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音 乐
 
  第二章 西洋音乐的传入
 
 
                       第一节 器乐 ...回目录 
  洋器乐传入天津,最早的是键盘乐中的钢琴音乐,其次是铜管乐,随后是管弦乐和口琴音乐。近百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乐种在不同社会阶层,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的在教育系统发展较快,有的在工厂、机关、团体发展较多;有的在专业领域发展,有的发展到工薪阶层和中小学生之中。器乐已成为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普遍喜爱的音乐品种之一。
   一、键盘乐
   键盘乐是指有键盘装置的乐器(包括钢琴、管风琴、风琴、手风琴、排笙、电子琴)演奏的乐曲。其代表性乐器为钢琴。
  (一)钢琴音乐 


图4-1 1935年夏,天津钢琴名家夏志真与其弟子合影

  钢琴属击奏弦鸣乐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1860)后传入天津。当时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里和教会办的学校里,一般都添置了钢琴。清末民初以来,外国来津的侨民日增,钢琴及其乐曲随之带入天津。由于钢琴乐的发展,当时设在英租界的英商“罗办臣洋行”增设出售钢琴与其他西洋乐器的业务。
  为适应“学堂乐歌”教学的需要,1908年天津地方政府开办“音乐体操传习所”,请来东西洋人教授钢琴、风琴和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辛亥革命(1911)后 ,各级师范学校均建立音乐专业,加强音乐教学,并开设钢琴课程 。这时,一批去国外留学回来的音乐先驱如李叔同、张幼宸、张筱宸等陆续返津,在各级学校任教。他们的教学和对西洋音乐的提倡,使天津的青少年学生开始接触西洋乐器与乐曲。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私人教授钢琴的教师,如白俄侨民萨音在重庆道津南里开设了钢琴学校教授钢琴。
  1892年出生并成长在天津的作曲家赵元任,于1914年发表钢琴独奏曲《和平进行曲》,并在天津传播。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在天津建立的中央音乐学院和后来天津市建立的天津音乐学院都设有钢琴系,培养出不少钢琴演奏人才 。同时,有不少钢琴作品问世 ,如丁善德的《儿童组曲》 ,瞿维的《花鼓》,朱践耳的《流水》,汪立三的《兰花花》,刘诗昆等三人合作的《青年协奏曲 》,殷承忠 、储望华等的《 黄河协奏曲》,杜鸣心的《红色娘子军组曲》,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等等。这些乐曲(其中有些是在天津完成的)因在实现钢琴曲民族化、反映时代生活上取得了成就而推广全国。进入60年代以后,天津文化和教育系统的各专业文艺院团和文化宫(馆)、群艺馆、青少年宫、工人俱乐部等群众文化阵地,以及大专院校、部分中小学校和幼儿教育单位,普遍增添了钢琴,用于演出和教学。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作为文娱用品走进了众多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1984年,天津市举办第一届“春芽杯”儿童钢琴独奏比赛,涌现出不少颇有希望的小钢琴手。
  (二)风琴音乐
  清末民初,由于“学堂乐歌”教学的需要,大部分学校使用脚踏风琴进行唱歌教学,一些中上层家庭和社交、文化场所把它作为文化娱乐工具。当时的风琴主要是从欧洲和日本进口,不能满足需求。这期间,在天津南门内大街出现一个贾姓市民私人开设的“山成玉风琴厂”,专门生产各种型号的脚踏风琴,初步满足了市区及附近城乡的需要。
  1913年,天津的作曲家赵元任为《花八板与湘江浪》编配了风琴曲。这是天津出现最早的音乐作品。当时,天津还出现两本风琴教材:一本是1911年出版的由日本铃木末次郎编著、辛汉翻译的《风琴教科书》;另一本是1919年国人索树白编辑的《风琴教科书》。两书都论述了风琴的种类、构造、演奏方法等;还编有由浅入深的练习曲和应用乐曲 。1915年 ,《风琴戏曲谱》问世,其中有《虞舜薰风曲》、《花六板》、《梅花三弄 》等民间乐曲和《 天水关 》、《文昭关》、《洪羊洞》、《三娘教子》、《二进宫》、《空城计》等10余出京剧唱腔的选段。“ 五四运动 ”以后 ,《粤曲风琴谱》在天津流传 。当时,中小学校用风琴教唱的校园歌曲主要有《送别》、《忆儿时》、《大中华》、《丰年》、《 梦》、《知恩念恩》、《祖国歌》等。文化场所和民间用风琴演奏中国民间乐曲、戏曲唱腔已成为天津音乐生活的新风尚。
  天津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风琴作为音乐课教具和文化场所及家庭的文娱工具,已逐渐被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现代键盘乐器所取代。
  (三)管风琴音乐
  管风琴是流行于欧洲且历史悠久的键盘气鸣乐器。据知,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型教堂中皆有管风琴的配置 。20世纪20年代 ,北京天主教北堂(即西什库教堂)的法国人鲍神甫经手,从法国买来4台管风琴,其中一台送给天津西开教堂 ,从此天津有了被称为“乐器之王”的大型经典乐器,它的最低音管长5.3米。当时,天津工商学院建立的合唱团与管弦乐队曾排练《弥赛亚》、《创世纪》等作品。自此,这台管风琴便转到了该学院的教堂。这是天津音乐史上出现的第一台,也是仅有的一台管风琴。
  (四)手风琴音乐
   天津最早见到手风琴是在清宣统二年( 1910 ),是俄罗斯人从俄国带来的。那是一种左右手都是键纽的琴 ,俄国人叫它“ 巴扬 ”(音译),因演奏技法不易掌握,故未能推广。30年代初,天津的一些娱乐场所出现一种两组音键盘式小手风琴,铜簧,音量不大。1945年抗战胜利后,有人从国外带回80贝司(低音)以上的大琴,多为意大利索不拉尼和德国荷莱的产品。
  1952年至1966年,天津职工业余艺术学校和天津群众艺术馆开设手风琴班,教师有靳凯华、商晓野、王致远等人。前后共培养手风琴业余骨干40余人,其中一部分成为文化馆、文化宫、俱乐部的业务干部,大部分成为基层单位业余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伴奏者。他们的出现,促进了业余歌舞活动的发展。
  1958年 ,天津音乐学院设手风琴专业 ,历任教师有郭汀石( 副教授 )、王域平(教授)、李安富( 副教授 )、王树生(教授)等。到1995年,已培养出手风琴专业人才110余人,其中80%成为国内一些专业艺术院团和文化宫、文化馆的领导、教师或演奏骨干 。其中成绩突出的如曹晓青,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赴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深造,90年代中期获“大师”文凭(相当于硕士学位)。他参加德国巴登国际手风琴比赛获第一名,参加意大利卡斯特费达尔多国际手风琴比赛获艺术家组第一名;他已被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聘为手风琴教师。
  1986年,天津音乐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自由低音双系统手风琴的专业教学,对传统的手风琴与结构技法中的左手低音和弦、右手旋律键盘的旧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了手风琴的艺术表现力,实现了与国际上先进的手风琴专业教学成功接轨。
  (五)电子琴音乐
  电子乐器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后,中国有了电子钢琴、电子风琴、电子合成器等的研究和生产。80年代,天津音乐学院建立电子琴专业教研室 ,开展电子琴的教学活动。当时,伴随通俗流行歌曲热潮的出现 ,一股学习电子琴的热潮在天津兴起。一方面一些专业和业余音乐、舞蹈团队纷纷增添各种电子乐器,用作排练和演出的伴奏;一方面在广大中小学生以及学龄前儿童当中兴起了学习电子琴热,习练的曲目主要有《卖报歌》、《小鸭子》、《绿色的衣袖》、《采茶扑蝶》、《溜冰圆舞曲》等。在这种情况下,全市14个区县青少年宫,每年都举办电子琴学习班,数以万计的少年儿童参加学习。天津音乐学院还举办电子琴的考试、评级和发证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和弹奏水平的提高,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和舆论的好评。1985年,天津市举办首届少儿电子琴比赛,有众多爱好电子琴的儿童参赛。此次比赛,演奏的歌曲主要有《西班牙斗牛士》、《牧民的一天》、《天鹅湖》等。
  二、铜管乐
  清光绪十一年(1885),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将西方铜管乐引进天津。赫德自清咸丰四年(1854)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北京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经他筹划,于咸丰十一年(1861)建立天津海关。他是个音乐迷,能演奏小提琴、大提琴和创作歌曲乐曲。光绪十一年(1885),他从英国购来一批铜管乐器和乐谱,召募一批年龄在16—19岁之间的天津青年,建立铜管乐队,由在天津邮务司供职的德国人比格尔兼任队长并负责训练。乐队编制14人,包括小号、短号、中音号、长号、次中音号、上低音号、低音号等。这支铜管乐队的建立,是近代将西方铜管乐传入天津的先

图4-2 19世纪末,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组建的铜管乐队
例,乐队成员是天津最早的铜管乐演奏员。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决定由袁世凯在天津督练新军。袁在天津南郊小站建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聘请德国教官负责训练。顾问高斯达认为中国传统的军乐以唢呐、笙、笛等为主的鼓吹乐不适应新军的操练,主张换成西洋的铜管乐组成的军乐队。他的主张得到袁世凯的认同,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第一支以西洋铜管乐器组成的军乐队,结束了两千年来以传统鼓吹乐作为军乐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后,天津警察局成立铜管乐队,专用于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种庆典、礼仪活动。乐队的演奏形式 、演奏人员的服装等都照搬西洋的模式,形式新奇,引人注目。于是一些官绅家庭在操办喜事、丧事时,已不满足于大乐、小吹的演奏和僧、道的诵经,还要邀请警察局的铜管乐队来演奏,以壮声势 、和门面,显示气派和时髦 。此风一起,很快吹遍全市,到处争相效尤,将铜管乐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20世纪20年代初 ,达仁堂药铺建成一支为其商业服务的铜管乐队 。后来一些百货店、绸缎庄等商铺开张,一些老店为了兜揽生意,也雇上几个“洋鼓手”在门前吹奏,以招徕顾客。后来发展到街头有些小商贩(如磨刀匠等),也手执一把洋号吹出简短的音符,替代叫卖。这期间,一些学校开始建立铜管乐队。如南善堂学校就组建了一个有30多名学生参加的铜管乐队,存在较长时间。
  20年代末,天津出现了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租赁铜管乐队的“中华音乐社”。接着又有“天津音乐社”、“公共音乐社”、“华通音乐社”等10余个类似的组织相继建立。
  受铜管乐队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校早在20年代后期就建立鼓号队,到三四十年代则更加普及。
  30年代初,南开中学在音乐教师陈子诚的指导下建立的铜管乐队,乐器配备比较齐全,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在校内外的演出中都受到欢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新学书院”改名的第二中学组建起铜管乐队,聘请教师陈子诚、周乃森负责训练。它是沦陷时期天津中学里唯一的一支铜管乐队,不仅丰富了校内外学生的音乐生活,还培育出一批西洋管乐的演奏人才。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天津公安总队、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天津警备区部队 ,都成立了专职的由铜管乐组成的军乐队。棉纺二厂、天津碱厂(塘沽永久碱厂)等工厂和17中学、59中学等学校也曾组建铜管乐队,并参加节庆游行和文艺会演、歌咏大会等演出活动。例如天津盐场1990年8月组建女子铜管乐队,有45名女职工参加,在天津歌舞剧院王春生、尚永昌等的辅导下 ,学会了《国歌》、《团结·友谊》、《咱们工人有力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欢迎曲》、《迎客曲》、《多瑙河之波》、《双鹰旗下》等10多首乐曲,经常参加厂内、区内、市内的重大庆典演出活动,受到好评。
  三、管弦乐(交响乐)
  清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租界地区出现一支洋人训练的由中国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公共乐队”。该队每周末在英租界的维多利亚花园(今市政府花园)举行露天音乐会。
  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2月),戈登会堂(今市政府办公大楼址)曾上演伴有管弦乐的外国名剧和新戏,吸引了租界地的洋人前往观看。英租界的平安电影院曾于1927年举办贝多芬纪念音乐会,1928年举办舒伯特纪念音乐会。自此至1937年,租界地不断举办交响音乐与室内乐演出。演出者有的是从国外来津的洋人,有的是租界地的洋人,观众也多为洋人。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先后担任耀华中学和天津工商学院音乐教师的张肖虎(天津人),于1941年春发起建立了以工商学院为主体、吸收社会上爱好音乐的青年参加的工商学院管弦乐队,全队60余人,张肖虎任指挥。这一年正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莫扎特逝世150周年 ,该队建队音乐会演奏了莫扎特的代表曲目如歌剧《后宫诱逃》的序曲和《 第41〈朱庇德〉交响曲》、弦乐合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提琴奏鸣曲、钢琴独奏A大调奏鸣曲 ,以及由沈湘演唱的歌曲《紫罗兰》、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中的选段。此后,该队排练了海顿的《惊愕》、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李斯特的《狂想曲》等多部交响乐作品。这个由天津青年组成并指挥的管弦乐队,排练演出大部头的交响乐作品,这在天津音乐史上尚属首次。该队自1941年建队到1946年夏,共演出数十场,在天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47年该队改称“交响乐团”,曾应邀到北平辅仁大学为贫闲学生募捐公演3场交响音乐。该团的演出活动从未停顿 。天津解放后,他们参加了欢迎解放军入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赈灾义演等活动。演出中还增加了国人创作的曲目《晚会》和《森吉德玛》等。该团培养出的演奏人才,有不少在解放后成为专业演奏家或音乐教育家。如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韩里、天津歌舞剧院首席小提琴陈禹铭、天津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张国华教授、上海乐团双簧管李东伯、天津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娄乾利、中央歌剧院首席低音提琴叶正凯、广州乐团首席长笛杨绪森等。
  1950年成立的天津音乐工作团建管弦乐队。1961年管弦乐队改建为天津乐团,曾排演民族和西洋的管弦乐曲,还为芭蕾舞《西班牙女儿》担任伴奏。
  1959年,天津音乐学院建立了由该院师生组成的交响乐队,1985年参加“华北音乐舞蹈节”演出,获得好评。
  1985年5月,天津交响乐团成立。该团以发展天津市交响乐为主要任务,除排练演出著名的中外交响乐曲外 ,还创作演出了交响乐套曲《腾飞吧祖国》、《现代天津最风流》等作品。
  四、口琴音乐
  20世纪20年代初,民生凋敝,口琴价廉易学,无师自通,所以口琴演奏开始在天津青少年中流行。
  1922年,日本荒田来津教授口琴,南开中学汪家宝、吴润荪参加学习。1925年初,南开中学魏士杰、胡立家组成口琴队,汪家宝任指导,参加者颇多 ,金焰(后为影星)、潘传恒、王兴让等皆为队员 。该队首次对外公演于东南城角的基督教救世军大厅。时值天津口琴音乐的开创时期,许多大、中学校建立了口琴队。1929年,南开大学成立音乐爱好者协会,口琴队是该会成员。
30年代初,天津出现一个名为“中华口琴会”的音乐组织,创建人是音乐教师王勋章。该会以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工商学院附中、广东中学等为阵地开展活动 ,吸收中学生、大学生和店员 ,先后有300余人参加过该会。当时这个口琴会是水平最高的口琴音乐组织 ,并在北平、广东、杭州以及南洋等地设有分会,共有会员3万余。他们排演的曲目,外国的有《卡门序曲》、《军队进行曲》、《杜鹃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美国的巡逻兵》等;中国的有《中华前奏曲》、《美哉中华》等乐曲,以及京剧《空城计》选段等。该会一直坚持演奏健康、优美的乐曲,抵制日伪推行的汉奸音乐作品和猖獗一时的黄色歌曲和音乐。参加过这个口琴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排练、演出,音乐知识得到了充实,音乐才能得到了锻炼 ,有的后来走上专业道路 ,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例如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著名指挥家李华德,当年是天津广东中学的学生,参加中华口琴会后,很快成为骨干。他在学校组织起数十人声部齐全的口琴队,自己担任指挥。又如该会会员章文澜、陈钺、赵希泉、金万春、杨益梓、李汝泉等都是天津市二中的学生,他们也仿效口琴会的规模与形式在学校里组建数十人的口琴队,经常到各处演出,成为当时各中学口琴队中的佼佼者。
  这期间,维斯理堂、南开中学礼堂等处常举办口琴演奏会,使天津的口琴演奏活动盛极一时。
  1934年,“天津联合口琴乐团”成立。自此,喜爱口琴音乐的人日增,社会影响日益扩大。1935年4月3日,南开大学在校礼堂举行口琴独奏音乐会,天津东方电台予以广播。8月31日为黄河灾区举行赈灾义演,平津两地口琴好手30余人参加演出。1936年4月29日,南开中学(民国)二十五年班毕业游艺会上,有80人的口琴大合奏。1937年春,天津扶轮中学口琴队应邀到北平演奏,大合奏用五线谱原调,曲目有《士兵进行曲》(B调)、《我的太阳》( G调)、《鸽子》(D调 )、《多瑙河之波》(FG调 );还有独奏、重奏(二重、三重、五重)10余曲,受到热烈欢迎。抗日战争爆发后,口琴界知名人士纷纷南下。抗战胜利后,天津中华口琴会继续开展活动,增添了《锦绣河山》、《还我河山》等一批国人创作的表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乐曲。在这个历史时期,解放区的革命歌曲如《秧歌舞曲》、《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等陆续传到海河两岸,各学校的学生文艺社团就是以口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学唱和演奏这些革命乐曲的。
  天津解放初期,在全市工厂、学校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群众文艺活动,口琴等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五六十年代,每年暑期市级大、中、小学生文艺会演,都有口琴演奏歌曲参加并获奖。
  1981年1981年 ,“天津群艺口琴队”在市群众艺术馆的支持下建立 。该队有50余名成员,大多是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干部,负责人为杨世珩。1983年1月间 ,该队并邀请北京口琴会的口琴家杨家祥 、徐成刚、何家义等参加,举行了口琴演奏会,演奏了《 社会主义好》、《祝酒歌》、《杜鹃圆舞曲》、《蓝天》、《新疆之春》等20多首乐曲。此次演出对普及口琴音乐和切磋交流演奏技艺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