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舞 蹈
 
  第一章 舞蹈种类
 
 
                   第一节 民间舞蹈——花会 ...回目录 
  天津的民间舞蹈,俗称“民间花会”,从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建卫时即已流行 。到清代和民国初年民间花会已有秧歌、高跷、狮子、龙灯、旱船、法鼓等40余种。那时,逢年节、庙会,常有组织地出会踩街表演,以娱乐民众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入侵天津后 ,花会少有活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花会被打入“四旧”范围而一度被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活跃起来。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花会有:
  一、法 鼓
  法鼓是天津独有的民间花会的一种,它遍传于市区和郊县 。法鼓由鼓、钹、饶、铛、铪各4副(有的钹、铙各6至7副不等)组成 。据史料记载,法鼓源于明代,最早是在寺庙里为酬神作表演,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后逐渐发展为自娱性的民间艺术 。法鼓艺人在演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音乐的同时,钹、饶以不同的击打方式做上下翻飞的舞姿,从而形成边演奏、边舞蹈的特点。
  二、跑 落
  跑落是天津特有的民间花会形式 ,主要流传在市区和郊区 。因舞者抬着供有崇拜神像的轿(或辇)走和跑、起和落而得名。由12人表演,8人抬道具,2名“把持”为指挥;前面1人荷日罩,后面1人执大纛旗。道具大体分为“辇”、“轿”、“大座”三类。除轿略小外 ,几乎都是高4米、宽2米、重约几百至千斤的庞然大物。道具都是精雕细琢、制作精巧的工艺品,既能表演,又能观赏。跑落突出的特点是它没有音乐伴奏,而是靠“把持”高亢、嘹亮的喊号声,指挥表演者以舞蹈动作跑出各种图形。
  三、秧 歌
  秧歌是天津地区流传较广的花会形式。在舞队中,因有1名或2名持平顶伞者为领舞,又称“单伞秧歌”和“双伞秧歌”。
  单伞秧歌(又称“窑洼秧歌”)流传于河北区和北郊区。领舞为1个伞头 ,故称为单伞秧歌 。秧歌队由仪仗队、吹打乐队和表演队三部分组成。表演队17人依据戏曲《龙潭鲍骆》中《绿牡丹大闹嘉 兴府》一折的剧中人物化妆 ,表演时由伞头带领变换各种队形 ,武角各自表演高难动作。
  双伞阵图秧歌,主要流传于红桥区三岔河口一带。秧歌内容是根据隋末瓦岗寨起义军联合十 八路“反王”破阵截杀杨广的故事编排,队形图案是根据古代军事阵式编排的。表演队24人,由2 个伞头带领完成18个完整造型的阵图。
  四、旱 船
  旱船在天津市区、郊区、5县流传较广。例如宝坻县八门城乡杨岗村的旱船,名为“太平盛会”,成立于清末。初为“单船” , 表演人物为《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父女。后改为“双船”,表演内容为传统戏中的《白蛇传》;道具为“龙船”和“凤船”,龙船上许仙在前法海在后 ,凤船上白娘子在前小青在 后;乐队分文场与武场,文场有唢呐、笙、箫、管、笛,武场有大锣、小鼓、小钹、小镲等。文场表演时,两船演员在乐曲声中按程式作舞蹈,并使船身保持平稳;武场表演时有白娘子的虾兵蟹将与法海的天兵天将的争斗舞蹈。
  五、高 跷
  天津高跷又称“卫跷”,流传甚广,分布在全市各区县 ,高跷的表演人员组合一般8—14人,角色为头棒、二棒、坐子、公子、青杆、白杆、渔翁、樵夫、俊锣、丑锣、头鼓、尾鼓等;表演内容根据《水浒传》、《施公案》等故事情节编排 。其舞蹈技艺与天津码头脚行 、搬运工练功习武的传统相结合,演变成“翻身下腰” 、“下蹲坐腰”、“劈叉过人”、“扑蝶翻身” 、“鹞子翻身”、“摔叉”等高难技巧动作 ,形成了天津高跷舞姿粗犷、棱角鲜明的特点。
  混元盒高跷 流传于南开区一带。演员12人,所扮演的角色是根据大型神话剧《混元盒》中张天师捉拿“五毒妖”以“殄除毒秽、扶正祛邪”的剧情所编排;舞蹈身段以樵夫的“叠金钱”舞姿堪称绝技;锣鼓点脆、帅、快、俏,形成“卫跷”的伴奏风格。
  百忍高跷 流传于红桥区一带。由10名演员组成,所扮演的角色是根据梁山好汉乔装下山《大破“神州会”》故事编排。百忍高跷亦称“文跷” ,演出形式完整、庄重,享有很高声誉。
  同胜文武高跷 流传于南开区。演员14人,扮演《水浒传》、《打渔杀家》片断中的人物以武功见长,表演的“摔叉”、“鹞子扑蝶”、“前翻” 、“地里蹦”等绝技,在高跷中罕见。
  八蜡庙高跷 是天津高跷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 表演内容根据《施公案》中《黄天霸捉拿费德恭》的故事编排,舞中角色、道具、脸谱以及舞蹈动作、造型、亮相 ,均仿照京剧模式。
     图5-1 民间花会《高跷》     
  鹤翎会高跷 流传于宁河县一带。伴奏乐器为笙、笛、唢呐等 ;由庆寿的八仙——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李铁拐、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分挎大型道具4鹤4孔雀进行表演。
  西池八仙高跷 流传于红桥区。表演内容是根据“上八仙”为西池“王母娘娘”庆寿的民间传说编排 。上八仙是:刘海、李太白、张仙、孙膑、王禅、王敖、和合二仙。演员身套大型禽兽道具,是专为庆典、祝寿表演的。表演时,由4对高罩做前导,笙、箫、笛、唢呐吹奏拜寿曲调;八仙的舞姿轻盈稳重,整个队伍古朴、典雅。
  高腿子高跷 属“冀跷”,流传于天津市5个县。跷腿高达5尺半,表演队一般为24人 ,以《小放牛》、《铁弓缘》等戏剧中逗对人物为表演内容。
  六、飞 镲
  飞镲流传于塘沽、汉沽一带沿海渔村。传统飞镲的乐器为1面大鼓,2对大饶,4人打镲,名为“八扇”。后来增加了人数 ,1面大鼓 ,4面大铙,12人打镲。镲有5种击打方法,27种方式,在击镲中变换“二龙吐须”、“众星捧月”、“穿档子”等多种队形。“飞镲”的风格不仅展现渔民的纯朴粗犷,更有大海的磅礴气势。
  七、清平竹马
  清平竹马流传于津南区、大港区和武清县、静海县。据传表演内容是根据顺治年间清兵南下收复台湾的历史故事编排的。8名演员身挎制作精美的竹马道具,双手紧勒马缰,表演“逗马”、“练兵”、“出征”等场面,并有民乐伴奏。

图5-2 民间花会《清平竹马》
    八、花 鼓
  花鼓源于安徽凤阳花鼓,流传于河北区、红桥区、北辰区和武清县一带。其内容与表演除保持传统风格外 ,还将北方民间的太平鼓、霸王鞭等融入其中,美化了造型,丰富了舞姿。活跃在天津东于庄和西沽一带的“同乐花鼓 ,多在舞台和固定场地表演,队形有“二龙出水” , “夹篱芭”等;演唱曲目有《吉祥歌》、《梁山英雄》、《西厢记》等。
  九、小车会
  小车会在市区、郊区、5县都很流行。小车会以彩车为道具,将一推、一坐、一拉三个人连成一个整体,三人协调一致,表演得欢快、风趣。武清县盛行的小车会,是根据小说《施公案》除暴安良“捉拿费德恭”等故事情节编排的。
  十、篓子灯
  篓子灯是以驱鬼逐疫为意愿的民间傩舞的一种,流传于汉沽区、宁河县一带。道具由竹皮扎成鬼头状,并画上鬼脸图谱;舞队由乐队4人、演员6人(1个扮判官,5个扮小鬼)组成。习惯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出会。表演以放鞭炮驱赶疫鬼离开,企盼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十一、碌碡会 
  碌碡会在静海县、宁河县和汉沽地区流传。是由包括打击乐、管乐、说唱及秧歌等融合而成的一种花会形式 。表演者主角有儿媳、公子、小姑、婆母、公爹5人,配角有钱鞭(相当龙套)4—8人;音乐以哀调乐曲为主。表演推拉碌碡,表现受苦妇女的哀怨之情。
  十二、重 阁
  重阁几百年来在天津地区流传 ,静海县唐官屯的 “ 重阁盛会”较为活跃。演员分上下两层 。下层演员由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男子扮演,将铁芯子结实地绑在身上,着戏装 ;上层演员由十来岁的男女儿童扮演,双脚绑在铁芯上,着戏装 。上下两层演员配合表演。舞蹈内容根据《打渔杀家》、《小放牛 》、《断桥》等戏曲故事编排。
  十三、八大帅
  八大帅主要流传于静海县 。 “八大帅” 指八种水族——甲鱼、鲇鱼、鲤鱼、河蚌、田螺、青蛙、螃蟹、虾 。舞蹈根据这些水族的习性动态 ,吸收了秧歌碎步 、圆场等动作 ,表演“八大帅”相互追逐嬉戏的情节 ;音乐伴奏采用吹奏乐和打击乐相结合的形式 。习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四月二十八“药王庙”庙会出会表演。

图5-3 民间花会《重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