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声乐传入天津,主要是美声唱法和歌剧。这两种形式的传入,使天津人首先是青年学生开始接触西方的声乐,随即得到音乐界人士的支持,一些学校的音乐社团相继排练西方国家的名曲。抗日战争期间,还排练抗日题材的歌曲,并逐渐将这种唱法引入各种演唱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音乐表演团体均重视这种唱法的探索与实践,演唱水平不断提高。
一、美声唱法的传入
美声唱法是一种发声方法,它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并兼有美丽歌曲的含义。这种唱法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
清末中国海禁大开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活动和文化的传入,西方的声乐艺术也传入天津。当时天津的宗教活动,除教唱宗教歌曲,也教唱西洋古典歌曲和民歌,并在非宗教性音乐会上演出。其形式以合唱为主,也有独唱、重唱的形式。
1921年,英国基督教会开设的“新学学院”(今天津市第十七中学址)由70名师生组成的合唱队,在天津首次公演亨格尔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这是天津音乐史上空前规模的美声唱法的演出。这期间,居住在天津小白楼一带的白俄人萨音在重庆道津南里开设音乐班,传授声乐艺术。1929年,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里库契来津演出,宣扬了美声唱法。1936年,俄国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来津,在天升影院(解放后改称“解放桥影院”)、耀华中学礼堂和利顺德饭店举行独唱音乐会,
进一步传播了美声唱法。
 |
图4-3 天津歌剧院举办外国歌剧选曲音
乐会,歌唱家杨德富在演唱 |
1944年春,天津的音乐家张肖虎根据赵紫宸创作的歌词谱写出一部《圣诞曲——基督降生神乐》,由青年会神乐班合唱队和管弦乐队联合演出,歌唱家李洪宾担任男高音独唱,主要演员有刘畅耀、楼乾富、严仁覃、熊履方、常兆镛等。后来这个神乐班更名为“天津基督青年会歌咏团”,常排练演出西方古典歌曲和民歌。1945年,该团与青年会管弦乐队联合演出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张肖虎指挥,女高音伍檀生,女低音王毓芳,男高音李华德、李光羲,楼乾贵,男低音常兆镛、张伯良、熊履方等,共60余人。加之用管弦乐和钢琴一起伴奏,取得了天津乐坛美声唱法的空前演出效果。自此至1948年 ,天津的一些音乐团体的演出活动,常有美声唱法演出 ,如女高音罗忻祖唱的《上山》、卞岭年唱的《偶然》、莫桂新唱的《嘉陵江上》等。
天津解放后,天津音乐工作团、天津青年文工团、天津工人文工团、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等专业文艺单位和1959年建立的天津人民歌舞剧院所设歌舞团和乐团,均重视美声唱法的建设与发展。美声唱法声乐演员先后有李维熹 、许正元、杨德富等 。到70年代,又有了关牧村等。
1985年成立的天津交响乐团,声乐演员中的女高音歌唱家赵英明,男高音歌唱家张铜龙、李华典等,都经常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演唱中外著名歌剧唱段和本团创作的歌曲作品。
 |
图4-4 1962年天津歌舞剧院演出歌剧《洪湖赤卫队》 |
二、歌剧唱段(选曲)
清末民初以来,随着西方音乐文化传入天津,西欧歌剧中的一些唱段也在天津的中外音乐家举行的音乐会中出现 。如莫扎特的《魔笛》,罗西尼的《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韦伯的《自由射手》,威尔弟的《弄臣》和《茶花女》,比才的《卡门》,斯美塔那的《 被出卖的新嫁娘 》,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鲍罗丁的《伊格尔王》,柴柯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等剧中一些主要唱段,都先后出现在天津的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合唱音乐会和交响音乐会上。他们的演出使天津的音乐爱好者和青年学生对西方歌剧开始接触和了解。
天津解放后,天津歌舞剧院在排练演出外国和中国歌剧的同时,在各种演出活动中,也演唱歌剧选曲,如《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歌剧选曲。许多业余歌咏团体和歌手在各种演出活动中,演唱歌剧选曲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演唱形式,这一形式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