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音 乐
 
  概  述
 
 
  ...回目录 
  天津自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北方商业贸易中心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直隶及各地的戏曲、说唱、歌舞艺人陆续来津演出和传艺,民间花会活动频繁。这期间,具有天津地方特点的民间、民族音乐已经出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之后,随着9个入侵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驻扎军队、修建教堂,以及开办学校 、出版报刊等,西方的文化艺术(包括音乐)逐渐传入天津。
  庚子年(1900)之后,洋务派兴学、办厂、实行新政,多以天津为基地。因此,当时的天津汇集了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人士,容纳着众多的封建遗老遗少、八旗贵胄、军阀政客、官僚买办、工商业资本家,以及外国的神甫、牧师等等。他们的文化生活形形色色,在音乐方面,表现为多品种纷呈的特征。其中有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如津门大乐、沽上丝竹、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吹打,也有来自教堂的圣诗咏唱和曾在国内外从事过西洋音乐的专家 、学者、教授 、乐师们的演唱、演奏。在民间,有节奏铿锵的劳动号子,为婚丧服务的民俗音乐的吹奏音响,以及沿街吆喝的带有韵味的叫卖声 。尤其是李叔同在天津的音乐活动及其倡导的学堂乐歌 ,赵元任在天津谱写的艺术歌曲,世界美声歌唱家卡鲁索·夏里亚军等人在天津举办的音乐会,以及大量涌现的各阶层民间音乐组织如广乐社、国乐社、昆曲社、合唱团、口琴队、军乐团等,形成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生活。
  1919年“五四运动”后,学堂乐歌兴起,一些反映爱国题材的歌曲如《何日醒》、《大中华》等在学生中流传。由邓颖超倡议、集体创作的《觉悟社社歌》和《追悼歌》等,反映了“觉悟社”、“女星社”的斗争历史,表现了青年一代的心声。
  20世纪30——40年代,是天津音乐活动兴起、发展时期 。1944年5月30日天津《华北新报》发表的题为《音乐在天津》的署名文章称:“近数年来音乐在天津已日呈澎湃气象。纯华人组织的音乐专门学校频频成立,华人教授乐器者日渐增多,音乐会屡屡出现,更要紧的乃是从事音乐学习者渐众 ,音乐会的听众也较广大。”当时在天津社会上 ,音乐活动相当活跃。青年会、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私立第一中学、女师学院 、中西女校、维斯理堂、戈登会堂、德国俱乐部 、利顺德饭店、回力球场、中华电台、天津电台等,不断举办音乐会。音乐会的乐种及名称有:口琴演奏会、钢琴演奏会、提琴演奏会、管弦乐演奏会、交响音乐会、南胡演奏会、二胡演奏会、国乐音乐会、国际音乐会、万国音乐会、西人音乐会、广播音乐会、露天音乐会、救灾音乐会等。演奏的乐曲多为中外名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来自解放区的新音乐、革命歌曲和新歌剧,开拓了天津音乐的新天地,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和劳动人民,迎来了天津的解放。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解放区的文工团和文艺工作者相继入城 。他们带来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革命歌声,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团结就是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立即在全市流传开来。
  1949年和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河北艺术师范学院相继在天津建立后,都为天津培养了音乐人才。当时还有一批音乐家云集津门,做了大量培养音乐人才、辅导音乐创作和普及音乐知识的工作。
  1950年6月成立的天津市音乐工作团,是解放后天津出现的第一个专业音乐团体 。该团开始演唱的多是解放区广为流传和解放后新创作的革命歌曲。在该团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衍变为后来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剧团、天津歌舞团、天津歌舞剧院以及天津歌剧团、天津交响乐团和天津轻音乐团。几十年来,他们先后演出和创作了大量优秀歌曲、乐曲和歌剧,既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培育出不少音乐人才。
天津解放后的业余音乐团体,自50年代开始发展到90年代,已普及到全市各个阶层。有市级的,区县局级的,工厂、学校以及社区街道和乡镇农村的。
  群众歌咏活动,自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日趋活跃。各级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合唱队 、教歌站,举办歌咏大会、歌手大奖赛等活动,把天津市的群众性歌咏活动搞得热火朝天。特别是每逢“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都及时组织推荐歌曲和以歌咏为主要形式的文艺晚会或纪念会,掀起歌唱高潮,逐渐形成了传统。
  80年代初 ,港台歌曲、摇滚乐、迪斯科等流行音乐传到天津 ,在青年中兴起了流行歌曲热潮,各种歌手大赛活动相继举办。中央电视台从1984年起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使中国歌坛形成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鼎足之势,促进了天津歌唱活动更加广泛的开展。
  80年代中期,天津市的歌舞厅迅速发展,到90年代初期,已遍布全市各区县。同时出现大量为歌舞厅经营服务的乐队和歌手,他们为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天津的音乐创作活动十分活跃 。自1949年1月天津解放以来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文化局音乐工作室、天津歌舞团 、天津音乐家协会、《天津歌声》杂志、《歌词》月报的音乐家和市区县文化部门的专职音乐干部,不断创出佳作,在天津和全国报刊发表,并有许多作品获奖。同时,他们还对群众音乐创作活动做了大量培训和辅导工作,造就了一大批业余音乐作者,写出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使群众音乐创作队伍由小到大,作品质量由低到高,并有许多作品在全国评选中获奖,有些作品被制成光盘或磁带在全国发行。
  天津的音乐专业教育,始自清光绪年间天津地方政府开设的音乐传习所;20世纪30年代 ,天津曾建立音乐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9年建立的天津音乐学院和1988年更名的天津市艺术学校,均为培养音乐人才做出了成绩。天津的业余音乐专业培训 ,自1952年天津市工人业余艺术学校开办音乐班起,经过1958年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与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合办天津市工人业余艺术学院音乐系 ,从市级文化宫 、青年宫、青少年宫,到区县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少年宫,以至学校、工厂、企业单位开展的培训活动,逐渐形成三级培训网络,全市每年都有大批歌手和音乐爱好者接受培训。
  音乐理论研究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在“社会主义音乐的界定”、“民乐与民歌的发展”、“中国戏曲唱腔思维”、“流行音乐的属性”、“通俗歌词的特征”、“少儿歌曲之功能”,以及“美国音乐”、“苏联音乐”、“欧美通俗音乐”、“巴托克音乐”、“当代音乐史”等专题的研究方面取得成就,并发表、出版了不少论文和专著。
  40年的发展,使天津的音乐团体星罗棋布,歌咏和音乐演出活动广泛开展,音乐创作果实累累,理论研究成果丰硕,音乐人才层出不穷,并涌现出为数众多、全国著名的作曲家、词作家、歌唱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从而使天津享有“音乐之乡”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