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工作室自1958年9月成立后,其创作成绩、培养人才等活动经媒体宣传介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不断迎来中外贵宾的光临。薄一波、肖劲光、肖华、杨成武、阿沛·阿旺晋美等中央领导先后来工作室参观 。1984年8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邓力群在视察 |
 |
彩塑工作室和参观彩塑作品后 ,欣然题词:“巧夺天工”。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参观“93中国旅游商品订货会·泥人张彩塑”展位时题词:“惟妙惟肖” 。曾来参观的外宾有日本人形协会50多名作者和朝鲜功勋雕塑家 、千里马万景台雕塑作者代表团等。中国著名美术家王朝闻、傅天仇等相继著文评介泥人张彩塑 ;王朝闻还亲临彩塑工作室讲授艺术理论,并与创作人员进行交流。
1995年5月10日,在天津市近代人物蜡像馆开幕式上,市长聂壁初题词:“艺术是精品,构思有新意,发展再创新,为天津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
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是以继承 、发展、创新泥人张彩塑艺术为宗旨的创作与研究机构。自1958年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和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直接领导下 ,坚持开展技艺研究、新生力量培养和创作生产。在保持传统、小型彩塑艺术品创作的基础上 ,逐渐承接大型塑制项目,并以“定向创作”带动创作和生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室打破旧的创作、生产和经营方式,扩大题材范围,革新创作模式,并采用新技术和新材质 ,提高作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 |
图6-21 泥人张彩塑
《牛郎会织女》 作者 张景祜 |
|
使产品畅销国内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入90年代后的5年间,共创经济收入400万元。
工作室为发展创新,经常组织创作人员深入到工厂、工地、农村、渔村、山区体验生活,搜集创作题材。70年代至90年代,创作出了《春江花月夜》、《藏女》 、《颗粒归公》、《姐妹亲》、《秦香莲》、《屈原》、《胖嫂》 、《罐舞》、《小摔跤手》、《十五贯》、《张衡》、《钟馗》、《农忙时节》、《山娃》、《三个和尚》、《送新娘》、《口琴》、《上学》、《山鬼》、《秋实》、《龙嘴大铜壶》、《春雨》、《新声》等优秀作品。 |
这期间,为许多知名人士如范旭东、张太雷、新加坡总统吴作栋、摩托罗拉总裁高尔文以及陈世贤、金庸等创作了不同形式的塑像。
工作室成立后的30多年来,认真组织创作人员学习、理解党的文艺方针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质量不断提高,反映现实和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杨志忠的《卖身契》、《李逵探母》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姐妹亲》拍成照片在《人民日报》的“美术欣赏”专栏发表,并配有署名马克(雕塑家)的评论文章;此照还先后入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和《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逯彤塑制的《金瓶梅》,200多个人物安排得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人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独立性,达到了完整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曾赴新加坡展览。穆瑞森塑制的作品,十分讲究不同类型人物的服饰特点,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他的作品多被外宾高价购买。胡月景、陈兆兴、王有为、张乃英、张宏英、马玉兰、韩国媛、白宝玲、鲁玉英、苏靖丽、傅长圣、孙永升、董秀峰、翟洪、于化祥、王宝臣、王润来、蔡明、林刚、郭彦春、陈锡平等的作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 |
 |
图6-22 泥人张彩塑《新声》
作者 马玉兰 |
|
水平,他们的作品都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其中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展览馆收藏。
工作室设有两个创作组和一个生产组。在天津古文化街设有“泥人张”彩塑门市部,专事销售彩塑艺术制品。1995年,工作室共有62人。在专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23人 ,初级职称15人。
工作室建立后至1995年,先后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是:张景禧、张铭、康琪、孙钰、韩俊清、赵泽普、王凯、晏勤武、王希文、高立连、张振勤。
自1963—1995年,工作室创作人员创作的彩塑作品,多次参加天津市和全国多项展览和评选,有数十件获奖或被收藏。
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部分创作人员作品参展、参评及获奖、被收藏一览表(表6-3) |
 |
图6-23 古文化街”泥人张“彩塑门市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