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一章 民间艺术“三绝”
第一节 杨柳青年画
...回目录
杨柳青年画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出现后,崇祯年间(1628—1644)印刷的年画作品至今还可见到。当时,天津西郊的柳口镇(即今杨柳青镇)就以生产年画驰名。在该镇周围的古佛寺、老君堂、炒米店、张家窝、娄家院、冯高庄等三四十个村庄的农民大都从事画业生产,素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说。而杨柳青镇又因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流经前后,水运交通发达,便成了年画的集散地。杨柳青年画也因地得名。
至清乾隆、嘉庆年间,杨柳青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年画作坊遍及全镇,从事画业生产的农民艺人达三千多人。规模较大、历史较久的画业生产作坊当属戴廉增、齐健隆两家。戴廉增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他家的画业作坊至廉增时已历九世。齐家于清康熙年间(1662以后)从山东迁来杨柳青镇,开设裱画和画业作坊 。戴、齐两家开设的画业作坊,终清一朝,均发展成具有50多画案、200多名从业人员、年产年画近百万张的手工业作坊。后来又有多家小作坊开业,至清朝末年,已有“美丽”、“盛兴”、“廉增丽”、“健隆”、“袁隆”、“健惠隆”、“夏竹斋”、“松竹斋”、“荣昌号”、“高庆云老画店”等数十家。其中历史较久的有6家 ,即俗称之“廉增、美丽、廉增丽,健隆、惠隆、健惠隆”。
杨柳青镇生产的年画,除在华北各省销售外,还远销东北、内蒙、陕西、新疆等省、区。由于杨柳青年画名声远扬,河北武强、东丰台等地争相翻刻仿制品出售,致使杨柳青画业作坊不得不在年画边框刻字,发表“版权声明”,可见杨柳青年画在全国影响之深远。
清末民初,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加上西方石印技术的传入 ,杨柳青镇的年画业逐渐衰落 ,作坊先后倒闭,画版散失,艺人改行,几百年历史的杨柳青年画濒临艺绝人无的境地。
图6-4 清代出版的杨柳青年画《同庆丰年》
1943年,年画艺人韩春柏自筹资金,同韩春荣、霍玉堂成立“玉成号画店”。1945年又购置房屋(今杨柳青镇河沿大街二街一号),扩大了生产。至1948年,由于资金不足,物价上涨,玉成号画店被迫倒闭。
1949年天津解放后,年画艺人韩春荣、霍玉堂于1953年把已经倒闭的画业作坊“新记”“景记”、“ 张盛恒 ”等的年画艺人组织起来,大家集资,添置设备,成立了杨柳青年画互助组。1954、1955年,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市文化局负责美术工作的张映雪多次到杨柳青镇了解年画工作情况,鼓励和支持年画的发展 ,对画版的收集 、资料的整理采取有力措施。他组织美术人员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历史,年画行销地区和发
行品种,年画的民间传说、诗文、歌谣以及帝国主义分子对年画的掠夺与破坏情况等,并对民间画师的画稿、粉本、画版、小传、年谱等进行广泛征集。历时3年多,共征集到画版4328块 ,有关资料152件。老艺人尹青山带头捐献358块画版,戴绍臣老先生捐献画版385套1642块。
征集的资料中 ,有400件为早期年画 、过稿年画、墨线稿、灯心画和扇画稿 。其中有不少精品如《 桃献千年寿 》、《延年益寿·富贵吉祥》、《怡红院》、《文姬归汉》、《四美钓鱼》、《庄稼忙》、《莲年有余》、《五谷丰登》、《渔樵耕读》、《麒麟送子》等等。
1955年,在1953年建立的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杨柳青年画合作社,增加人员和设备,扩大了生产,使这一民间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1958年,将以生产中堂画为主的天津德裕公画庄、以生产木版水印画为主的天津荣宝斋水印工厂同杨柳青年画合作社合并,建成“天津杨柳青画店”,隶属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使该店自此开始了以生产年画、中堂画、木版水印画为主业的生产经营业务。
1960年6月,河北省文化局将存放在正定大佛寺的441套、1568块画版拨交天津市文化局。其中有不少精品如《瑞雪丰年》、《鸡鸣富贵》、《耕织图》、《春风得意》、《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等,大部分为齐健隆作坊遗留下的印版。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柳青年画被污蔑为“四旧”,几十年收集整理的数以千计的原版年画丢弃殆尽 ,年画原版大部被毁 ,其数难以计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杨柳青年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9年实行独立建制的天津杨柳青画社,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先后开发印制了270余种传统杨柳青木版年画 ,包括各类立轴 、横披 、镜片、手卷、册页等,满足人们多层次的观赏和审美需求。其中,“娃娃册页”在全国旅游纪念品评比中获“优秀纪念品”一等奖;“特大门神”在中国民间绝活展”中获二等奖;出版的《竹林七贤》、《大过新年》、《俏皮话》、《红楼梦》等手卷以鲜明的艺术特色、轻巧美观的外形,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藏品而供不应求。1992年,文化部外联局定
购各类传统杨柳青木版年画40多套 ,发往中国40多个驻外使领馆 ,从而把杨柳青年画传到了世界各地。这期间,年画工作者大胆创新,将杨柳青木版年画由单一的纸制品移植到其它艺术载体 ,已开发出330余种新形式的艺术产品,其中包括手绘挂历、手绘贺卡、手绘书签、剪纸、壁画、壁挂、服装、手帕、丝巾、纪念印、藏书票、幻灯片、陶瓷工艺品等等。这些艺术品满足了新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扩大了杨柳青年画的影响。特别是出版的手绘挂历,连续两年被国家旅游总局选购为驻外机构的礼品发往驻世界各国的外交机构。1995年在天津举办的“世乒赛”、“京剧节”,画社组织的捐赠,向各国来宾介绍了中国和天津的民间艺术,受到各方赞誉。至1995年 ,天津杨柳青画社先后在美国 、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国文化月(周)”、“中国艺术节”、“中国年画展”等活动中系统地向世界宣传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新加坡春节举办的“春到河畔”艺术盛会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唯一被连续邀请参展的中国艺术品,并连续5年产生轰动效应。杨柳青年画已成为新加坡文化市场必不可少的年节礼品。1995年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国际历史周”展览中,有20幅杨柳青木版年画获“95国际历史美术奖”,当时中国驻美大使馆特为此事给天津杨柳青画社发来明文传真表示祝贺。
一、年画的艺术特色
(一)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天津特有的民间艺术 ,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另三种为 :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清乾隆年间称“卫画”( 因杨柳青镇属天津卫管辖 ),光绪年间称“卫抹子”,后定名为“杨柳青年画”。得到考证的创始年代为明崇祯末年(1644)。当时的年画仅存的只有
图6-5 杨柳青年画《竹林七贤》
(清光绪年版)
神像、菩萨一类的作品。清初至道光年间,保留较好的作品有60余件,内容为历史故事、戏剧故事、民间生活、仕女儿童,以及表现吉祥富贵、生活富裕、家境安康、人丁兴旺等题材。
清同治、光绪年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杨柳青年画在内容上有变化。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年画增多,且多为除暴安良一类的武打戏;表现生活安定、发财致富的年画增多;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讥讽朝廷腐败的年画。在形式上,小型装饰性年画有发展;风格上更加普及化,更适应广大农民的需要。这些内容反映人民群众的爱憎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画中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和内容,大致分为:历史故事、文学典故、民间传说、戏曲故事、风俗时事、格言劝诫、仕女娃娃、花鸟鱼虫、风景名胜、农家生活等。
历史故事的年画多取材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 东周列国志 》等文学名著,大部分以当时舞台人物形象为依据进行描绘。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年画就有50余种。
以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年画为数甚多 ,如《赵云截江夺阿斗》、《当阳长坂坡》、《东吴招亲》、《回荆州》、《忠义堂》、《庆顶珠》、《穆柯寨》、《辕门斩子》等,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政治、军事斗争 ;同时也赞美了古代农民起义、除暴安良、抗敌保国等爱国主义精神。
反映现实生活的年画占有一定比重 ,如《 耕织全图 》、《庄稼忙》、《瑞雪丰年》、《鸡鸣富贵》等 ;反映儿童生活的有《 十不闲 》、《五子夺莲》、《欢天喜地》、《儿童乐境》、《斗蝈蝈》等 。这些年画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农民勤劳耕作、儿童快乐生活等情景。
反帝反封建题材的年画,在清末开始出现 。反映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年画有《猴
图6-6 杨柳青年画《庄家忙》(清光绪年版)
拉马》、《英雄会》、《燕子矶》、《安居乐业》等;反映义和团和“ 天津教案 ”的年画有《天津北仓义和团大破洋兵》、《董福祥天津得胜
图》、《杨村大战》、《火烧望海楼》等;讥讽时政的年画有《回銮图》、《剃头作五官》、《裁缝作直线(知县)》等。这个时期的风景年画有《 北海图 》、《北京风景图》、《天津图》等多种。
清同治、光绪年间,上海画家钱慧安到杨柳青,对年画做了许多改进。他创作的年画尚保留有几十种,如《洗桐图》、《花仙上寿》、《庆顶珠》、《庙中会》等。这些年画,构图新颖,形象生动,线条多变,色彩丰富,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天津解放后,一些受过专业教育的画家致力于杨柳青年画的继承和创新,创作出许多新年画。这些作品继承杨柳青年画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中国画工笔重彩技法,构图新颖,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细腻丰满,生动感人,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进入了
图6-7 杨柳青年画《火烧望海楼》
新的发展阶段。
(三)杨柳青年画的艺术造诣,既有民间年画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早期作品的构图,人物较突出 ,不用或简化背景,画面结构严谨,风格古朴。稍后,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画面人物不断增多,背景也随之繁杂,有些作品采用了透视法,晚期还出现了改良年画。在艺术表现上,吸取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表现方法,受宋、元院体画和明代人物画的影响较深,如仕女类年画《教子成名》、《莲笙贵子》、《琴棋书画》以及许多形象生动的娃娃年画,在造型、服饰、色彩方面都明显体现出宋、元、明绘画特点的痕迹。民间艺人抓住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将妇女的聪颖、俊秀、典雅,儿童娃娃的天真、活泼、顽皮,以及年龄、性格、身份的差异,表现得惟妙惟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杨柳青年画的勾描技巧,吸收历代画家创造的“十八描”,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量感、运动感和三度空间,线条简炼,刚劲有力。经过刻
版,不仅具有“版味”,而且在画面上注意黑白对比效果。在黑线条的主版上,人工彩绘,有填有染,色彩不俗不暴。粗活色彩类似写意 ,对比强烈;细活色调匀称中和 ,给人以舒雅、和谐的审美享受。在人工彩绘的技法上,有粗活、细活、二细子之分。粗活画法粗犷简洁,细活绘工精细,二细子则细中有粗,粗中有细,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杨柳青年画使用的颜料和纸张,过去均用国产传统材料 ,所制年画光彩照人 ,色彩经久不变。清末,各年画作坊为节省开支,改用外国纸、色,价格虽便宜,但纸张干脆,色彩易褪,艺术效果大为逊色。
杨柳青年画的构图,注重装饰性和形式美,画面对称、均衡,虚实统一。为烘托主体人物,常常采用重叠和并列的构图形式,画面丰富多变且不杂乱。画师们积多年经验,定出口诀。如:构思为“真假虚实”;构图为“宾主聚散”。所谓“真假虚实”,即:刻画形象真实感人,表现情节借景生情,主体形象着重刻画,经营画面以虚补实。所谓“宾主聚散”,即:画面的经营位置,要求主次分明、和谐均衡,聚不乱,散不疏,突出主体形象,恰当安排陪体和环境背景,使画面构图完美。
(四)杨柳青年画的规格品种多种多样。有中堂、四扇屏、八扇屏、对楼、贡尖、格锦、喜寿屏、门画、炕围、灯纸等。在中堂、条屏中又有大小不同的三种规格;四扇或八扇屏画,如为同一题材,合起即为“通景”。此外,尚有一种“过稿年画”,不用木版刻印,只在草稿完成后,用另纸罩在上面描
图6-8 杨柳青年画《渔妇》
绘,数量虽不多,也有传世精品。
(五)杨柳青年画的画师,大多名不见经传。清末光绪年间及稍后的画师 ,有高桐轩、戴立三、王润柏、王本意、王葆真 、王绍田、张俊廷、张耀林、张祝山、张白府、徐少轩、徐恩汉、韩竹樵、韩月波、周子贞、陈玉舫、赵景贵、成三谢、阎玉桐、杨续等。其中高桐轩知名度较高。高桐轩为天津市静海县杨柳青(今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自幼喜绘画,30多岁曾被召入宫中作画,颇有名望。他创作的年画《三顾茅庐》、《文姬归汉》、《四美钓鱼》、《携琴访友》等,为年画中之精品,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年画的创新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郭钧主持下 ,重视年画的创新,并组织该社创作人员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形式新颖的杨柳青年画 ,较突出的作品有张鸾的《 五子爱清洁 》和《三打白骨精》 ,张锡武的《淀上渔歌》,邵文锦的《春风十里桃花香》,沈大慈的《棉花姑娘》,步万方的《四季花开》 ,何国华的《赶集归来》,那启明的《 金粟碧波 》等 ,这一做法为这一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探索了途径。此后多次组织创新活动,均取得成效。
(一)1974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抽调美术专业人员到杨柳青画店成立创作编辑室。一方面组织年画的编辑出版工作 ,一方面继续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杨柳青年画。创作人员先后到陕西户县学习农民画,到东北地区和天津郊县体验生活 。这一年
图6-9 杨柳青年画《五子爱清洁》 作者 张鸾
共创作30幅新题材杨柳青年画,较好的作品有《全心全意》、《喜望高原日日新》等。
(二)1976年 ,在天津美术学院开设杨柳青年画班 ,并组织学生到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深入生活。同年,组织社内外作者创作新题材杨柳青年画30余幅,移植10幅。
(三)1978年 ,组织近50人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杨柳青年画50多幅 ,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朱总司令爱人民》,《送劳模上北京》、《勤学图》等。
(四)1979年,组织40余人创作70余幅,产生了步万方的《采莲图》、刘正的《女神》、张克森的《丰年》、《丝路花雨》等优秀作品。
(五)1980年,组织50余人创作70余幅,其中较好作品有沈大慈的《喂小鸡》、邵文锦的《娃好不须多》和《事事都如意,处处有生气》等。
(六)1981年,组织创作人员赴河北省青龙县体验生活,创作年画23幅。
(七)1982年,组织40余人创作新年画70幅,较突出作品有沈大慈的《新麦香》、《秋实》,邵文锦的《春蝉万里》、《礼让图》等。
(八)1984年,为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和第三届全国年画展,组织创作人员赴秦皇岛集中进行创作,共产生作品21件,其中较突出的作品有《幸福花开》、《同贺新年》、《匠门虎子》、《白求恩》等,并获奖。
(九)1987年创作的新年画,较突出的有《春晖图》、《崭露头角》、《摔跤图》、《政通人和庆有余》等。
图6-10 杨柳青年画
《朱总司令爱人民》 作者 沈大慈
(十)1989年创作的新年画有《仕女游春》、《大门神》、《美在民间》、《对弈图》、《家家乐优育,岁岁庆丰登》等。
(十一)1990年10月 ,组织16名专业美术创作人员创作17幅新年画 ,较突出的有《我的家》、《一代伟人》、《开国领袖》等。
三、年画参加展览
改革开放以来,杨柳青年画以其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或参加展览,获得广泛好评。
1978—1995年天津杨柳青年画参加展览概况表(表6-1)
在此期间,杨柳青年画曾赴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举办展览或展销,使天津杨柳青年画这一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以其淳朴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扩大在海外的影响。
图6-11 杨柳青年画
《送劳模上北京》 作者 邵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