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舞 蹈
 
  第五章 舞蹈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舞蹈人才培养 ...回目录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采取多种方法培养专业舞蹈人才。这些方法适应当时的条件、能力和实际需要,收到了预期效果。
  小先生制 1950年,天津群众剧团舞蹈组采用“小先生制”,即在演员中提倡“互教互学,能者为师”的方法 。这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
  兼职培训 自1952年开始采用“兼职培训”方式 ,即组织舞蹈干部在参加排练演出的同时兼职教学 ,开设“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德国新兴舞”等课程。这种方式延续6年,先后3批共30余名舞蹈演员接受培训。教师是李澄、王佩权、刘善友。
  团带班培训 1959年10月天津人民歌舞剧院建立后,举办了以培训舞蹈学员为对象的“团带班培训”,首批学员40多人,学制4年 。学习内容有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舞蹈基本功训练,并参加了《椰林怒火》、《抗日凯歌》的实习排练 。专业教师主要有杨凡 、王佩权 、刘善友、齐兰、韩静。1970年“东方红歌舞团”开办舞蹈班,招收第二批学员40名,学制4年。学员实行寄宿制,学习期间不承担演出任务;实习排练了《红色娘子军》和《天鹅湖(二幕)》 。 这一时期舞蹈教师有王佩权、刘善友、吕淑英、胡玉锁、王起、姚碧涛、刘纯华等 ;同时由军代表任政治指导员。当时,曾邀请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的教师学员协助排练舞蹈《骏马奔腾》、《春竹》等,演出效果甚好 。1978年招收第三批学员22名,学制4年;教师有王佩权、吕淑英、胡玉锁、王起、崔桐振、邹琪、姚志英、曹慧莲等。
  天津音乐学院附属歌舞学校 前身为河北文化学院(1959年级)歌舞班。1960年河北文化学院从保定迁入天津 ,歌舞班并入天津音乐学院后建立“天津音乐学院附属歌舞学校”。校长陈健。当年招收民族舞班、芭蕾舞班、器乐班学生120余人;学制5年 ;师资以河北省专职舞蹈教师为主,还聘请北京舞蹈学校和天津歌舞剧院教师授课。舞蹈开设基本功训练、民间舞、古典舞、民族舞、毯子功技巧、芭蕾舞等课程 ;音乐课有乐理知识、音乐欣赏、视唱练耳等。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民间舞《荷花灯舞》 、《花狸虎》 、《小放牛》等 ,少数民族舞蹈《牧马》、《扎斯勒》、《阿拉木罕》、《快乐的啰嗦》等,外国舞蹈《鞑靼舞》 、《马车舞》、《滑冰舞》等 。曾到河北省岳城水库 、天津第一发电厂等处进行慰问演出。后因3年自然灾害等原因,该校于1962年停办。学员提前结业分配到河北省歌舞剧院、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北京军区空军红鹰文工团、西藏军区部队文工团等单位。
  天津戏曲学校舞蹈班 1986年,天津市文化局决定市戏曲学校开办舞蹈班 ,设民族舞 、芭蕾舞两个专业 ,学制5年。教学课程有中国古典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外国性格舞,以及毯子功、文化艺术知识等。当年招收学员46名 ,毕业后均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自此专业舞蹈教育纳入了国家正式教育的轨道。
  委托学院代培芭蕾舞演员 1986年,委托北京舞蹈学院代为培训芭蕾舞演员12名。经过6年学习,毕业后回到天津歌舞剧院 。这是天津市培养的首批具有大专学历的专业舞蹈人才。
  专业进修学习 80年代,天津歌舞剧院多次组织舞蹈演员中的部分骨干到北京舞蹈学院和兄弟省市专业表演艺术院团进修学习。
  表5-5 1981—1991年天津市专业舞蹈人员进修学习情况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