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声乐中的民间品种如民歌小调、时调小曲等,是天津人音乐生活的传统形式。这些声乐形式,既反映了天津人的生活现实,也表现了天津人的勇敢和斗争精神。虽然这些音乐形式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已很少听到,但以民歌为基础的民族唱法歌曲和由港台校园歌曲、抒情歌曲的传入而兴起的通俗唱法歌曲的广泛流传,使当代天津的声乐活动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
一、民歌小调
(一)劳动号子
天津作为水陆码头,交通四通八达;又是产盐基地和著名的“小站稻”产区;沿海与内河的渔业、水产也很丰富,捕捞业十分发达。因此,旧时的天津城乡经常听到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曲调或高亢激越,或深沉雄浑,或幽默风趣,均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码头工人号子 主要流传在水陆码头上从事装卸、搬运的工人中,常用的曲调有《扛肩》、《行大件》等,都是结合劳动内容与特点临时编创新调新词。领唱者多为劳动的组织者或带头人。例如:
《推火车》:哎—来哎哟!嘿!嘿!嘿!嘿!注意前边,好啦!
《行大件》:咳左喽,嗨哎哎咳咳左喽嗬嗨嗨吆!来一个嗬嘹哇!嗨吆喽嗬!同志们加把劲吆,嗨嗨吆活要完哪,嗨嗨呀!
搬运号子是搬运工人在装卸大件物品或在马路上推、拉满载货物的大车时唱的。曲调比较简单,即兴编词,反复唱和。唱词多以呼号为主,节奏鲜明,内在感情和力度使人精神振奋。1982年,在天津市首届华北音乐节“海河之春”音乐会上,运输公司六号门老工人合唱队演唱的《搬运号子》 ,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扬观后极为赞赏,并选调他们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合唱节”演出 。盐场的盐工号子如《搭肩号子》、《来嗨这》等,曲调简单,唱词多以呼号为主,反映了盐工们在艰苦、沉重的劳动下,刚毅、坚定的乐观精神。例如:
……大家来一起(的)干,(那)(哎咳哟)解放(那)以后(咱)(哎哟欧)穷哥们翻了(那)身,(那)(哈哎咳哟嘿),感谢(那)共产党,(哎咳哟)感谢(那)毛主席。(呀)(咳呀)咱们(那)努力的干,(那哈哎咳哟嘿)建设(那)社会主义(哟哎咳哟)不要(那)闲着(个)劲,(啊)(哎咳呀)(咳)来(呀)来(者的 了哇哈)再加(一分劲的)干,(那哎咳哟)齐心就是团结,(哎哟)团结就是力量。(啊)(哈哎咳哟哟)来着(咧)(哎呀)最后一把劲,(哎哎咳哟)就算完成任务……
打夯号子 是建筑工地的工人在修建大河堤坝的河工劳动中打夯时的号子。常用的有《四夯号》,大多用于几个人一起举打重夯的劳动。因为夯体沉重,起落缓慢,所以夯号速度比较缓慢,曲调比较平直,但其节奏重拍特别突出,唱在夯起夯落特别用力之时。例如《打夯歌》:
一起呀抄哇手,都把腰儿猫啊啊,猫腰你抄手哎打的更高哎,花来哎花来海棠花儿开,嗨呀嗨嗨呀嗨嗨呀嗨一朵莲花开呀哎!
船工号子 包括沿海船民的行船号子,河流中打鱼或行船时的摇橹号子和航运工人的纤夫号子。摇橹号子多用于船上渔民边作业边吆喝的号子。纤夫号子则专用于行船拉纤时吆喝。旧时天津市内和郊区都有一些“养船”的从事内河运输。他们行船靠人力,在逆风逆水行船时,往往要有二三十人一起沿河岸拉纤。纤夫们多是破产的农民或市内失业的劳动汉,拉纤时光着脊梁,戴着草帽或蒙块毛巾,背着纤绳,排成一长列,沿着河岸奋力一步步往前走。由于用力,身子向前倾斜到几乎趴在地上。为了用力、鼓舞情绪,就唱着号子前进,内容多反映他们生活的痛苦与世道的不平,音调沉重有力,往往伴有悲愤与哀痛的色彩。又由于纤夫们整天低头猫腰拉纤,看不见河中与岸上的景物,领唱者往往在号子中唱出到了什么地方,离目的地还有多少路,天气怎么样了,太阳到了什么方位了等等,以鼓舞大家快拉快走,一往直前,尽快到达目的地。
挠秧号子 在津郊农村种稻地区,一直流行着一种独特的挠秧号子。一般是在夏季,稻农在开阔的水稻田里进行挠秧劳动时边作业边吆喝。虽然没有统一的劳动节奏,却具有悠扬高亢、自由绵长的特点。例如《四辈儿上工》:
正月里来正月正,啊正月正,开春啊四辈儿又来上工,啊又来上工,上工下工那个两挑水喽!咳呀一个莲花莲花开,开莲花,嘹嚎咳那个又回来了,嘹嚎咳那个又回来了,嘹嚎咳那个哎咳哟!
(二)民歌
由于天津是个移民性城市,不少市民来自四面八方,各地的民歌小调不断流入天津。河北民歌《亲家母》、《画扇面》、《对花》、《光棍哭妻》、《锄地》等,西北的《拜年》、《走西口》、《绣荷包》,江南民歌《采茶》、《板桥道情》,以及明清以来的传统小曲《叠断桥》、《鸳鸯扣》,创作歌曲《木兰从军 》、《满江红》等等 ,都在城区民间广泛流传,流传过程中逐渐与天津语言韵调和地方民间音乐风格融汇一起,逐渐形成天津民歌。如《乡下妈妈瞧亲家》就是一首在歌词与曲调上天津化了的民歌。歌词是:“乡下妈妈瞧亲家,想了半天没嘛拿。苏州的官粉杭州的花 ,咸水沽的螃蟹邓车沽的虾,还捎带着两个楚王瓜 。天上下雨地下滑,一脚摔了个仰巴叉。洒了官粉压碎了花,跑了螃蟹蹦了虾,摔破了楚王大西瓜。可笑亲家母没造化!”这首民歌把天津的特色螃蟹、大虾编唱进去,结尾处又表现了天津人诙谐的民风。
在天津传统民歌中还有一些曲调稍长,略有些情节的小唱。例如民歌《渔樵耕读》,开始唱词是:“观景去游春,学子对坐论古今。樵夫打柴运树薪 ,渔翁撒网得金银。农人种出十样锦 ,沽取美酒快人心。”紧接着下面的歌词是分别对渔樵耕读进行咏唱,其腔调很类似京韵大鼓的《丑末寅初》,也是用天津方言演唱,句中常常有衬字,并注意尾字押韵,使曲调质朴、舒缓、低回、委婉,与天津时调相似。这类小调有不少是取材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如《西厢记》的《莺莺点夜香》等。
此外,天津人民的勤劳勇敢和革命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歌中多有反映。1851年10月,太平天国义军打到天津附近时,天津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儿天不怕地不怕。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昏;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
义和团兴起后 ,天津是重要活动中心。1900年在天津城西吕祖堂设立了第一个总坛口 。天津民歌中唱道:“光绪二十六年哪,兴起了义和团。普天之下都说是神仙呀,只打得洋鬼子东逃西散……”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天津工人声援上海工人罢工斗争。当时在天津棉纺工人中流行一首民歌:“日本鬼子,豺狼成性,残杀我工人,血肉横飞,热血染沪滨。有学生,帮助我工人,群起抱不平,奔走呼号,正气满乾坤。可恨的帝国主义,压迫弱民族,协力同心,打倒他们享太平……”
(三)时调小曲
时调小曲简称“时调”(不是曲艺中的“时调”),是清末民初时兴起的民歌小调,内容多为时事新闻,用天津地方口语和字音演唱,内容通俗,腔调爽朗,其音乐旋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当时被统称为“时新小曲”。其中有些产生于天津城区,如“老鸳鸯调”、“新鸳鸯调”、“靠山调”、“胶皮调”、“落尺调”、“落王调”、“落上调”、“拉合调”、“反拉合调”等。其中以老鸳鸯调流行得最早,在乾隆年间即开始流传;而靠山调则流传最广。靠山调是绱鞋作坊工人休息时坐在小马札上,背靠山墙哼唱的小调,歌词与曲调是工人们的口头创作。传说有一个绱鞋工人中年丧妻 ,抛下两个孩子无人照顾,成天唉声叹气 ,工人们就你一句我一句赶辙押韵地凑成小曲《光棍哭妻》。这小曲被传开以后,又经人加工润色,更名为《七月七》,流传得更广,其曲调就被称作“靠山调”了。天津老曲艺演员屈振庭就是由绱鞋工专唱靠山调而“下海”的。有些外地小调传入天津后,经过长期流传,与天津的民风、民俗和语言韵律融合在一起,已经天津化了,如“拉哈调”等。这两类小调都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
时调小曲由于流行较广,早在民国初年就开始在茶园中出现时调小曲的专业演唱节目。后被专业说唱艺人所吸收,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终于形成天津特有并享誉全国的曲艺品种“天津时调”。
(四)儿歌
天津的儿歌,有不少是由外地传入的民歌被儿童理解、喜爱而演化成为儿歌的。民国初年,《苏武牧羊》传入天津后,人们就用其曲调填上《我家有个胖娃娃》和《小秃卖豆腐》等歌词到处传唱 。此后,来自河北民歌的《小白菜》 、《卖扁食》、《小放牛》、《艳阳天》、《放风筝》,以及江南民歌《茉莉花》、《孟姜女》、《板桥道情》等,都成为广泛流行的天津儿歌。《放学歌》原是民国初年的“学堂乐歌”。歌词是:“功课完毕太阳夕,收拾书包回家去。见了父母行个礼,父母对我笑嘻嘻。”它一经产生,很快就飞出学校,成为流行最广的一首儿歌。
旧时每年春节 ,天津的街头巷尾,孩子们手牵手,提着灯笼 ,口中唱着《迎春歌》:“有打灯笼的都出来哟,没打灯笼的抱小孩儿哟,鲫鱼、拐子、大花篮儿哟……”这是当时城区到处传唱的具有民俗特色的一首节庆儿歌。农村的儿歌与农村生活相联系,反映人民的愿望。例如流传在北郊农村的《求雨》歌唱道:“老天爷快下哩!唏哩哗啦下大哩!青龙头,白龙尾,旱得小孩儿来求雨。大雨下在开洼地,小雨下在菜畦里。”又如流传在南郊农村的儿歌《麻雀打食》,其中第一段歌词是:“一个麻雀来打食呀,一个头,一个尾,两个翅子两条腿呀……”以下几段分别从两个麻雀说到5个麻雀,像“绕口令”似的,一段比一段绕口,听来趣味盎然,极富儿童情趣。
(五)叫卖调
叫卖调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就有了。这种叫卖的声调被称为“货郎调”。在旧时天津,街头巷尾有着大量的各行各业的商贩。他们在叫卖的吆喝声中,逐渐增加了旋律色彩。那时各种叫卖声从清晨到夜晚终日不断,诸如磨剪子抢菜刀的,卖大小金鱼的,卖硬面饽饽的,卖崩豆、萝卜的,卖青菜的,卖布头的,套火炉的等等,都有独自专用的叫卖声调,且越来越丰富多采,越来越音乐化。其中较突出的如磨剪子磨刀的叫卖调:“磨剪子哩哟,抢菜刀!”多少年来磨刀匠人只凭这一声吆喝,就使自己的生意源源不断。再如旧时的估衣街、南门外、南市等处卖估衣的,他们在吆喝时有一个短小的基本曲调,一般是由三个乐句组成,随着商品特点反复变化。吆喝时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两个人互相喝和。清代津沽诗人崔旭一首《竹枝词·估衣街》中写道:“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叫卖频。夏葛冬裘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这说明卖估衣的叫卖调引起了诗人的兴趣。直到解放初期,各类吆喝声调仍随时随处可以听到。五六十年代,一些从事民俗和民间音乐研究的学者,曾搜集到音乐性很强的津门叫卖声调数十种 ,并记下词、曲,作为研究资料 。天津电台还曾举办过津门叫卖声的专题讲座。至今,一些走街串巷的工匠人(如弹棉花的等)和集贸市场的小商贩,仍不乏凭叫卖调招揽生意的。
二、民族唱法歌曲、歌剧
民族唱法与民歌相伴,在天津流传较早。自明清以来,几乎所有的民歌演唱,都是民族唱法。这种唱法虽也注重演唱训练和舞台实践,但其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和吐字要求,均不像学院派对美声唱法那样规范和严格。正因这种唱法比较质朴、易学和易于普及,所以深为演唱者和广大群众所接受,所喜爱。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进步歌曲(《毕业歌》、《送别》、《卖布谣》、《劳动歌》、《卖报歌》、《五四纪念爱国歌》等)、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松花江上》 、《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 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军民大生产》、《延安颂》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毛泽东的战士人民的兵》、《我是一个兵》、《二月里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就是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在天津的流传和演唱,都是民族唱法。
解放后 ,天津的音乐演唱、演出活动一直十分活跃,职工文艺会演、农民文艺会演以及多种纪念性 、庆祝性的文艺演出活动连年不断地举办,其中的歌曲演唱,绝大部分是民族唱法。这种唱法既为广大群众所欢迎、所欣赏,从而使许多优秀歌曲得到传播和普及,还培养锻炼出不少歌手和声乐专业人才。有一批优秀歌手考入音乐院校或被专业音乐表演团体吸收为专业歌唱演员。
天津市部分民族唱法歌手调(考)入专业音乐团体选录(表4-1)
歌剧的排演 ,多是运用民族唱法 。天津的专业歌剧表演团体——天津歌舞剧院 ,一直以演出和创作民族歌剧作为重要任务 。自1958年至1993年,先后排演的民族新歌剧有《赤叶河》、《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红霞》、《刘三姐》、《江姐》、《向秀丽》、《王杰》等;创作演出的小歌剧有《 煤店新工人》、《喜事的烦恼 》、《泪血樱花》、《银杏树下的爱情》、《广厦抒情曲》、《三个女儿的婚事》、《芳草心》、《宦娘》等。根据天津作家鲍昌的小说改编的歌剧《费尔玛之光》参加1986年天津市第一届戏剧节演出,获演出奖。1993年创作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诗画《唐宋风韵》,此剧韵律优美,蕴涵深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通俗唱法歌曲
80年代初 ,通俗唱法的歌曲传到天津。最初是中国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香港地区的抒情歌曲 ,如《赤脚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湾》、《酒干淌卖无》等到处传唱,并很快与被称为“西北风”的陕甘民歌《黄土高坡》等的风行汇合成一股强劲的流行歌曲热潮。
到80年代中期,通俗唱法进一步发展,这种唱法的歌曲几乎占领整个音乐舞台,在现代音响工具的作用下,天津的文化场所、商场、学校,乃至街头巷尾 ,无处不闻其声 。当时的歌曲主要有:《春光美》、《最后时刻》、《恋寻》、《烛光里的妈妈》、《思念》、《冬天里的一把火》、《弯弯的月亮》、《爱的奉献》等。这期间,各方面举办的歌曲演唱活动,通俗唱法歌曲所占比例十分突出。例如,90年代初期天津先后举办的“天洋杯”、“剑龙杯”歌手比赛,在参演的千人之中,通俗唱法有七八百人。有的歌曲如《恋曲1990》在同一赛事中竟有上百人演唱。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文化娱乐场所迅猛发展,特别是歌厅、舞厅不断增多,为通俗唱法提供了较多的演唱阵地。据对文化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得知,在歌舞场所从事伴唱者,几乎都是通俗唱法的歌手。
通俗唱法的发展和普及,促使文化部门调整音乐教育工作,一些区县相继开班培训通俗唱法学员,适应这一唱法发展的需要。
通俗唱法的出现和发展,培养锻炼了这种唱法的人才,一些颇具实力的歌手脱颖而出。1986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天津铁路分局北宁公园的职工许丽丽以通俗唱法演唱的《春光美》,获业余组通俗唱法一等奖;河西区中学生王晓清演唱的《妈妈的吻》获三等奖。此后不久,两人被分别调入天津歌舞剧院、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成为专业独唱演员。1987年举办的全国10城市歌手比赛,天津市肺结核医院职工李德林演唱的《迟到》获二等奖。1987年举办的全国10佳歌星比赛,天津选送的贾燕(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歌唱演员)、张蝶(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歌唱演员)排名第4和第7。同年天津市举办的“希望杯”歌手大赛,90中学学生谢津演唱的《在祖国的怀抱里》获通俗组第二名,1990年他入选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独唱节目。
通俗唱法作为一种声乐形态,它的出现,一度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同反响。广大青少年欣喜若狂,甚至出现了“追星族”。习惯于传统文化观念的人群则多有微词,认为这种唱法“不伦不类”、“不是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说法已渐渐消失,而以“认同”取代。
通俗唱法的出现和发展,符合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到90年代中期,民意调查和社会舆论都认为,通俗唱法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应当在乐坛上占有适当的位置,它将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并存于声乐的乐坛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