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因制作风筝的高超技艺及受到的广泛赞誉而被誉为中国的“风筝之乡”。清代中期,天津市场上出售的风筝还多为北京的产品。这种风筝的工艺比较粗糙,既不精美,也不便保存和携带。道光年间,天津人朱竹渲和董某、王某等爱好风筝的文人,苦心切磋扎制风筝的技艺。他们的风筝,骨架用细线扎结,虽然成本高些,但比用纸捻扎制的要精致、牢固;风筝的躯干与翅、头等部位不是固定死的,而是用翎毛管连接起来,可以拆装折叠,便于保存和携带;风筝的头部多用纸浆扣模制作,立体感强;风筝的面料用绫或绢,比用高丽纸显得雅致、华丽。以此形成了天津风筝的特色。
到清同治年间,天津出现的“魏记”风筝,其制作技艺又有发展。
魏记的第一代艺人名魏元泰(1872—1961)。他的作坊在鼓楼东大街路南(今天津民俗博物馆对面),名叫“长清斋”。门额上高悬的牌匾制作得奇巧:正面看上写“长清斋”3个颜体大字;换一个角度看,便出现了“魏记”两个字 ;再换一个位置,则看到了“风筝”两个字。这个牌匾曾让当时看过的人好生纳闷儿。魏元泰的风筝以精巧秀丽著称,在制做上他借鉴折扇扇骨打眼的技术,榫接骨架,制作简便,而且整洁、轻巧、美观。一只丈余的大风筝,折叠起来,可以放在一个小纸盒里,方便携带。风筝的造型,构图丰满、图案性强、极具装饰趣味。他还发明和发展了许多特技 ,如 :能自动上下飞舞的“弦上飞”、频频眨眼睛的“活眼儿”、在空中撒五彩纸片的“散花儿”、有节奏地发出悠扬乐声的“蒲子”等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魏元泰扎制风筝的艺术成就 ,使他渐渐闻名于四方,并被人们亲切地称其为“风筝魏” 。1915年,他的作品在巴拿马赛会上获银质奖。从此,“风筝魏”的作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1949年天津解放后,“风筝魏”的风筝艺术受到国家的重视。1956年,魏元泰被推举为天津市政协委员。1957年他参加全国民间艺人代表大会,被推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58年被吸收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在国内及德国、意大利、泰国、澳大利亚、南斯拉夫、摩洛哥等国家展出,为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
1961年5月14日,魏元泰去世,继承其事业的是他的侄子魏慎行。魏慎行在得其叔父真传的基础上,在风筝的动静平衡等方面有独特的建树。第三代传人是魏慎行的一双儿女——魏永昌和魏永珍兄妹俩。
魏永昌在继承魏记风筝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重动与静、远与近之间的关系 ,使作品既能在室外放飞,也可作室内陈设。他还改进了仿生飞禽动物的头部制作,用穿榫工艺的立体结构 ,使飞禽头部鼓起,加上用玻璃球制的眼睛,使仿生动物风筝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魏永珍彩绘的风筝,色调清淡明快,线条均匀,远近观看俱佳 。1991年,他投资建起风筝魏工艺品公司,把“风筝魏”的风筝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推向系列化规模生产的新阶段。
第四代传人是魏永昌之子魏国秋。他勇于创新 ,使魏记风筝保持了造型多、彩绘真、特技精、飞行稳、常创新等优点。他制作的“锣鼓雁”,不仅造型优美,还能在空中击打出悠扬的乐曲。
如今,“风筝魏”风筝的制作,既能继承和借鉴中国的传统工艺 ,又能大胆吸收现代科学方法,从而使其风筝不但是人们放飞的娱乐品,而且成了家庭居室的装饰欣赏品 ,并日益成为国内外人士保存和收藏的艺术珍品,从而使“ 风筝魏 ”的风筝产品畅销海内外 。国际风筝协会常委、美国风筝权威斯瑞特来魏记风筝厂参观时说:“我走遍中国,只有‘风筝魏’保持着中国民间艺术特色,不愧为中国一绝。”
20世纪以来,天津的风筝名家除魏记以外,还有擅用写实手法的周树棠 ,他制作的“ 飞机 ”风筝,有单引擎、双引擎、四引擎和单层机翼、单机身、双机身、单尾舵、双尾舵等不同造型 。放飞之后,惟妙惟肖,让人难 |
 |
图6-24 魏元泰的作品 |
|
辨真伪。他还善于运用文字(英文、汉字)制作风筝 ,寓意鲜明,别开生面 。1983年,他的作品《吉庆有余》获天津春季风筝邀请赛一等奖。1986年,他的风筝《八仙庆寿》参加山东潍坊国际风筝邀请赛获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