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概  述
 
 
  ...回目录 
  
  天津的美术历史悠久。早在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即有绘画和彩陶出现。夏末至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出现了彩绘和浮雕刻绘艺术。汉代出现了国画名人。之后唐代、宋代都有名家出现。明、清时期,天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剧增,商贾云集,先后出现一批幽雅的园林,成为文人墨客雅聚和吟诗作画的场所;同时出现一批很有成就的画家。这期间,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魏记风筝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相继出现,并以其各自精湛的艺术特色被誉为天津美术艺苑的“三绝”。随后,天津出现了艺术摄影照片。清光绪年间,直隶工艺总局设立工艺学堂和实习工厂,教授国画、刺绣、提花等科目,成为批量生产工艺美术品的开端。这时,漫画、油画相继在天津出现。
  自清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华 ,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设立租界。自此西方文化传入天津,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天津美术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当时,天津的绘画、雕塑、民间美术、商业美术多融汇中外艺术的优长,使之既有京派官方美术影响的烙印,又有滨海商埠文化的特征,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情趣。
  这几百年间,天津美术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反抗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主线。仅以杨柳青年画为例,像《三国志》、
《水浒传》的故事,清同治九年( 1870 )发生的“天津教案”、光绪十一年(1885)的中法战争等,都作为重要题材创作出版了年画。清末(1895)维新运动失败后,列强加快侵华步伐 ,激起爱国志士的奋起 ,许多美术家兴办美术教育,组建美术社团,用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爱国思想和自强情志。当时,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学校,设科教授美术,还成立美术研究会。此后,林兆翰于1925年创立天津广智馆;1926年,刘芷清组织南宗山水画传习社;陆莘农继1923年组织遽庐画会之后,于1929年建立城西画会;1930年,严智开建立天津美术馆;1931年,刘子久、陈少梅组织天津国画研究会;同年,湖社画会天津分会成立,陈少梅主持工作 ;1932年,版画家杨袁等8人创立津京版画会。这些美术组织的成立及其开展的活动,对天津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天津的美术活动十分活跃,学
图:6-1林兆翰创立的天津广智馆
习和欣赏美术的人群日益增多,出现不少美术研究与教学机构。如:国画传习社(1931)、西画研究班(1931)、美术学校(1931)、中西美术会(1932)、美术馆国画研究班( 1934 )、美术馆西画研究班(1935)、美术研究所( 1935 )、美术速成学校( 1936 )、女子国画研究所
(1936)、漫画协会(1937)、尊古书画社(1940)、美术学园(1948)等。这些美术机构都公开招生,吸收大量美术爱好者参加学习与创作活动。其间
图6-2 城西画会会员合影
名目繁多的展览活动频频举办。如:国画展、西画展、洋画工艺展、历代名画展、名人书法展、唐宋元明清名人书画展、现代名书画家作品展、名家墨迹展、古今书画展、古今扇画展 、图案书画美术展、文献书画展、东洋画展 、俄画家画展、漫画展、商业美术广告展、中小学工艺美术
展、儿童绘画展等等。粗略统计,1931—1937年,天津共举办展览70多次。40年代,仅1946—1948年3年举办展览40多次 。其中,除类似30年代一些名目的展览以外,还有“战地画展 ”、“ 国防科学美术展”、“水灾画展”等。个人展将近半数,办展人有胡彦、李苦禅、辛莲子、王隶华、周怀民、浅鼎、李太康、邱玉冥、张元珍 、岳子腴 、魏寿崧、初晓东、张剑锷、刘
图6-3 严智开创办的天津美术馆在中山公园成立
小鹏、慕凌飞等。来津办展的外地美术机构有北平美术学院、杭州西泠书画社、湖社画会等。当时,天津出版的《大公报》、《益世报》等都及时报道美术动态,还发表对美展作品进行点评和介绍美术名家的文章。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战乱连年,人才外流,美术事业发展缓慢。
  1949年天津解放后,在军管会文教部文艺处的组织领导下 ,一批老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进入天津 ,组成美术工作队,团结时在天津的美术家,开展美术宣传、创作活动,并于1950年成立了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 。天津市文化事业管理局于1950年3月建立后,设有美术科,在美术理论家、版画家张映雪主持下加强对美术事业的建设与管理 ;1953年5月成立美术工作室,出版《天津画报》(月刊),同年组建国画研究会;1954年建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成立杨柳青年画合作社;195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以下简称“市美协”)成立。其后,中国画研究会、版面研究会、工艺美术研究会、漫画学会、年画研究会相继成立。1958年成立天津杨柳青画社;1959年成立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这些美术单位的相继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天津美术事业的发展。
  这期间,原华北大学文学艺术部(华大三部)、中央美术学院及其附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浙江美院 )等国内知名的美术院校毕业生,先后有数百人分配来津,充实了天津的美术创作与教学队伍。1959年,以河北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为基础,组建了河北美术学院(至1980年改为天津美术学院),这是天津第一座高等美术学府。1960年,在原天津美术设计公司的基础上筹建天津工艺美术学院,1962年改名为天津市工
艺美术设计院,设研究设计部、美术创作室,附设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集教学、设计、实习于一体的综合性工艺美术专业机构。
  20世纪60年代初期,天津专业美术队伍有184人,知名画家30多位 ,业余美术队伍及美术理论队伍有发展,出现不少业余美术骨干。此时期市美协重点组织了新年画创作、第一届青年美展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美展等8次大型创作和展览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天津美术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正常的美术教学、美术创作活动被迫停止 。美术单位均投入配合形势所需要的宣传活动。当时,美术界许多专家、名人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批判,大批美术工作者被下放到工厂、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美术园地一片荒芜。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展览等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画、油画、版画、漫画、年画等主要画种都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杨柳青年画在创作、开发、生产、营销诸方面均取得新的进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并使这一艺术在海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塘沽版画、汉沽版画、大港石油版画蓬勃发展,均有优秀作品入选天津市和全国美展并获奖 。民间美术在原有基础上有新发展 ,近年出现的北郊区农民画、大港区太平镇农民画,以及鱼骨画、鱼羽画、蛋雕画、邮票画、戏剧人物画等新品种绘画,还有腊像、面塑、根雕等民间工艺,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跻身天津的美术艺苑。泥人张彩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搞艺术研究和改革,扩大题材范围,增加塑制品种,并解决了历史上未解决的烧制成陶的问题,使这一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90年代初出现在蓟县的抟土泥塑,以其奇特的造型艺术博得专家的赞誉,作品已登上大雅之堂,并已走出国门。至1995年,天津美术学院累计培养出多种美术人才2000多名;天津市工艺美术设计院除培养出多种工艺美术人才3000多名以外,还承接、完成商品包装和市政、园林美化设计等工程项目100多项 ;由市美协组织举办的不同主题的大型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展览百余次,展出作品万余件,其中有数百件作品入选天津市和全国美展并获奖。
  群众业余美术活动不断发展。市群众艺术馆、第一工人文化宫、第二工人文化宫和各区县文化馆,均拥有业余美术队伍。他们除以美术配合基层宣传工作外,还积极参加美术创作,有不少作品在天津市和全国美展中获奖。
  美术小群体如“鸣社”、油画研究会、南郊油画会、和平国画会、宝坻县工笔画会、塘沽版画研究会、北辰区现代民间绘画会等相继出现。这些群体在团结作者、组织开展创作与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津的少年儿童美术创作成绩在全国居于前列,美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上获得大奖。
  对外美术交流频繁。有100余位画家(包括摄影家)的作品到国外展出,数十位画家去国外访问。
  当今天津的美术界,空前活跃。天津的美术艺苑,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