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舞 蹈
 
  第二章 舞蹈表演团体
 
 
                   第二节 专业舞蹈表演团体 ...回目录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华北群众剧社随军入津,载歌载舞在街头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 策。后该剧社留在天津 ,成为解放后天津第一支专业文艺团体。自1950年1月剧社设舞蹈组,1959年建立天津人民歌舞剧院,至1992年天津歌舞剧院设立歌舞团和芭蕾舞团,45年来天津专业舞蹈团体不断发展、完善,舞蹈演出与舞蹈创作活动日趋活跃,并涌现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舞蹈表演人才和卓有成就的舞蹈创作人才 ,有力地促进了天津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
   一、华北群众剧社舞蹈组——天津群众剧团舞蹈组
  华北群众剧社的前身是1938年4月在河北省平山县成立的“平山县铁血剧社”,首任社长王植庭,同年10月王血波(王雪波,下同)任社长。1943年4月更名“晋察冀群众剧社”,社长王血波。1948年5月改称“华北群众剧社” ,社长王血波。1949年1月15日,华北群众剧社作为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所属 “第一宣传队” 随解放军入城 。剧社进城后,舞蹈工作者深入到车站、码头、工厂体验工人生活 ,教工人们扭秧歌、打腰鼓、跳集体舞,辅导群众文娱活动;同时创作了一批表现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歌舞节目 ,《码头工人舞》、《轧钢舞》、《九面红旗舞》、《妇女自由舞》等。1950年1月27日,剧社舞蹈组与天津师范学院舞蹈组联合在中国大戏院举办庆祝天津解放一周年舞蹈专场,由诗人鲁藜主持,演出《庆祝解放》、《妇女自由舞》、《鄂伦春舞》、《绣金匾》、《
图5-6 华北群众剧社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游行
矿工舞》、《马车夫之歌》等10多个舞蹈节目。整场演出融民族性、风俗性、娱乐性于一体,道出了人民的心声,深受人民喜爱。1950年1月,群众剧社建立舞蹈组。成员有刘万云、李澄、娜孤歌、毛铮、齐登荣、王晖华、陈思行、王佩权等17人;组长刘万云,副组长李澄。5月,华北群众剧社一分为二,分别成立“天津群众剧团”和“天津音乐工作团”。天津群众剧团建舞蹈组。这期间 ,舞蹈组通过深入基层,创作出《纺织工人舞》、《双剑舞》等舞蹈节目。
  1951年5月,天津群众剧团的《码头工人舞》被选调参加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文艺晚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演员们受到极大鼓舞。
  1951年7月,该团刘万云、齐登荣、王亚彬参加中国青年文工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的舞蹈节目有《大秧歌舞》、《胜利腰鼓》、《红绸舞》、《西藏舞》等。而后赴苏联及东欧等国家访问和演出。
  二、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剧团 
  1951年9月,以天津群众剧团、天津音乐工作团为基础 ,将天津工人文工团、天津青年文工和第三宣传队并入,建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剧院设歌舞剧团,1953年改称“天津歌舞团”,团长王莘,副团长曹火星、肖云翔、鲍昌。歌舞团设舞蹈队,队长刘万云,副队长李澄。
  歌舞团建立后,编创人员深入到河北、山西、内蒙古地区进行考察,创作了一批具有华北民间艺术风格和特色的舞蹈,如《茉莉花》、《板舞》、《打熊》 、《锔缸》 、《欢乐舞》、《下乡访问舞》等。
  该团多次参加慰问演出。1953年10月至12月,该团一行40余人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六分团,在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群众演出,演出的舞蹈节目《跑驴》、《狮子舞》、《采茶灯舞》、《新疆好》 、《蒙古舞》 、《红绸舞》等;1954年2月至4月该团参加中央慰问团赴张家口、大同、集宁、呼和浩特、伊克昭盟等地,为当地驻军进行慰问演出 。1956年10月至1957年1月该团参加中央慰问团赴康藏地区的康定、八美、道孚、甘孜等地为边防部队和少数民族进行慰问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
  1956年,由该团李澄编剧、导演,李崇望作曲,潘家美舞美设计,六号门工人艺术团演出的舞蹈《下乡访问》,参加文化部 、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公路运输文艺会演 ,获

图5-7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歌舞《茉莉花》
创作优秀奖、表演奖。京津一些专业歌舞团体学习了这个舞蹈。
  1958年8月,该团由团长犹凤岐(市对外文委秘书长) 、副团长王莘 、艺术指导曹火星带领 ,赴 阿富汗、埃及、叙利亚等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舞蹈节目有《孔雀舞》、《庆丰收》、《双龙舞》、《红绸舞》、《茉莉花》 、《半边裙子》等 。共演出80余场 ,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该团创作不少舞蹈节目。如女群舞《茉莉花》,音乐优美、舞姿轻柔,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成为该团的保留节目 。该团去外地演出期间,积极向所到地区学习舞蹈。如:向内蒙古文工团学习《鄂尔多斯舞》、《牧人舞》、《啊哼贝》,向四川歌舞剧院学习《烟盒舞》 ,向山东济南民舞专家张朝群学习《山东鼓子秧歌》;还向朝鲜及中东地区的舞蹈家学习朝鲜舞及亚洲地区舞蹈。
  三、天津人民歌舞剧院歌舞团

图5-8 天津歌舞团演出舞蹈《峥嵘岁月》
  1959年10月,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扩建后更名为天津人民歌舞剧院,设歌舞团,肖云翔任剧院副院长兼歌舞团团长,副团长杨凡。舞蹈队队长田玉彦、副队长韩静。同时建有舞蹈编导组。
  “文化大革命” 期间 ,剧院改名为 “东方红歌舞团 ”。1979年9月恢复天津歌舞剧院建制。1985年6月又行撤销,改为分别建立歌舞团、乐团和轻音乐团。歌舞团团长孙振东,副团长王佩权、周永才。1989年6月歌舞团与歌剧团合并 ,建立天津歌舞剧院。剧院设民族舞队,队长王子义,副队长戴凤春;设芭蕾舞队,队长王起 ,副队长刘颖 。1992年8月 ,歌舞剧院又调整机构,设立歌舞团和芭蕾舞团 。歌舞团团长高九林 ,副团长王子义;芭蕾舞团团长王起,副团长刘颖。该团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除排演大型舞剧和芭蕾舞剧以外,还编排歌颂新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大中小型舞蹈节目。如独舞《板独舞》、《骑自行车人》、《邮递员之歌》,群舞《海河的早晨》、《抗洪凯歌》、

图5-10 1978年王堃演出独舞《鸿雁高飞》

图5-9 天津歌舞团演出舞蹈节目
《战海啸》、《五好纺织工》、《渤海渔歌》,中型歌舞《雷锋颂》 、《王杰的枪我们杠》、《焦裕禄》,大型歌舞《抗日凯歌》等。“文化大革命”期间 ,曾编排独舞《上大学》、《黑人舞》、《鸿雁高飞》、《峥嵘岁月》 ,群舞《小车推来幸福河》、《我们爱打乒乓球》、《牧马之歌》、《欢迎舞》、《幸福的回忆》等 。粉碎“四人帮”之后,上演了被禁锢10年的优秀作品,如《孔雀舞》 、《丰收舞》 、《洗衣歌》 、《跑驴》等。
   80—90年代,该团演出的津门花会组舞之一《巧抬两面人》获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和天津市“鲁迅文艺奖” ;《二妞与铁蛋》获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特别表演奖;大型音舞诗画《唐宋风韵》 、大型乐舞《妈祖》在北京和各地演出,均博得专家和群众的赞誉。
  四、天津公安总队文工团
  1949年6月,华北军区补训兵团“生力军剧社”、第四野战军某部文工队合并成立天
津公安总队文工团。主要任务是为兵服务和辅导部队业余文艺活动。团长耿栋,副团长刘颖文。该团设舞蹈分队,队长李筱花 ,副队长兼舞蹈编导冯德。6年间,从学演腰鼓开始,先后创作演出了《警卫战士》、《侦察兵》、《练兵场上》、《神枪手》、《边疆骑士》、《汽车兵舞》等舞蹈作品;学习演出了《兄妹开荒》、《当50式发下来的时候》、《农作舞》、《维族双人舞》、《铃鼓舞》、《牧人舞》 、《鄂伦春舞》等舞蹈节目,为部队巡回演出达200余场。
  1955年6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大军区、各兵种文艺工作,撤销军师文工团的指示,天津公安总队文工团撤销。
  五、天津青年友好使者艺术团
  天津青年友好使者艺术团建立于1989年,隶属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有演职员70人,团长吴 炳磊。
  建团7年来,每年以歌舞节目参加天津市的国庆晚会、春节晚会、“海河之春”音乐节 、“海河情”下乡慰问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1994年4月,组织了天津“世乒赛友好使者万里演出团”,先后到山东、浙江、海南、广西、江西、湖北等地演出。
  该团按其办团宗旨,作为天津的友好使者,曾出访俄罗斯、德国、瑞典、丹麦等国家。还曾赴香 港、澳门、台湾地区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欢迎和好评。
  该团演出的舞蹈节目主要有《春雨》、《春满人间》、《吉祥的祝福》、《婆姨舞》、《孔雀舞》、《鸽子》、《羌笛》、《紫色探戈》、《两棵树》、《查拉梦》等。建团以来,每年都演出百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