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画社于1956年开始筹建,经历了公私合营、改组、合并,至1958年初具规模,宣布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1959年画店并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胶印画对外称“德裕公画庄”,木版水印画对外称“荣宝斋”。“文化大革命”期间画店改名为“天津东方红画店”。1974年恢复“天津杨柳青画店”名称。1980年10月改称“天津杨柳青画社”。
1960年农历正月初一,周恩来总理视察杨柳青画店,鼓励专业人员和全体职工努力工作,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优良传统,促进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周总理的到来,使画店全体人员受到极大鼓舞。30多年来,该社以继承、发展、创新杨柳青木版年画为首要任务,并以木版、水印和胶印等艺术形式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同时,重视胶印中堂画、水印国画等传统品种的生产和多种形式的杨柳青年画艺术的开发和试制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该社还通过设在市内的长春道门市部、古文化街门市部和社内“凝翠轩”外宾服务部经销杨柳青年画、水印画和名人字画,并兼营文房四宝、美术用品等多种工艺品,积极搞活经营。
改革开放后,该社已发展成综合性的美术出版社。传统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木版水印画、中堂画及其它胶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创新年画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 |
 |
图6-12 古文化街杨柳青画店 |
|
|
 |
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影响日益扩大。
自1985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该社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社长负责制和干部聘任制。全社共有专业人员和干部职工214人。在业务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36人,初级职称62人 。为发挥干部、职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建立了职工代表会 。1987年进行机构改革 ,至1989年 ,基本理顺了“产、供、销”和“ 编、印、发 ”的运作机制和书刊编辑部的组织机构 ,建立了新型的管理体制,实现了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
到1990年,该社的主要职能部门有:
民间艺术事业部:设勾描刻版工作室 、水印画工作室、年画彩绘工作室、裱画工作室、新艺术产品试制组和制作组 ,以及长春道门市部、古文化街杨柳青画店、艺影轩门市部、古柳书屋门市部、社内“凝翠轩”外宾服务部。 |
图6-13 杨柳青画社内凝翠轩门市部 |
|
年画事业部:设年画编辑室、摄影编辑室、宣传发行科、印刷出版科。该部主要负责胶印中堂画、年画、年月历、贺年卡等印刷品的生产和经营。
书刊编辑部:设工具书编辑室、美术书刊编辑室、新闻图片编辑室、彩色摄影扩印部,以及《天津画报》编辑部。
对外贸易部:负责传统木版杨柳青年画、木版水印画、精制印谱、各种杨柳青年画新产品、旅游纪念品及部分胶印画册、挂历、年画的出口经销。
综合职能服务体系:建有社长办公室、总编办公室、财务科、行政科、政工科等机构。
1995年,该社又一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公开招标,划小核算单位,建立了产权清晰、责权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5个公司和5个事业部,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将改革引向深入。这些机构是:杨柳青文化发展公司,杨柳青艺术开发公司,杨柳青(天津)文化艺术事业有限公司(合资),南风工艺品公司,艺海文化艺术开发公司;年画出版事业部,书刊出版事业部,摄影艺术事业部,对外贸易部,材料经营部。
改革促进了经营的发展。仅以1994、1995两年为例,1994年实现利润335.20万元;1995年国有资产增值29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97万元,比1994年增长20%,毛利润达614万元,毛利率51%,消化各项费用644万元。
自1980年至1995年,先后担任杨柳青画社主要领导职务的是:傅涌泉、刘锡朋、李志强、刘家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