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音 乐
 
  第八章 音乐社团
 
 
                   第二节 解放后建立的音乐社团 ...回目录 
  天津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音乐事业健康发展。伴随音乐事业的发展,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于1956年成立 。此后,古乐研究会、广东音乐联谊会、爱乐协会、古琴会等先后成立。这些社团均按照既定宗旨和任务组织开展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侧面促进了天津音乐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一、天津市音乐家协会
  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原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是天津音乐家自愿结合的学术性、群众性的社会团体,1956年10月成立。协会的宗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团结全市音乐工作者,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音乐事业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协会于1956年10月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选举王莘为主席,黄廷贵、缪天瑞、曹火星、骆玉笙为副主席;丁继高、丁辛、王纯方、武檀生、马道允等12人为理事。高介云任秘书长。共有会员75人。
  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80年12月召开。选举缪天瑞为名誉主席,王莘为主席,于淑珍、许勇三、肖云翔、陈继续、曹火星、黄廷贵、程瑞征为副主席,丁辛、万卯辰、张恒、杨今豪、何亚杰等21人为常务理事,刘管乐、关牧村、苏勇、李绮、陈嘉瑞等30人为理事。孙士峰、王巍任副秘书长。共有会员258人。
  1988年11月召开的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选举王莘、黄廷贵为名誉主席 ,曹火星为主席,于淑珍、王钧时、王巍、肖云翔、陈继续、杨今豪、徐荣坤、倪维德为副主席,马道允、马绍棠、陈重、郑宝恒等13人为名誉理事;王子申、石惟正、石瑞生、刘永海、宋国生、王域平、赵砚臣、韩伟、鲍元恺、楼乾利、阚德新等60人为理事。孙士峰任秘书长。会员发展到556人。
  协会成立后,多次组织词曲作家到工厂、农村、工地,以及云、贵、川等地深入生活,写出不少歌颂祖国、赞美家乡的音乐作品。通过举办多种演出、比赛、征歌评奖等活动,涌现出各类作品6000余件 。其中在全国获奖作品有《可爱的小白杨》等100余件,获天津市最高文艺创作奖——“鲁迅文艺奖”的有《黄水滔滔寄深情》等18件。
  自80年代以来,协会组织各类演出活动有300多场次。其中有 :纪念、庆祝性演出如聂耳、王莘作品音乐会;艺术交流音乐会如沈湘、郎毓秀、盛中国等歌唱家、演奏家的演出;专题音乐会如“歌唱天津音乐会”、“名家探亲音乐会”、“民族声乐演出艺术欣赏会”等。
  协会为编写《中国民歌集成·天津卷》组织了深入的调查、收集工作,不仅完成了《集成》的编写任务,还获得了大量的原始音乐资料。
  二、天津古乐研究会
  天津古乐研究会1962年7月成立,隶属天津音乐学院。会员有耿介、溥佐等10余人;会长杨宝忠,副会长姚文翰;秘书长邹轲。
  研究会设有古琴音乐组。该组是天津有音乐史以来组建的第一个琴人音乐社团,曾举办演奏会,演出古琴独奏、琵琶独奏、昆曲清唱等。该组还曾吸收青年古琴爱好者参加活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研究会和古琴音乐组均被迫停止活动。
  1981年12月6日,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召开古乐研究会恢复活动大会。会上选举李允中为会长,陈重、康少杰、余敬熹为副会长 ;委员11人;邹轲任秘书长;会员增加到近30人。这期间,李允中主持对“天津大乐”进行抢救性挖掘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1982年举办的首届华北音乐节——“海河之春”音乐周期间,研究会在天津音乐学院礼堂举办民族古琴音乐专场,演出古琴独奏和根据古琴曲改编的古琴小合奏《屈原问渡》、《良宵》等乐曲,引起天津市及兄弟省市音乐界的重视。
  三、天津市广东音乐联谊会
  天津市广东音乐联谊会1988年12月25日成立,有团体会员11个,包括天津音乐学院、天津歌舞团、天津群艺民族乐团、《天津日报》社广乐小组 、霓裳粤乐社 、阳春广乐社 、钟粤社、海潮社 、铁路工人俱乐部老年广乐队、升平粤乐社、天津残疾人活动中心广乐组,参加活动的有300余人。
  联谊会是天津市音乐家协会的团体会员。第一届理事会选举郑宝恒为会长,陈嘉瑞、徐仁、居文郁、卢振炎、王金博、王学臣为副会长;秘书长李志明。聘请李凌、王莘、曹火星、肖云翔、杨今豪、徐荣坤为顾问,刘明源、甘尚时、余其伟、邹轲为艺术指导。
  联谊会有计划地举办广乐演出和理论研讨活动 。1989年12月联谊会成立一周年召开的理论研讨会,有8人宣读论文,分别就广乐在天津流传的历史、广乐的创作与教学、粤胡演奏技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联谊会多次为会员和会外的广乐爱好者举办专题讲座 ,请专家主讲 。如:天津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赵砚臣教授讲《高胡演奏技法与风格》,广东省星海音乐学院甘尚时教授讲《广东音乐中典型乐曲的演奏技法》,天津音乐学院居文郁教授讲《广东乐律知识》,天津音乐学院郑宝恒教授讲《广东音乐的扬琴演奏技法》等。
  副会长陈嘉瑞写出《广东音乐在天津》一文。文章对广东音乐自20世纪20年代传入天津后的发展概况 ,分6部分进行记述,即:薰风南来传粤声;移花接木北国香;津城遍开粤乐花;春光哺育粤奇葩;龙舟竞发蕉蕊馨;众手浇出满园春。此文已由联谊会印发给会员单位及广东、北京等有关单位。
  四、天津市爱乐协会
  天津市爱乐协会成立于1989年3月,有会员370人。理事会组成人员为:会长王钧时;理事王会林、李成志、邢汝迎、言士佩、吴经齐、杨忆帆 、姚宏宝、陈金铭、柴志勇 、郭尚中等12人;秘书长陈乐昌。1991年11月举行理事会换届改选。选举产生:会长王钧时;副会长李成志(常务)、陈金铭、陈乐昌;理事仍是第一届的12人;陈乐昌任秘书长,吴经齐、言士佩任副秘书长。
协会会员来自研究机构 、教卫系统的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以及大专院校学生等。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0%;年龄最轻的20多岁,最长者已近90岁。
  协会成立后,组织开展了多项音乐活动。一是举办各类讲座,包括专题性讲座、专业性讲座、音乐欣赏知识讲座、访谈类讲座等。二是组织观摩欣赏演出 ,包括多次组织会员欣赏天津交响乐团的演出 ;与音乐厅合作举办包括“‘ 三大歌王’90年演唱会 ”在内的多场大屏幕视听欣赏会 ;1993年组织部分会员赴北京观摩“爱乐女”室内乐团成立三周年纪念演出,同年5月观摩了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出;1994年观摩以色列爱乐乐团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等。三是编辑内部刊物《爱乐通讯》,设置的栏目和发表文章有:“音乐简讯”(介绍近期天津及国内音乐活动)、“协会风景线”(发表会员投稿)、“乐海拾珍”(介绍著名音乐作品、乐团等)、“津门乐坛”(介绍天津音乐演 出活动)、“乐人乐事”(介绍著名演奏家、指挥家)、“乐友心声”(发表会员投稿)等。至1995年底已出版56期,刊物发给会员,并与外省市交换。
  协会重视会员队伍的发展及与会员的联系,已将会员的档案信息输入电脑,实现了档案管理电子化。至1995年,协会已有会员571人。
  五、天津古琴会
  天津古琴会1994年10月16日成立,是天津市音乐家协会的二级音乐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李允中,会长李凤云,副会长张子盛。有会务委员8人 。该会聘请老一代古琴家陈重 、高仲钧 、赵恩俭、徐荣坤、龚望、黎仲修、蔡廷禄、孙燕昌、李德昌、刘锡年、陈嘉瑞为顾问。首批会员4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经过培训的25至30岁的青年人。
  该会成立后,举办3次大型古琴音乐会和多次古琴艺术讲座;创办内部刊物《春阳琴刊》,已出版7期。
  古琴会的前身是1962年7月成立的天津古乐研究会的古琴音乐组 。成员有陈重 、唐白坦、宋镜涵、李允中 、王端路、王端璞、唐少杰、耿介、溥佐、穆家琪、高仲钧等。古琴组的建立,加强了琴人的团结与技艺交流,还吸收一些非会员青年古琴爱好者参加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后 ,一些琴家坚持在家中向青年爱好者传授技艺。1981年12月古乐研究会恢复活动,古琴组也恢复活动,并增加了成员。1988年5月举办的第六届华北音乐舞蹈节——“海河之春”期间 ,古琴组举办了“古琴音乐观摩专场”演出 ,曲目有春秋时期的《流水》,汉代的《广陵散》,魏时的《酒狂》,晋朝的《梅花三弄》,唐代的《渔舟唱晚》,宋代的《平沙落雁》,南宋的《龙翔操》,明代的《渔樵问答》等传统乐曲,以及当代新作《三峡船歌》等,均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