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舞 蹈
 
  第二章 舞蹈表演团体
 
 
                   第三节 群众业余舞蹈表演团体 ...回目录 
  从1949年到1995年,由市、区(县)、局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先后组建的群众业余舞蹈团队近百个。这些舞蹈团体扎根基层,经常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演出,成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一支重要的群众业余舞蹈表演力量。有的积极参加天津市和全国群众性舞蹈比赛并获奖;有的参加重大文体活动的演出;有的还曾随国家对外友好团体出访和演出。主要有:
  一、六号门工人艺术团
  六号门工人艺术团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天津市搬运工人业余文工团。该团以工人生活为素材,先后创作演出了《下乡访问舞》、《庆丰年》、《路遇》等40多个舞蹈节目。曾在全国公路运输工人文艺会演、天津市职工文艺会演、河北省工农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表演奖等多项奖励。1956年的《下乡访问舞》、1960年的《庆丰年》分别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纪录片,在全国发行放映。该

图5-11 1956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
    演出《下乡访问舞》
团副团长赵恩禄以其组织开展舞蹈活动的突出事迹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1990年出版的《中国舞蹈词典》 ,六号门工人艺术团和《下乡访问舞》被收为条目。该团因后继无人于1985年停止活动。
  二、河西区少年宫小红旗艺术团
  河西区少年宫小红旗艺术团成立于1963年,有舞蹈演员百余人 ,均来自河西区中小学校 。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外 ,先后创作演出《我们都是一百分》 、 《漂亮的名字》 、《雨中小雷锋》等近百个舞蹈节目 。 《泉思》1984年获天津市第三届舞蹈创作比赛一等奖、天津市“鲁迅文艺奖”创作奖;《马蹄声声》、《金色蝴蝶》1990年获全国少儿舞蹈“泉城杯”大赛一等奖 ;《在阳光下》1993年获北方城市少年宫舞蹈比赛一等奖。他们演出的舞蹈有不少被天津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录制成电视节目播放 。1991年,随天津市妇女代表团出访泰国。1995年,随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赴印度尼西亚访问演出。
  三、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艺术团
  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艺术团(原为天津市职工业余歌舞团)成立于1957年,所设舞蹈队由来自全市工业战线的舞蹈积极分子组成 。曾排演过在全国风靡一时的《花儿与少年》、《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苗胞婚礼舞》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活动 。1979年恢复活动,改称“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艺术团” ,舞蹈队由30余人组成,演出的舞蹈节目有《铁斗进山庄》、《跑驴》、《海河的早晨》等;外国舞蹈有斯里兰卡的《罐舞》、印度的《拍球舞》、孟加拉的《脚铃舞》等。他们创作演出的三人舞《斗熊》 、独舞《剑抒怀》都曾在天津市群众舞蹈创作比赛中获奖。该团除深入基层演出外,1979和1980年还在一宫大剧场、市体育馆、工人剧场实行售票演出。
  四、天津青年业余歌舞团
  天津青年业余歌舞团成立于1953年11月,隶属团市委所属青年宫。所设舞蹈队由来自工厂 、机关、学校的歌舞爱好者组成 。 曾排练演出过《鄂尔多斯舞》、《牧人舞》、《十大姐》、《采茶灯》、《大刀进行曲》等舞蹈 。演员李雅琴、戴学忱于1959年调入中央歌舞团分别担任领舞和领唱。该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活动 。他们创作的舞蹈《五彩缤纷》1981年参加天津市第一届群众舞蹈创作比赛,获一等奖。
  五、天津市群众艺术馆舞蹈团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舞蹈团成立于1956年9月,演员来自工厂、学校的舞蹈积极分子,共40多人。曾排练演出《筷子舞》 、《鄂尔多斯舞》、《花儿与少年》、《胖嫂回娘家》等舞蹈节目。“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9月恢复活动,先后创作演出的《金牌颂》、《猎人曲》、《彩练飞舞》、《青春之歌》等8个舞蹈节目,在天津市群众舞蹈创作比赛中获舞蹈创作一、二等奖。1984—1985年,曾进入剧场公开售票演出30余场。
  六、天津三毛儿童艺术团
  天津三毛儿童艺术团是天津市津新有限公司于1985年创办。舞蹈演员一部分选自天津市业余舞蹈学校的学生,一部分从社会上招收的6—12岁的儿童。他们一方面坚持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一方面接受舞蹈培训,并进行排练和演出。舞蹈节目有《我们都是天津娃》 、《小小精卫鸟》、《百子嬉春》、《泥人乐》、《友谊的花朵》、《快乐的罗嗦》等。1992年,该团受中国舞蹈家协会委派,赴捷克、奥地利参加世界第一届儿童艺术节演出,受到好评。
  七、河西区文化馆歌舞团
  河西区文化馆歌舞团(原为河西区文化馆群众业余舞蹈团)始建于50年代初 ,所设舞蹈队有50余人 ,曾学习 、 演出《荷花舞》 、《孔雀舞》、《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 、《快乐的炊事员》等舞蹈和小舞剧《捉舌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止活动 。1972年恢复活动,改称“河西区文化馆歌舞团”,设有舞蹈创作组,学习和演出的舞蹈节目有《姐妹喜晒战备粮》 、《阿瓦人民唱新歌》、《水乡送粮》等;创作节目有《草原上的小牧民》、《丛林游击队》、《送货下乡》、《病房的春天》、《奴隶之歌》等 。1972年,吴奇创作的藏族舞蹈《迎着朝阳唱颂歌》演出后,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先后有11个省市的专业和业余舞蹈团体来津学习 ,《陕西省舞蹈》杂志刊登了该舞的台本。80年代,该团创作并获奖的舞蹈作品有《断桥》、《喜迎春》、《二泉映月》、《画中人》、《我的中国心》等 。1990年,在河西区第四届艺术节期间,该团举办了舞蹈专场晚会,演出了自己创作、编排的舞蹈节目17个 ,其中《红红的山楂》、《深情的大地》、《踏歌》、《红绸舞》、《走在乡间小路上》等被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 。舞蹈 《深情的大地》 参加文化部举办的4省市舞蹈比赛获二等奖 ,并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创作奖。自1992年起,该团组成百人的“月季花舞蹈团”,连续三年在市政府组织的“月季花节”开幕、闭幕式上担任大型舞蹈节目的演出。
  八、天津杨柳青年画舞蹈团
  天津杨柳青年画舞蹈团成立于1981年,隶属西青区文化馆。团员由工人和学生组成 ,近20人。他们从杨柳青年画中提炼舞蹈造型,创作舞蹈作品。其中独舞 《连年有余》 1982年获天津市第二届群众舞蹈比赛创作、表演、音乐、舞美一等奖 ,首届天津市“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1984年获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的创作、表演、辅导二等奖。该舞曾赴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演出 ;该舞的台本被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优秀舞蹈选集》 。群舞《嬉莲图》1984年获文化部、广电部举办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繁荣奖,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铜奖,天津市第二届“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天津市第三届群众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双人舞《春风得意》1988年获京、津、汉、穗群文系列大赛表演三等奖 。组舞《杨柳青》 (序、冬、夏、春、秋) 1989年参加中国第二届艺术节演出,获文化部、广电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天津市“海鸥杯”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等奖 。群舞《五谷丰登庆有余》1990年参加天津首届国际友好艺术节演出。群舞《红韵》1995年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舞蹈比赛优秀作品奖。
  九、天津聋哑学校艺术团
  天津聋哑学校艺术团于1985年组建,有舞蹈演员20余人。他们除学习、演出一些优秀舞蹈节目外 ,还创作一批反映聋哑儿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舞蹈节目 。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参加1992年“华夏未来”天津市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艺海览胜”舞蹈比赛获一等奖。《天鹅之死》、《化蝶》、《牧童乐》、《新牧民》、《青春美》1993年获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艺术调演二等奖 ,参加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部分省市聋哑学校学生艺术团调演获二等奖。《烛光》1995年获第二届全国盲聋学校艺术演出优秀奖 。《天上太阳红彤彤》获天津市1995年“六一”舞蹈比赛最佳创作奖。1995年,该团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日儿童教与爱演出活动”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参加了在香港和朝鲜举行的东南亚13个国家和地区夏令营演出活动,演出《天上太阳红彤彤》等舞蹈节目。
  十、武警天津市总队政治部文工团
  武警天津市总队政治部文工团组建于1991年10月,坚持面向基层、为兵服务的方向,经常深入连队和边远哨所进行慰问演出 。首任团长梁昌远,政委王玉宁。该团下设军乐队和歌舞队。歌舞队有30余人,演出的舞蹈节目有《撇扇》、《喜字歌》、《快乐的炊事员》等。1995年5月参加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幕式和闭幕式大型歌舞的伴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