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一章 民间艺术“三绝”
第三节 “泥人张”彩塑
...回目录
彩塑艺术出现在清道光年间 。创始人张明山以制作小型彩塑泥人闻名遐迩 ,被称为“泥人张”。泥人张彩塑以家族传承延续发展,并取得卓越成就。他们的作品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获奖,还先后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获奖状、奖牌20余件。国内外报刊、杂志也多有赞美的评论。但到解放前夕,由于战乱、饥荒,民不聊生,泥塑艺人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泥人张的后代,只有个别人从事捏制销售小型泥人勉强维持生计,其他人多改行他业。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泥人张彩塑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与扶植,由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建立了工作机构和派进了领导干部,从而使其由家庭作坊一跃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单位,艺术创作焕发了生机,其作品多次参加天津市和全国性展览,不少优秀作品获奖。彩塑艺术作为文化产业,其作品除在国内销售,还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泥人张彩塑艺术,是由张明山以家庭作坊的生产与经营发展起来的。张明山(名长林,字明山,以字行),天津人,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卒于光绪卅二年(1906)。是泥人张彩塑的创业者 。他自幼受家庭影响,对彩塑产生浓厚兴趣,8岁时跟父亲学捏泥玩具,13岁从业,18岁成名,一生作品数以万计。他善于在生活中体察民风民情,塑造社会各阶层人物肖像,形态逼真,生动感人,由此而得“泥人张”的称号。
图6-14 张明山(1826-1906)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沿海城市工商业有很大发展 ,社会各界对彩塑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就连封建帝王也甚感兴趣 。据传,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朝廷内务府员外郎庆宽进贡泥人8匣(包括《木兰从军》、《宝蟾送酒》、《风尘三侠》、《张敞画眉》 、《福禄寿三星》、《 春秋配 》、《孙夫人试剑》、《断桥》,均为张明山作品,迄今收藏在颐和园 )。当时 ,张明山的五子张玉亭( 名兆荣,1863—1954)和六子张续荣随他从业 。张明山逝世后,在张玉亭主持下,进一步发展彩塑事业,产品销往国内外 。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泥人张参展的16件作品,被认为是“出类拔萃”之作。但因泥制品未烧制800°以上,获得“名誉奖”(仅次于大奖)。这期间 ,张续荣与张玉亭好友赵月廷在天津估衣街开设“同陞号”,专营泥人张作品和杨柳青年画 。泥人张的许多传世精品都是从这里流传出去的。1932年4月,徐悲鸿来津演讲 ,曾拜访张玉亭 ,称他的泥人“各尽其态,美不胜收。”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由于社会动荡 ,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彩塑事业日渐萧条,张家几位制做泥人的后裔都被迫改行 。到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只有第三代张景
图6-15 泥人张(第一代)戏曲彩塑《断桥》
作者 张明山
祜捏些小泥人沿街叫卖,勉强维持生计,张家精湛的彩塑技艺濒临绝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彩塑艺术事业得到不断的发展 。首先由天津市文化局妥善安排了张家几代人的工作和生活。1958年9月,由市文化局主持,将天津艺术博物馆陈列部的彩塑工作人员和天津市工艺美术厂泥人车间的专业人员合并成立“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当时共有8人,由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禧和第四代张铭主持工作 。自此,泥人张彩塑由家庭走向社会,并成为市文化局直属的文化艺术事业单位 。这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的张映雪起了关键作用 。他在任期内一直关心、爱护、扶植彩塑事业,并著文论述泥人张彩塑的创业史及其艺术特色 ,有力地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为继承和发展彩塑艺术,彩塑工作室自1959年至1988年先后招收学员90余人 。1961年,彩塑工作室师生创作出近200件新作品 ,于5月上旬在天津举办专题彩塑展览,受到各方好
图6-16 泥人张彩塑《风尘三侠》 作者 张景祜
评。
1962年 ,泥人张彩塑两次进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 ,共展出作品94套、170多件。其题材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 ,如表现工业战线先进人物的《大庆人》、《新轮下水》、《革新实验》、《取经》、《盐工》、《炉前》等 ;表现农业战线改造自然、建设新农村的《 当代愚公 》、《半耕半读》等 。还有反映阶级斗争的作品如《三条石》、《六号门》;反映抗日战争的有《抗联女战士》、《红孩子》 ;反映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有《赤道战鼓》、《到丛林中去》、《黑孩子》等 。中央领导陈毅、郭沫若、邓颖超、胡乔木等 ,美术界名家华君武、刘开渠、蔡若虹等,以及17个国家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共300多人参观了展览。196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彩塑展览,参展单位有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彩塑班 。此展受周恩来总理委托,由邓颖超、陈毅主持开幕剪彩 ,并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当时,参展单位组织彩塑工作
图6-17 泥人张第四代张铭和他的学生在一起
人员在现场表演塑制技艺,深受观众欢迎。郭沫若当场赋诗一首:“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此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等大报都予以发表。此后,泥人张彩塑作品不断进入重要展览。历年来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有张铭的《炼钢炉前》,杨志忠的《卖身契》、《李逵探母》,逯彤的《山里人》,胡月景的《优质钢》等。这些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间,彩塑工作室并入由自然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三馆合并的天津博物馆。这期间,部分创作人员参与《收租院》和《三条石》展品的复制,部分人员到河北遵化参加“发扬‘穷棒子’精神”的《王生家史》和西下营民兵展览展品的塑制工作。这几组大型彩塑作品的展出,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当时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文化活动。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彩塑工作室恢复原建制 。在纪念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35周年时 ,张铭的《柿子丰收》,杨志忠的《秦香莲》,逯彤的《晨》,胡月景的《上马石》,张乃英的《白求恩》,张宏英的《罐舞》,马玉兰的《孔雀舞》等被选为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美展。改革开放后,彩塑工作室的工作重点从以创作、参展为主转为创作、生产、面向市场,增加现实生活题材和人物形象,并使取材向系列化发展。如:反映民风民俗的72行系列,反映全国少数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系列,反映历史发展进程及科技领域的名人系列,反映中国民间成语的典故系列 ,反映天津杨柳青年画传统的娃娃系列等 。1982年为北京颐和园创作出《卖炭翁》、《指鹿为马》、《李白醉写》等6组塑像和清代仪仗队伍群像共500多件 ;同时塑制了腊像《 慈禧 》,得到颐和园的认可和观众的赞许。1984年为北京戒台寺彩塑戒神116尊;1985年为河北省安国县药王庙塑制大型神像36尊 ;同年,为天津市天后宫塑制神像6尊,为天津戏剧博物馆塑制历代戏曲艺术家余三胜、骆玉笙等人的肖像20多件。这期间,工作室建立的陈列展厅,成为天津旅游专点,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和称赞。当时,有不少作品由国家收购保存,不少作品被博物馆收藏陈列 ,100多件作品曾到日本、朝鲜、新加坡、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波兰、丹麦、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喀麦隆13个国家展出。
进入90年代,泥人张彩塑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5年间,共创作彩塑作品1200多件 ,复制300多件 。其中,重点作品有:为陕西省“西安事变”蜡像馆创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博古、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宋美龄、邵力子等人塑像54尊(1993);为郑州黄河蜡像馆塑制炎、黄、唐、宋、元、明、清历代皇帝,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蜡像30尊(1994);为沈阳“上下五千年”展览馆塑制张作霖、张学良等蜡像4尊;为天津历史博物馆塑制梁启超、严复、郭沫若、霍元甲等蜡像23尊(1995);为平津战役纪念馆塑制蜡、胶群像400多尊(1996)。还为河北省邯郸市的黄粱梦庙、任丘市的药王庙等制作了一批泥塑神像。
这期间,塑制技艺有发展。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采取烧制成陶和丙稀着色工艺,增强塑像的坚硬度和防水性能,便于运输和清洁,为彩塑艺术品长期保存创造了条件。同时,塑制所用材质有突破。一是改变传统上只用泥塑的方法,采用了玻璃钢和蜡、胶的制作技术。二是将传统的人物塑像以真人为模特改为按照片塑制的方法,取得成功 ,从而使泥人张的彩塑作品不仅为国人所喜爱,而且走出国门 ,登上世界艺术殿堂。1983年,日本有关部门在芦屋市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群建陈列馆,展出泥人张彩塑作品58件;彩塑作品《邓小平接见吴作栋》被新加坡总统府作为珍品收藏,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在总统府接见该作品的作者逯彤;傅长圣为日本前首相宫泽塑像,为泰国华人、天津市政府顾问陈世贤等的塑像,均在国外产生了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部门邀请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前往参加作品展览;文化品经销商则来人来函与彩塑工作室洽谈经销和收藏事宜。至1995年,“泥人张”彩塑的作品已远销美、英、法、德、荷、丹、马、新、泰、日等21个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有不少作品被销往国家、地区的博物馆收藏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彩塑工作室先后派出30多人次赴近1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和技艺表演,当地电视台和一些报刊及时作专题报道和发表评介文章,使天津的泥人张彩塑艺术传遍世界五大洲。
二、“泥人张”彩塑自清道光年间始创,并因张明山的技艺高超而得名后 ,在迄今的160多年间,经其后代张玉亭、张景祜、张铭、张钺等继承前辈的技艺,并且不断创新,特别是彩塑工作室建立后,这一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代张明山从事彩塑创作后,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成为誉满津门的艺术家。旅居天津的杭州学人张焘在《津门杂记》中对张明山有详实记载:“……城西张姓名长林,字明山,以捏塑世其家。所捏塑戏出人物、各班角色,形象逼真,早已远近驰名。西洋人曾以重值购之,置诸博物院中,供人玩赏。而为人作小照,尤其长技也,只须与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孔径寸,不仅形神逼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观者莫不叹绝。”
张明山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造型准确,形神兼备,色彩淡雅。从现存《木兰从军》、《品箫仕女》、《西厢记》、《白蛇传》等精品可见其技艺的精绝。他为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刘赶三、汪桂芬、余三胜等人塑像,谈笑间即成,且形神酷似,呼之欲动。张明山对为八国联军效力的汉奸张锦文(外号“海张五”)深为憎恨,捏其像贱卖于街头,一时传为佳话。
反映民俗的作品《殡仪式》,是他的杰作之一。其中人物之多,场面之大,物象之丰富,令观者恍如身临其境。此品虽已无存,但从清末著名教育家、学部侍郎严范孙撰写的《张明山事略》(见严先生遗著)中,仍可略知其梗概 。严范孙写道:“天津殡仪之侈,甲于各省 ,其在大户,则繁缛尤甚。西洋采风者,倩君(明山)塑其全式:舆者、骑者、旗者、盖者、钲者、鼓者、丝者、竹者、髡者、髻者、冠带者、縗经者、经者、导者、泣者、步而送者、立而观者、多至数百人 。君者异其状态,使不相复:或颀,或侏,或丰,或癯,或皙,或朱 ,或昂,或伛,或步,或趋,或侈,或拘,或悲,或喻,或欠 ,或吁 ,或捷,或迂,像随心造 ,触手成趣 。时或忆及友人某某之形态,则摹取以承之。工竣列肆,人见某友充乐人,某友执劳役,皆笑不可仰;即友人某某自见之,亦赏其狡狯,不以为忤也……。”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套泥塑作品,不啻一幅反映当时社会风习而又十分诙谐风趣的画卷。
张明山第五子张兆荣(字玉亭),善于观察生活,从中提炼素材,加以刻画。他塑制的《木匠》、《吹糖人》、《渔翁》、《渔妇》、《二学士》、《三娘教子》等作品,以及为著名艺人杨小楼、孙菊仙、梅兰芳等人的塑像,以其洗炼的技艺,刻画出不同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形态逼真,生动感人。他的代表作《钟馗嫁妹》,刻画出钟馗的威猛及其妹的娟秀,两个形象和色彩对比强烈,相互烘托。尤其是他把20几个仪仗鬼卒 ,用现实生活中社会渣滓的各种丑恶面貌加以塑造 ,形象各异,生动传神,引起世人对这些坏人的反感和憎恨。
张玉亭的侄子张景祜( 字培承 )生活在中国社会新旧更替时期,对旧中国的腐败、列强的欺凌和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有体会。他的作品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近百年的斗争和建设生活。如《火烧望海楼》、《欢迎太平军》和解放后的作品《志愿军负伤》、《英勇的铁骑队》、《藏族妇女》、《选花布》等,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中国的不同感情;刻画的人物,注重深层次性格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显得明快、丰满。他曾在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并曾到南方各省体验生活,开阔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表现内容。
图6-18 泥人张戏曲彩塑《三娘教子》
作者 张玉亭
张铭、张钺为泥人张第四代,他们的作品既保留了泥人张的传统风格 ,又开拓了新时代、新题材的创作途径 。张铭的《李时珍》、《黄道婆》、《炉火正红》、《柿子丰收》,张钺的《屈原》、《祖冲之》、《曹雪芹》、《木匠》等作品,均为佳作,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张铭自1958年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以来,主持该室工作20多年,他勤恳操劳,传授技艺,培养了一批彩塑艺术专业人才,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继承发展并使其社会化做出了贡献。
三、“泥人张”彩塑的内容和题材,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如肖像 )和风俗民情,也有取材于古典文学和民间故事的古典题材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情节和人物)。在张景祜至张铭、张钺以后,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历史人物和仕女。
图6-19 泥人张彩塑《晴雯撕扇》
作者 韩国媛
图6-20 泥人张彩塑《黛玉焚稿》
作者 穆瑞森
“泥人张”彩塑的表现方法,一方面着力刻画人物形象和神态,一方面注意人物的解剖和结构;在人物内心感情的刻画上,从神态到动作略作夸张,但不失其真实感,能体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画家徐悲鸿于1932年4月来天津观看泥人张作品后,称赞“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塑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摘自徐悲鸿1932年7月在上海发表的《对泥人感言》一文。)
泥人张彩塑的着色和勾绘,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工笔重彩和民间年画的表现技法,手法细腻,色彩和谐。在设色上,根据不同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不同性格,或朴素淡雅,或鲜明强烈,达到泥塑和色彩完美统一的艺术效果。有的作品如《蒋门神》,只塑形象,不施颜色,集中刻画人物神态和动作,似写意,如素描,别有一番韵味。
解放后由张铭培育的新一代彩塑艺术专业人才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 。如张乃英的《白求恩》和《水浒》人物群塑,张宏英的《罐舞》、《水》,杨志忠的《卖身契》、《 秦香莲 》,逯彤的《晨》、《春江花月夜》、《元春省亲》,穆瑞森的《女娲补天》、《胖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等作品,均在造型、设色、勾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四、泥人张彩塑艺术自1962年在北京举办首届展览后,至1985年,先后举办或参加天津市及国内外展览共28次。其中,天津市美展12次,地区性美展3次,全国美展6次,国外展出7次。共参展作品403件,获奖63件,中国美术馆收藏4件,天津市美协收藏6件,有两套作品选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天津厅陈列。
为纪念张明山诞生160周年,1986年10月,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和杨柳青画社联合召开纪念座谈会 ,并举办泥人张彩塑名作展。与会的文化部艺术局、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管理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艺术学院美术研究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徐悲鸿纪念馆、《美术》月刊,以及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艺术研究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或代表,就泥人张彩塑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取得的成就等展开了研讨,提出许多重要见解,对这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986年天津“泥人张”彩塑名作展展品一览表(表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