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天津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改编了一批反映天津工人生活和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舞蹈节目。
一、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
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都具有时代特色 。如 :50年代的《码头工人舞》 、《搬运工人舞》 、《轧钢舞》 、《纺织工人舞》 、 《九面红旗舞》、《下乡访问舞》等;60年代的《海河的早晨》 、《抗洪凯歌》 、 《拖拉机来了》 、《我们是装卸工》 、《五好纺织工》 、 《渤海渔歌》、《战海啸》、《雷锋颂》、《王杰的枪我们扛》、《焦裕禄》等;70年代的《小车推来幸福河》、《牧马之歌》、《峥嵘岁月》 、《风雪采油工》等;80年代的“新馨歌舞”、“现代歌舞”、“时代歌舞”、《鲜花献给引滦人》等。 二、乡土题材的舞蹈
乡土题材的舞蹈是将具有华北民间风情特点的舞蹈,参照民族舞及西方舞进行加工整理 ,并配以音乐 ,搬上文艺舞台 。如:50年代的《打熊》、《锔缸》、《茉莉花》、《板舞》、《欢乐舞》等;60年代的《板独舞》等;70年代的《鸿雁高飞》等;80年代的《巧抬两面人》 、《二妞与铁蛋》等。
三、大型歌舞
大型歌舞是以中国古典舞为基础,借鉴民族舞蹈之长,并吸收芭蕾舞的语汇而形成的内涵较丰富、规模较大的歌舞形式 。如:60年代的大型歌舞《太行红旗》、《抗日凯歌》;80年代的大型音舞诗画《唐宋风韵》;90年代的大型乐舞《妈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