画意象、抽象等主观、不确定的因素融入油画,变异成独到的“色彩表现”语言 。擅长肖像画的王元珍将具像的语言与含蓄、温和的意韵相结合,使人感受到的是人们熟悉的西方油画语言中少有的诗一般的东方情致。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积极引进外地人才 。安徽的蔡锦、山东的姚永 、广西的祁海平 、湖南的张方白 、山西的忻东旺、哈尔滨的赵宪辛、河南的张文恒、西藏的于小冬等先后调入天津 。这些“移民”画家的加盟,使天津本土画家的艺术探索增加了新鲜因素 。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吸引了众多热爱艺术的 |
图6-35 油画《家乡喜讯》 作者 张京生、王元珍 |
|
人们的目光,也给天津争得了荣誉。
与此同时,天津本土油画创作者也在积极探索。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的郑金岩的意象绘画;路家明注重绘画材料的运用,并在油画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念;姜中立注重油画材料与技法的研究,用具像写实的手法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此外,刘影钊、齐宝成、马轲等人都以各自的绘画语言探索油画的发展途径。 |
1993年,定居加拿大的汲成回国后,与当时的天津美院院长张世范创办“油画高研班”。他提出以确立“东方表现”体系为宗旨,以“移位”、“毫不迟疑”、“再启动”为原则,在全国范围招生,引起强烈反响。这个研究班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两次举办展览,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标志着天津的油画艺术在不断前进。
长期以来,天津油画界的许多知名画家努力创作实践,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如:
邓家驹 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毕业作品《开学第一天》受到美术界瞩目,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收藏。此后《红军万岁》、《建设山区的人们》等油画作品,使他成为全国杰出的青年画家。改革开放后,作品曾赴法国、卢森堡、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展出,优秀作品被国内外国家级博物馆和大使馆收藏。他的代表作品是《海河漕运图》。
张世范 天津美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他的油画作品《炉前工》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获天津市优秀作品奖;《 雨 》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美术作品展, |
 |
图6-36 油画《巴特尔的奶奶》 作者 齐宝成 |
|
《棉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均为美协天津分会收藏。曾于1983年和1987年在天津和日本神户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罗马尼亚艺术家科·巴巴》。
王麦杆 1953年进入天津美术学院任教,创作多幅油画作品,其中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参观丰产社》、《全国人民的大喜事》等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50年代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波莱斯顿出版的《 中国版画集 》、《 美术 》,近年出版的《黑与白》和《世界名画家传记》等书刊,均收录有他的油画作品。80年代,在天津市并应邀到各地巡回展出了《麦杆台湾风光画展》,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之题字;1983年在唐山举办了《王麦杆教授画献矿工展览》之后,将全部展品奉献给矿工和劳模。
顾祝君 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曾任《中国油画》编辑室副编审。作品《青纱帐》由中央美术学院收藏,《洪湖水》获天津市1979年优秀作品奖。
王玉琦 1985年至1987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油画研修班学习。代表作品有《田野》、《黑草》、《海伦·海伦》。作品崇尚古典,多次获奖。
孙建平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代表作品有《剧终》、《家的白日梦》、《李叔同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