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仅自明清以来,绘画高手层出不穷。明万历年间出现了来自民间的杨柳青年画 。明末寓居津门的项嘉谟擅画山水 ,章法严谨,雄逸自然,时人誉为“士气作家俱备”。清初,津门画家一方面受恪守传统理法的以“四王吴恽”为代表的正统派的影响,一方面得到以石涛为代表的创新派的启迪,并结合天津的风土世情,呈现出“卫派绘画”的早期风貌。乾隆年间的金玉冈是颇有声望的山水画家,风格清逸健朗;他还与同时期的天津书画家结成书画社,出任社长。
清代中后期卓有成就的国画家有张孟皋、于溥、金镕、辛樾、刘陈、孟毓梓、孟继壎、张樾荫、张兆祥、穆倩等人。张兆祥是清末津沽画坛的宗主。光绪末年,李叔同东渡日本学习西画,成为绘画新潮的先觉者。
民国以后,津门画坛仍是以中国画为主导。刘奎龄、刘子久等名家的绘画技法都有创新和发展。 油画家刘凤虎、漫画家胡奇和朋弟,均以新鲜画风名噪一时。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创作木刻一出现,便被认为是一个革命的画种。当时杨袁等组织的津京版画会,对日后天津版画的发展功不可没。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以后,绘画艺术开始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50年代初,由老解放区画家马达、胡一川、辛莽、秦征、李黑、田零、金冶、伍必端等组成的美术工作队,给天津美术事业带来了生机。尤为突出的是解放前濒临灭绝的杨柳青年画获得了新生。当时,市文化事业管理局根据文化部的指示成立美术工作室,集中一批美术创作力量,创办了《天津画报》;随后建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调进大批美术人才,扩大了天津的美术队伍,并团结全市新老画家进行绘画创作。
50年代至60年代,天津的绘画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多次省市级和全国美展中,天津画家曾展出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国画有孙克纲的《太行十月》,王颂余的《激流有声》,赵松涛的《建明水库》,张德育的《岭南风》;油画有秦征的《家》,邓家驹的《红军万岁》,沈毅的《登高英雄杨连弟》,顾祝军的《青纱帐》,吕小朋的《 轧钢工人 》;版画有马达的《屈原》,俞沙丁的《 大青山的火种 》,汪国风的《三月》,吴燃的《猎》,叶坚铭(路荑)的《出海》,曾景初的《沸腾的矿山》;杨柳青年画有张鸾的《五子爱清洁》,张福隆的《毛主席和青年农民》,戴仁等的《白求恩》;连环画有王永扬的《灯心绒》,张卓的《创业史》,戴仁的《胭脂》,杜滋龄的《李双双》;插图画有张德育的《铁木前传》,王治华的《望夫石》,耿田的《南市风云》;漫画有于化鲤的《谁说我目中无人》等。
这期间,群众业余绘画创作异常活跃,涌现出一批创作人才,突出的有阎茂如、杜中兴、邓开圮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美术被作为宣传工具,绘制出不少表现革命领袖形象和颂扬工农兵的宣传画、招贴画和年画。这些绘画作品集中反映了时代特点。此时期,正常的绘画创作陷于停顿状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津绘画创作开始了新的纪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到1995年,年画、国画、油画、版画、漫画等主要画种的画家创作作品万余件,举办大型展览30余次,涌现出大批优秀画家和优秀作品,有数百件作品在天津市、全国、国际大展中获奖。这些作品,或因其取材新颖,或因其构思巧妙,或因其形象刻画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期间,活跃在天津画坛的画家有200余名。
杨柳青年画作为天津的特色画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开发出不少新品种,增强了这一画种的生命力;同时,努力开拓市场,使这一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
“津派国画”不仅包容传统绘画的美质,而且包容民间绘画和西方绘画的优点 ,以及当代各地区画派的成功经验,显示了“津派国画”的风格和特点。
天津的油画,几十年来,在一批老画家与新一代的共同努力下,为使油画民族化和表现主旋律,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取得成就,充分显示了天津油画界的实力,并且不断前进着。
天津的漫画,自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不仅积极开展创作和学术交流,还经常举办作品展览,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使天津的漫画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令人瞩目的塘沽版画、汉沽版画和大港石油版画,创作活动十分活跃。以业余作者为主体的创作群体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有近200幅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大量作品在多种报刊发表。
天津的少年儿童美术活动一直很活跃。有20余名少年儿童的作品在美国、日本、芬兰、南斯拉夫等国家和联合国展览,分别获得金、银、铜牌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