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天津的民间只有民歌小调、小曲的流传,未出现有组织、有规模的群众性歌曲演唱活动。20世纪20年代,学堂乐歌兴起后,伴随各类学校音乐社团的建立,学界的歌咏活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或影响下,以大中学校为中心的群众性歌咏活动日趋活跃,逐渐形成广泛的群众歌咏活动,在动员广大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一、解放前的群众歌咏活动 |
(一)学堂乐歌
19世纪70年代,天津建立一批新式学堂。1909年清政府颁布《废庙兴学令》,并以天津为试验区。天津绝大部分庙宇都改成新式学堂,各类学堂都设立音乐课,课堂上教唱的歌曲称作“学堂乐歌”。
清末民初,随着新学在天津的兴起;学堂乐歌得到迅速发展。天津近代文化名人李叔同是学堂乐歌运动的先驱。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与音乐。1910年归国后在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任音乐和美术教师。他从1905年起,创作了大量学堂乐歌(199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共收入76首)。他创作这些乐歌的时间跨度为1905年至1937年。歌曲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并能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天津是学堂乐歌发祥地之一,这些乐歌不仅学生爱唱,民众也喜爱。
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还为后来的群众歌咏活动提供了发展模式 。例如当时在天津小站建立的北洋新军,就在学堂乐歌影响下开始有了队列歌曲。其中就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歌的原始曲谱。1984年第23届奥运会的运动员入场式,大会用这首曲调欢迎中国代表团和中国台湾代表团入场。
(二)二三十年代的校园音乐活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音乐方面的成果 ,很快被引进学校的音乐教学中 。当时天津中小学校音乐课中,辛亥革命时期的一批优秀学堂乐歌如《送别》、《 留别 》、《清凉》,以及流行于天津的《苏武牧羊》、《满江红》、《木兰辞》和民歌《小白菜》、《孟姜女》等被引入课堂,成为教材的组成部分。 |
 |
图4-7 天津早期音乐家
李叔同 |
|
|
(二)二三十年代的校园音乐活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音乐方面的成果,很快被引进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当时天津中小学校音乐课中,辛亥革命时期的一批优秀学堂乐歌如《送别》、《留别》、《清凉》,以及流行于天津的《苏武牧羊》、《满江红》、《木兰辞》和民歌《小白菜》、《孟姜女》等被引入课堂,成为教材的组成部分。
1920——1929年间 ,中国乐坛上出现了一批新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 。其中,上海黎锦晖的作品《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葡萄仙子》、《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等都成为天津市小学低年级“唱游”课的教材。
这期间 ,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也引起音乐教师的注意。他们在课堂上增添“国乐欣赏”的内容 。如古琴曲《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江 |
 |
图4-8 李叔同自办的《音乐小杂志》 |
|
南丝竹《三六》、《春江花月夜》,琵琶独奏《十面埋伏》、《阳春白雪》,古典歌曲《阳关三叠》等,都被引进课堂,以此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欣赏兴趣 。当时 ,教师们多用风琴、钢琴或二胡、琵琶、笛子、洞箫等乐器演奏给学生听。
同时期,国内一批新的创作歌曲被陆续纳入教材中,为广大学生所传唱。如肖友梅的《问》、《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等 ;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 ;出生于天津的音乐家赵元任的《 教我如何不想他 》、《好大的西北风》、《卖布谣》、《劳动歌》、《老天爷 》、《呜呼三月一十八》、《尽力中华》、《海韵》等 ;陶行知的《手脑相长歌》和经他填词的民歌《锄头歌》等 ;任光的《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 ;青立的《我住长江头》等。抗日救亡歌曲兴起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等;冼星海的《救国军歌》、《热血》、《拉犁歌》、《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等;吕骥的《放下你的鞭子》、《新编九一八小调》等;孙慎的《救亡进行曲》等。这些歌曲,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歌咏活动在天津广泛流传。尤其是与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结合,大量的救亡歌曲成为游行、集会时必唱的歌曲,对团结群众与鼓舞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1937年春,上海救亡运动的歌咏家刘良模应邀来天津,在东马路青年会礼堂教唱抗战救亡歌曲《救中国歌》、《救国曲》、《前进曲》等,吸收了众多青年学生前来学习,从而在天津掀起了高唱救亡歌曲的热潮。
|
|
(三)抗战时期的学校音乐活动
1937年7月30日 ,日军从大沽口登陆,自此天津沦陷敌手8年。日本侵略者除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外 ,还在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音乐、汉奸歌曲,强制各类学校教唱并纵容黄色歌曲的泛滥,毒害广大青少年。天津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加以抵制。他们继续按照抗战前的教材施教;对传统中国戏曲有修养的教师,则在课堂上教唱昆曲、京剧的唱段;还有的教师把课上课下结合起来,为学生组建多种音乐组织,如合唱队、歌咏团、国乐团、口琴队、管弦乐队、铜管乐队等,用音乐占领学生的文娱阵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演唱、演奏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抵制奴化音乐和黄色歌曲的侵袭。当时,天津许多有着强烈爱国心和事业心的音乐人才坚守音乐教育阵地,到中学教音乐。例如作曲兼指挥张肖虎、小提琴演奏兼指挥丁继高、铜管乐演奏周乃森、钢琴演奏刘金定、男高音歌手李洪宾、女高音歌手伍檀生、小提琴演奏兼制作王政、口琴演奏兼指挥王勋章、琵琶演奏兼昆曲演唱姜韵泉等人,都曾在中学任教,并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上开展歌咏活动。到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掀起反对欧美音乐的恶潮,凡是西洋的歌曲一律禁唱,凡是欧美音乐一律禁演。日军占领天津英法等国租界,拘捕和转地扣押其侨民,包括维斯理堂等教堂、教会场所组织的唱诗班、合唱队的洋人。当时,这些唱诗班、合唱队,都由中国音乐家接手继续维持音乐活动。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群众歌咏活动
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 。天津人民以学生为代表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掀起了“要民主,反对内战”的群众运动。在这场如火如荼的群众运动中 ,革命歌咏活动起到了动员和鼓舞作用 。当时,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师把大量日伪禁唱的爱国歌曲和抗战期间产生的优秀歌曲吸收到教学与课外歌咏活动中来 ,如冼星海的《黄水谣》、《保卫黄河》、《二月里来》等 ,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刘雪庵的《长城谣》,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1946年秋南开大学复校后 ,成立了“南大星海合唱团”,成员发展到260多人,演唱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你这个坏东西》、《坐牢怕什么》 等。他们在纪念“一二一”联欢会上,在“五四”纪念会上,以及“五一八”在广场上演出时,《黄河大 合唱》这支歌是召唤同学们团结战斗的号角。北洋大学(解放后更名为天津大学)的“北方歌咏队”,成员有100多人 ,他们演唱的《黄河大合唱》、《茶馆小调》、《喀什喀尔》和秧歌剧《兄妹开荒》 等,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南开中学的“南钟社”、“南星社”组织同学高唱革命歌曲,在“五二○”反内战、反压迫、反饥饿大游行中起到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天津广西路基督教青年会在南开大学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沙小泉的领导下,团结、联合各校同学 ,组织“青年合唱团”,成员包括耀华中学 、广东中学、南开中学、木斋中学 、新学中学、特一中学等20多所学校的学生 ,共150多人 ,演唱的歌曲有《团结就是力量》、《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大家唱》、《古怪歌》等。青年合唱团活动的开展,带动了东马路青年会和大沽路女青年会的合唱活动。
这期间,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建立的“天津市文化人联合会”,其活动之一就是组织来自解放区的音乐工作者和进步大学生开展教唱革命歌曲和新民歌活动,参加者多是大中学生、小学教师和社会上的进步青年。一时由大学而中学,由学校而社会,兴起了学唱革命歌曲和新民歌的热潮 。《团结就是力量》、《你是灯塔》、《青春舞曲》等歌曲已成为学生运动中集会 、游行时必唱的歌曲。这些歌曲唱出了人民要团结、要民主、要自由、要解放的心声。抗日战争中产生的一批优秀歌曲如《二小放牛郎》、《茶馆小调》、《大生产》、《纺棉花》、《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有吃有穿》等也到处传唱 。长期在解放区流行的一批健康 、优美的民歌如《马车夫舞曲》、《阿拉木罕》、《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内蒙古小夜曲》、《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也陆续传唱津城。这些歌曲以革命、健康的内容,清新、欢快的曲调,特有的民族风格,得到广大学生与青年的喜爱,在校园内、宿舍中以至社会上到处传唱,一直唱到天津的解放。
二、解放后的群众歌咏活动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群众歌咏活动从学校开始。当时逢大的节日,政府文化部门和音乐团
体向各类学校推荐革命歌曲和新创作的优秀歌曲,普遍传唱的有《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咱们工人有力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是民主青年》、《黄水谣》、《保卫黄河》,以及歌剧《白毛女》选曲等。
50年代初期 ,全市曾掀起以高唱《歌唱祖国》、《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等的群众歌咏高潮。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文艺创作的繁荣,群众歌唱的曲目不断增多,《志愿军战歌》、《王大妈要和平》、《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歌声接连响彻津城。
此后的几十年间的不同历史时期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文化局、市 教育局、市音协、市群艺馆、天津电台等有关部门,经常组织开展推荐新歌和多种形式的歌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推广、普及了优秀歌曲,既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强化了社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培养锻炼了歌唱人才,其中有不少歌手表现突出,已成为专 业歌唱演员,有的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歌唱家。
(一)天津市举办的大型群众歌咏活动
1.天津市职工文艺会演(歌曲演唱)
天津市总工会、共青团天津市委、天津市文化局联合主办。1951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到 1965年,共举办14届 。这项会演,音乐节目占有很大比例。通过会演,推广、普及了一大批优秀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咱们工人有力量》、《桂花开放幸福来 》、《亲爱的北京》、《合作就比单干好》、《社会主义好》、《节日进行曲》、《把青春献给农村》、《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 延安颂》、《草原上》、《支援农业大建设》、《越唱心里越亮堂》、《五月红花遍地开》、《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奔驰在祖国大地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等。会演激励了创作活动,涌现出不少优秀歌曲作品。如:天津纺织机械厂的《跃进大联唱》、棉纺四厂的《纺织工人大联唱》、红桥区职工业余艺术团的《三条石的春天》、铁路职工业余艺术团的《万岁万岁共产党》和《歌唱红旗列车》、无线电厂二车间的《争做五好车间》等。会演还培养锻炼了歌唱人才,有些歌手表现突出,会演后被调入专业音乐表演团体成为专业歌唱演员。
2.暑期音乐晚会
1957年7月间,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天津青年宫组织市区业余音乐团体在青年宫广场举办4场暑期音乐晚会,参加演出的有天津群艺歌舞团、天津业余广播乐团、天津市职工业余艺术团、天津青年业余歌舞团、市人委青年合唱团、铁路职工业余艺术团、少年之家合唱团等团体。
演唱的歌曲有《祖国在飞跃前进》、《节日的晚上》、《先进生产者进行曲》、《含苞欲放的花》、《绿叶才能配红花》、《亲爱的北京》等。这次活动,观众主要是学生,共有25000多人,丰富了学生的暑期文化生活。
3.红五月歌唱社会主义歌曲比赛
天津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音协、市群艺馆、天津电台联合主办。1958年举办首届,1959、1964年各办一届。首届活动期间音乐家王莘、罗宗贤、肖云翔等走上街头教唱《社会主义好》等歌曲。第二届,主办单位联合发出《通知》,推荐《五月红,五月好》、《中国人民都是英雄汉》、《社会主义青年进行曲》等歌曲,出版了活页歌片,并在海河中心广场组织大规模的推荐歌曲教唱活动。第三届,突出了比赛,参赛者有全市各区局以及市直机关350多个单位,共13000多人,演出40多场,共演唱700多个曲目 ,其中群众创作的歌曲作品就有百余首。5月23—26日,在青年宫露天舞台举办4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有红桥区干部合唱队演唱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天津大学无线电系学生合唱队演唱的《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南开区卫生系统的大合唱《晚婚好》、天津市公安局的大合唱《人民警察之歌》等 ,均受到观众的好评。
4.国庆节推荐新歌
1959年国庆10周年,天津市音协、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天津市群众艺术馆联合发出通知,向群众推荐《欢唱国庆十周年》、《跃进,强大祖国》、《歌唱亲爱的中国共产党》、《歌唱祖国大好山河》等歌曲,并出版了活页歌片。
5.群众歌咏大会
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天津青年宫主办 。首次举办于1963年4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 ,1980年恢复举办。至1991年,共举办6次。这项活动,除市区举办,各郊县也举办,参与人之多、声势之大、影响之广、效果之好,均属空前 。首次活动在第一工人文化宫举行,由各区、局组成代表队,排成整齐的队伍,拉着手风琴,唱着革命歌曲,精神振奋地走进会场。副市长娄凝先等市领导人上台与群众同声高唱《国际歌》。会场上拉歌四起 ,歌声此伏彼扬 ,响彻大厅。业余词作者鲍向群,作曲家王莘、程瑞征即席创作了《革命人爱唱革命歌》,并登台演唱。大会气氛十分热烈,电台向全市转播了大会实况。第二次(1980)歌咏大会的内容为“校园歌声”。第三次(1982)是以当时全市正在开展的热爱党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为主题 。第四次(1987)的主题是纪念“七一”,市党政军领导人也参加活动,与群众同声高唱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曲。第五次(1989)在国庆节举行,5000人规模的群众歌咏大会安排在市人民体育馆,场上以拉歌、赛歌活跃会场,群众情绪异常振奋 。会上解放军合唱队演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工人合唱队演唱《咱们工人有力量 》,少儿合唱队演唱《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当全场同唱《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 ,把歌咏活动推向了高潮。第六次( 1991)举办于“七一”前夕,将历时3个月的全市基层群众歌咏活动推向高潮。5000多名业余和专业歌手除高唱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还演唱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50多年前创作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黄河大合唱》,歌声高昂,激动人心,鼓舞斗志。
6.音乐周
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市文化局、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1962年举办首届,1963年举办第二届,1964年举办第三届。参加活动的大多是群众业余音乐表演团体和歌手。例如第二届,由天津青年业余歌舞团、红桥区职工艺术团演出的合唱《我们走在阳关道上》,天津市职工艺术团演出的合唱《工人生产组歌》,河西区少年之家合唱队演唱的《红色少年组歌》,天津纺织机械厂职工王道华的独唱、《小小理发店》等歌曲,均获好评。第三届有一台“业余专场”。其中有天津市星火俱乐部业余合唱队演出的合唱《五好工人组歌》,天津广播器材厂演出的合唱《万民欢唱东方红 》,南开中学李惠生的独唱《叫声同志哎 》,河北区职工业余艺术团孙继昌的独唱《我爱上新疆》,轧钢一厂技术员周振玉的独唱《公社的山来公社的水》,南开区清洁大队演出的男声表演唱《光荣的清洁队员》,煤建公司的民乐合奏《革命的旋律》,第一技校张振亚的笛子独奏《欢乐的草原》等,均获好评。
7.庆“七一”推荐歌曲
1963年庆祝“ 七一”,天津市音协、天津电台、市群众艺术馆联合推荐《高举革命大旗》、《我们永远跟着党 》、《南京路上好八连》、《团结战斗》、《春风送我回故乡》、《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歌曲,并出版了活页歌片,使全市到处掀起了以“歌颂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群众歌咏活动。
1991年 ,塘沽区于6月15日在塘沽体育馆举办《 第四届海门歌会 》,有20多个单位、3000多人演唱了全市推荐的17首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曲。经过评比,新港船厂、天津碱厂、塘沽盐场、塘沽阀门厂、区建委、塘沽运输公司等单位的合唱分获一、二、三等奖。
8.农民文艺会演(歌曲演唱)
1965年,天津市文化局、市农委举办的郊区农民文艺会演,歌曲演唱占有很大比例,出现一批优秀演唱者。北郊区天穆村大队俱乐部自编自演的表演唱《好社员》,东郊区大毕庄俱乐部的表演唱《公社书记下田来》,南郊区西右营俱乐部的表演唱《越唱心里越快活》,西郊区当城公社第六埠大队的男声表演唱《治鱼号子》等节目,获优秀表演奖。《治鱼号子》粗犷豪迈,洋溢着生活气息,是这次会演中最激动人心的音乐节目之一。
9.职工业余文艺创作展览演出
1981年,天津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文化局联合举办职工业余文艺创作展览演出,有一批歌曲作品参展。其中,一轻局保温瓶公司吕宝荣的女声独唱,一机局代表队侯颉存的男声独唱,王奉先、吴喜莲的男女声二重唱和李龙云的大提琴独奏等节目获奖。
10.“探亲”音乐会
1979年10月,天津市广播局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探亲音乐会”。楼乾贵(中央歌剧院)、李光羲(中央歌剧院)、李孚生(中央歌剧院 )、周德华(中央歌剧院 )、郭淑珍(中央音乐学院)、郑绪岚(东方歌舞团)、远征(东方歌舞团)、蒋大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在音乐厅、市体育馆共演出3场。1982年11月,天津市音协、市文化局、市广播局联合举办“ 探亲音乐会”。李光羲(中央歌剧院)、刘诗昆(中央乐团)、高曼华(从美国回来)、孔祥石(浙江省歌舞团)、傅慧琴(中央民族乐团)、刘小丽(中央歌舞团)、王莉华(解放军军乐团)、蒋大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王凯平(中国广播文工团)、牛秀兰、曹振离等20余人,共演出16场。这些在天津成长起来的歌唱家回家演出,演唱各自的拿手歌曲,受到家乡父老兄弟姐妹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11.口琴演奏会
1983年1月,天津群艺口琴队举办口琴演奏会,特约北京口琴会的口琴家杨家祥、徐成刚、何家义等来津参加演奏 。主客共演奏《社会主义好》、《祝酒歌》、《杜鹃圆舞曲》、《蓝天》、《娱乐场》、《新疆之春》等20多首乐曲。其间,切磋交流演奏技艺,对普及口琴音乐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12.职工“百名歌手”音乐会
1984年10月,天津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文化局联合举办职工“百名歌手音乐会”。有30多个区、局的500余名歌手参加演唱比赛 。其中有业余作者创作的300多首新歌,经评选有46首获奖(其中一等奖7首,二等奖16首,三等奖23首),并从中选出《我爱祖国》、《建设者之歌》、《踏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进》等11首参加“全国建设者创作歌曲征集调演”,上述3首分获二、三等奖。
13.“春芽杯”儿童器乐演奏比赛
1984年和1985年各举办一届,天津市文化局、团市委、天津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第一届为钢琴独奏比赛,涌现不少有希望的小钢琴手。评选结果,儿童组王珏获一等奖,少年组张文卿、刘东莱获一等奖。第二届是小提琴独奏比赛,穆娜获少年组一等奖,李音获少年二组一等奖,张扬获幼儿组一等奖。
14.少儿电子琴比赛
1985年,天津市文化局、天津音乐学院联合举办首届少儿电子琴比赛,参赛的儿童有140名。比赛结果:11岁的冯万圻获一等奖,8岁的王珏获二等奖。
15.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歌曲演唱)
1986年,天津市文化局、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市民政局联合举办首届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有17个民族的2000多人参加演出,其中有大量的歌曲演唱 。赛后评出苗族歌手雷华的女声独唱《绣金匾》、满族歌手陈萍等演出的《唱吧 ,年轻人》、红光中学的大合唱《朋友啊,请你记住》等获“ 演出奖 ”。创作歌曲《在祖国怀抱里》、《民族团结歌声脆》、《歌唱西藏美丽的家乡》、《戈壁姑娘的红头巾》等获“音乐作品奖”。
16.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
1986年,天津市文化局、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市民政局联合举办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业余歌手王道华、杨丽玲、张金明、张红蕾、毕俊立分别演唱由石瑞生、阚德新、翟永勤等创作的《我家住在杨柳青》、《沙场上小花》、《山里红》等获奖歌曲 ,5人均获演出奖。之后《我家住在杨柳青》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创作奖。
17.厂歌、行业歌曲演唱会
1987年,天津市总工会、市文化局联合举办职工文化博览月——厂歌、行业歌曲演唱会。天津自行车厂、玻璃器皿厂、自行车二厂的大合唱《一轻工人歌》,新河船厂的合唱《新河船厂厂歌》,电控设备厂的合唱《让设备厂充满美好的旋律》,天津麻纺厂的合唱《天麻纺织厂厂歌》等厂歌、行业歌曲受到好评并获奖。
18.农民歌手大赛
天津市文化局、市群众艺术馆主办。于1987年、1990年先后举办两届,分别有150名、300多名农民歌手参加比赛。他们演唱的多为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当时流行的歌曲 。首届比赛,刘文秀获一等奖;王玉霜 、王彩虹、张文东获二等奖:杨海燕、沈玉茹、郭宗立获三等奖。第二届比赛,陶晓霞、杨延明获一等奖;王玉霜、运品芝、徐永军、刘雅琴获二等奖;郑连民、岳超、杨学萍 、张金明获三等奖;另有9名选手获优秀歌手奖 。本届大赛还涌现出一批反映农村新生活的歌曲 ,其中的《乡村小歌手》、《 庄稼人的思念 》、《黄昏甜绵绵》、《祖传》、《放鸭姑娘》、《小街刮春风》获“创作奖”。
19.业余合唱团交流演出
1989年7月,天津市文化局、市群艺馆联合举办业余合唱团交流演出。参加演出的有天津广播少儿合唱团 、河西区教师合唱团、塘沽区教师合唱团、天津市海河合唱团、青年宫少女合唱团、群艺黄钟合唱团、天津乐团附属绿星少年合唱团 、天津爱乐合唱团、和平区教师合唱团共9个业余合唱团,演唱了各自有代表性的合唱曲目,展示了天津市群众合唱艺术的发展和兴旺。
20.“学习赖宁”歌咏活动
1990年4月,天津市教育局、市文化局 、市少工委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学习英雄少年赖宁的歌咏活动的通知》。天津市少年宫、《天津歌声》编辑部及时编印了“歌唱少年英雄赖宁”的推荐歌曲活页歌片。其中有《赖宁啊,你是一个金星》、《不灭的火炬》、《向赖宁致敬》、《闪光的心愿》、《赖宁活在我们心中》、《赖宁,你和绿色一样美》等10余首歌唱赖宁的歌曲。这一活动的开展,在全市少年儿童中掀起了学习赖宁、歌唱赖宁的歌咏活动热潮。
21.农村青年“哈磁杯”卡拉OK大赛
1991年9月,天津电台、共青团天津市委联合举办,共有110名业余歌手参加比赛,19名进入决赛。西郊区农民歌手陈宝力以一曲《不能这样活》夺魁。之后,天津电台、团市委、天津商场联合举办“天商杯”卡拉OK大奖赛,河北区等相继举办群众性的卡拉OK大赛,把天津的群众性卡拉OK演唱活动推向高潮。
22.青年歌手大赛
1992年,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音乐家协会 、天津电台联合举办,共有200多名歌手参赛。业余组评出12人分获金、银、铜奖,14人获优秀歌手奖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金奖获得者分别是姚伟(武警总队)、张振强(自行车厂)、王伟(51414部队);银奖获得者分别是刘向群( 渭水道中学 )、曹俊玲(天津音乐学院师范系)、李嵩(市图书馆);铜奖获得者分别是王虎鸣(市家具公司)、马丽(市京剧三团)、刘博(市政公司勘测设计院)、刘军(市化经公司)、李彦庭(现代俱乐部)等。著名音乐家王昆、乔羽、楼乾贵、金铁霖等担任这次大赛的评委。
23.田野艺术节(歌曲创作评比)
1994年9 —11月,天津市文化局、市群艺馆联合举办第四届田野艺术节。其中歌曲创作评比 ,霍春溪作词的《河堤上有座龙王庙》、李春木作曲的《津南,我的骄傲》分获词、曲一等奖;刘凤岭作曲的《垄上行》,张增荣、张殿良作曲的《号子声声》,薄良弼、翟永勤作曲的《有一首歌》,郭兆胜作词的《农民腰板挺起来》分获作曲、作词二等奖。
24.“群文杯”歌曲创作比赛
1994年11月,天津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市文化局主办,市群众艺术馆和津南区文化局承办,共收到应征作品246首。经过评比 ,《山里的姑娘》( 胡音声作曲)、《一缕阳光》(王小波作曲)、《葬我于高山兮》(郭兆胜作曲)、《默默无言的土地》(韩修成作曲)等4首歌曲获一等奖;《河边的小船撑回了头》、《雨中盛开伞花花》等11首歌曲获二等奖;另有20首歌曲获三等奖。
(二)天津市参加全国及外地群众歌咏活动
1.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
1955年2月,由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高等教育部联合主办。天津从职工和大中学生文艺汇演中选拔人才组成代表队赴京参赛 ,演出的女声小合唱《春之歌》、《只因为立功喜报到了家》和戴学忱的女声独唱同获优秀表演奖(之后,女声小合唱被灌制唱片全国发行,戴学忱被中央歌舞团吸收为专业独唱演员,她参加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担任领唱《瞧情郎》的节目获金质奖章);工人代表队演出的女声小合唱和女声独唱《二黑哥你为什么还不回来》及舞蹈《采棉舞》同获优秀表演奖。
2.河北省革命歌曲演唱会
1965年河北省文化局在承德举办。天津代表队孔祥石演唱的《我爱我的小榔头》、表演唱《有这么一个练枪迷》、锣鼓说唱《毛主席著作放光芒》均获奖。(之后,孔祥石调至天津歌舞剧院为独唱演员。)
3.华北音乐节——“海河之春”音乐会
1982年6月,天津市文化局、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办。音乐会包括群众业余歌曲演唱节目。桂顺斋糕点门市部的女声小合唱 、河东区小学生穆娜的小提琴独奏、十八中的女声小合唱、六号门老工人合唱队演唱的《搬运号子》,以及天津海河合唱团演出的合唱、河东区少年宫陈悦的钢琴独奏,均获好评。
4.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1984年举办第一届。在天津赛区,一批群众业余歌手新人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电梯厂的李华典获一等奖,电机厂的李春香、油化公司的杜萍获二等奖。(之后,李华典调入天津歌舞剧院为专业歌手。)
1986年举办第二届。在业余组通俗唱法评比中,天津的业余歌手许丽丽演唱《春光美》获一等奖,王晓清演唱《妈妈的吻》获三等奖,毕俊立的演唱获民族唱法三等奖。(之后,许丽丽先调至天津木偶剧团,后调至天津歌舞剧院;王晓清先调至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后调至北京二炮文工团成为专业歌手)。
1992年举办第五届。天津市渭水道中学教师刘向群获美声唱法三等奖。
5.“白银杯”全国少儿“小百灵”赛歌
1991年,文化部少儿司、甘肃省文化厅、白银市政府在白银市举办。以“童心向党”为主题 。天津市组织400多名小歌手参加选拔赛,选出7名小歌手参赛,王彤的独唱,何慕男、陈莹的二重唱获演唱二等奖,创作歌曲《老师表扬了我》获“创作奖”。
6.全国首届吉它大赛
1991年10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吉它研究会等单位在北京举办,天津市有6名选手进入复赛。志伟吉它学校学员吴阵军获一等奖第一名 ,天津拖拉机厂的高位截瘫职工赵路明获特别奖。
7.中国民歌演唱邀请赛
1992年9月,由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与河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浙江、湖南、陕西、山西 、河南、山东、河比、天津、南京等省市参加。天津参赛代表——天津自行车厂业余歌手张振强演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和天津音乐工作者杨春发创作的《海证》获一等奖,天津代表队获组织奖和辅导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