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杂 技
 
  第二章 杂技表演团体
 
 
                    第二节 市、区杂技表演团体 ...回目录 
  50年代中后期,天津市及一些区相继建立杂技表演团体。这些团体均以崭新的面貌面向社会。他们一方面加强专业设备、专业队伍建设和演出实践,努力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一方面通过参加配合国内政治任务的演出和配合对外文化交流的出访演出活动,钻研了艺术,锻炼了队伍,提高了专业水平,促进了天津杂技艺术事业的发展。
  一、市属专业杂技表演团体
  (一)天津市人民马戏团 1957年8月 ,原“中华马戏团”改建为“天津市人民马戏团”,是隶属天津市文化局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有演职人员70余人,团长杨发奎。该团改制后,政府派去干部,并投资增添演出设备。主演孙占凤夫妇为高空节目“十字飞人”表演的需要,设计制作了天津独有的4棵大戳的圆形马戏大蓬。蓬内有直径13米的马圈,做表演区;有2500座位的观众席;有乐队伴奏席和灯光音响控制台 ;还有钢架、亚麻篷布制成的后台、化妆间、更衣室、厨房、宿舍、储藏室和马厩。1957年11月,该团在建于西沽公园的马戏大篷内作了汇报演出。主要节目有王义庆、杨玉忠等表演的“八步赶韂”、“马上杂耍”,杨发奎、董兴隆等表演的“脚踏双鞍”,王秀玲表演的“马上倒拔旗”,以及飞人明星孙占凤恢复上演的她在全国独自拥有的“空中十字飞人”和“立绳”、“空中转梯”、“空中体操”(大车轮)、“倒立秋千”、“顶竿过梯”等高空节目 ,杨香菊表演的重蹬技节目“蹬石礅” 、“蹬散梯” 、“蹬双层云梯”和其他优秀演员表演的“中幡” 、“飞杠”、“驯兽”等特色节目,受到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赞誉。而后,又作了十几场公演,引起很大轰动。该团乘势南下到武汉、长沙、南昌、桂林、南宁等城市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 。1958年春季,应邀赴穗为“广交会”助兴演出 。同年,河北省沧州地区的“王玉林马戏班”并入该团,使该团增加了年轻的马戏演员。1960年该团改为国营。
  (二)天津市杂技团 1957年8月,原“中华技艺团”改建为“天津市杂技团”,是隶属天津市文化局的专业杂技艺术表演团体 ,有演职人员40余人,团长王永庆 。该团成立后,一改以往走江湖的经营方式,充分利用政府在财力上给予的支持 ,改善灯光、幕布、音响设备,添置服装、道具和舞台设施 ,努力提高演出的艺术效果 。上演的主要节目有陈兰英的“弹簧钢丝”,荣景安的“飞杠”,陈兰英、王少杰的“双人顶碗”,孙世广的“拉硬弓”,陈玉珍的“软体造型”,杨春香、苗秀兰的“蹬技”,苗秀兰、苗秀敏的“空竹”,马健华、刘强的“叉技”,郭金钟的“杂耍”和“文武滑稽”等优秀节目。南派魔术师曾国珍、张美娟相继调入该团后,创演了大型魔术“神秘的大花轿”、“双人刀箱”、“双人水晶箱”,小型魔术“漏塞”、“小屏风”、“束手自由”和“小铡刀”等,丰富了该团的上演节目。1958年春,该团到江苏、浙江的一些大中城市巡回演出;夏秋之交抵达上海市,被安排在能容万人的文化广场演出,均出现场内爆满、场外一票难求的盛况。当时正值苏联舰队访问上海,上海市党政领导安排天津杂技团演出。其精彩表演受到苏军官兵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出生在乌克兰的陈兰英表演的“弹簧钢丝”返场多次。1959年,河北省天津专区的“艺华马戏团”的杂技演员和从河北省杂技会演中挑选的演员调入天津市杂技团,充实了该团的实力。1960年该团改为国营。
  1961年12月,天津市人民马戏团并入该团 。两团合并时,还将天津广播曲艺团的魔术演员调入 。合并后的副团长是:郑洪、贾义福、陈亚南、王永庆、杨发奎、孙惠廷(团长空缺)。设有舞台一队、舞台二队和马戏队以及学员进修班,共有演职员140余人。
  1968年,天津市杂技团和天津市曲艺团合并为“天津市曲艺杂技团” ,团长张新胜 。1974年8月 ,曲艺杂技团一分为二,杂技团恢复原建制,团长张新胜。1983—1989年的7年间,三任团长分别是:刘赫、郝秀明、胡青。1991年7月,侯泉根任团长,全团有演职人员170余人;1995年为148人。
  1.该团在60—70年代经常上演的节目有 :陈兰英的“弹簧钢丝”,孔祥瑞、荣景安、王少杰、王少武等的“双飞杠”,孙占凤、于志良、杨玉忠、杨金贵、王世安等的“空中十字飞人”、“空翻车轮” ,王少杰和苗秀敏 、张文昌和金玉荣的“飞箭” ,董兴隆 、董淑琴的“走立绳”,王义庆、杨发奎、孙占凤、赵凤岐、杨玉忠、王秀玲、王士平等的“马术”表演,陈亚南、陈亚华、韦汉声、陈鸿章、李秀兰、郭瑛等的“北派魔术”,曾国珍、张美娟的“南派魔术”,陈兰英、王少杰及孙占凤、韩爱珠的“双人顶碗”,张连江、陈进生的“口技”,金玉琴、金玉荣等的“女子车技” ,王桂花的“顶碗”,路素卿的“剑舞” ,杨新英的“小魔术” 。还有天津特色的节目“皮条” 、“爬竿”、“耍花坛”、“抖空竹”、“飞叉”、“踢毽”、“柔术”、“水流星”、“蹬技”、“钻圈”、“绳鞭技”,以及古彩戏法等。
  80—90年代,是天津市杂技团开始新的崛起和力攀新高峰的时期,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人才和高精尖的节目,不仅屡在国内和国际赛场获奖,还使天津杂技实现了在世界赛场金奖“零”的突破 。其中有张婷的“单手倒立” ,蓝德继 、章跃江 、孙士奎、李智恩、孙宾洲、吴平的“皮条” ,韩恩春、张彦森、崔长利、李智恩、要国敏的“双扛竿” ,孙丽丽、田培培、刘扬的“三人滚杯”,国庆丽、赵福忠的“钢丝”,王世安、韩志明的“滑稽跑驴”,何应臣、田学兵的“滑稽芭蕾舞”,以及“女子双扛竿”、“水流星”、“五人花坛”等。
  2.该团演出活动频繁。他们除在天津市内的营业演出,几十年来不断到外地巡演 ;还受中央指派和有关部门之邀,多次走出国门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和商业演出。1962年,杂技团舞台一队在副团长王永庆的率领下赴辽宁、吉林两省的中小城市巡演,曾到延边自治州的中朝边界为边防部队作慰问演出。演出的重点节目有陈兰英的“走钢丝”、荣景安的“飞杠”、王少杰、苗秀敏的“飞箭”(空中飞人)等。舞台二队在副团长陈亚南的率领下赴苏、皖、豫三省的中小城市演出 ,演出的主要节目有陈亚南、韦汉声、陈鸿章、李秀兰、郭瑛的魔术 ,金玉琴等的“女子车技”,王桂花的“空中体操” ,金玉荣、张秀珍的“倒下十层”和“女子小武术”等 。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工程马鞍山钢铁厂和淮南几个煤矿演出,受到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 。马戏队自1962年起,年年应邀到“广交会”配合演出 。60年代中期,该团每年都按照中央文化部的部署,到华北、东北、西北和江南各地进行巡回演出 。1971年春 ,该团路素卿的“剑舞”曾入选为来津访问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举办的歌舞晚会 。1972年11月,文化部组织中国友好艺术团 ,调王少杰、王桂花、王士安、张秀珍和金玉荣5名演员的“双人顶碗”、“水流星”、“木砖顶”3个节目随团出访伊朗、阿尔及利亚等7国。1975年8月,该团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之邀,以60余名演职员、19个节目组成“中国天津杂技友好访问团”,出访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5国 ,5国政府和人民给予很高的礼遇 。芬兰总理凯约·利纳玛、国防部长埃尔基·胡安塔英,挪威首相、国际大臣、文化大臣 ,丹麦女王玛尔格雷二世 ,冰岛总统克里斯蒂安·埃尔亚恩及其夫人和政府总理、外交部长、
最高法院院长,瑞典首相等都出席观看演出,并接见访问团成员 。瑞典首相还为杂技团的访问演出题词:“你们的杂技艺术 ,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动人之处,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瑞典和中国的友谊” 。芬兰的《人民新闻》发表评论说“……杂技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品种之一 ,此次访问演出有力地证明了他们高超的水平,在赫尔辛基文化周活动国际节目中 ,天津杂技团演员的访演是许多明珠中的一颗明珠……”
  1985年10月,应法国巴黎奎斯马戏团之邀 ,天津市杂技团作为第一支赴海外进行商业性演出的杂技表演团体到巴黎演出。
  1989年10月,该团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河之秋”及 “中国·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推出一台以继承与创新为内容的“今日百戏”杂技晚会 。其中,“耍花坛”改双人对耍为5人群耍,“舞中幡”发展成多人的滑稽表演 ,“双飞杠”改为7棵梁的“日”字型8人表演 ;恢复了辍演多年的“举刀拉弓”、“飞叉”、“空中
图3-23 天津市杂技团副团长、走钢丝演员
国庆丽(左3)与法国杂技界友人在一起(1985)
体操”、“飞箭”、“空中一字飞人”等节目;创演了“双人空中技巧”及一批“单场滑稽”穿插于节目之间。整场晚会热烈火爆,掌声、笑声不断。
  1992年11月,受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派遣,天津市杂技团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组成“中国人民杂技艺术团”访问韩国,演出了在国内、国际获奖的“皮条”、“双扛竿”、“空中技巧”、“水流星”等18个节目,受到韩国观众和演艺界的欢迎和赞扬,并受到韩国文化部长官
李秀正的亲切接见 。他说,这次访演是中韩建交后第一次文化交流,希望两国文化交流能像经济交流那样活跃起来 。当他得知杂技团是来自天津后说 :“ 天津和韩国更近。韩国有句谚语:‘黎明时仁川的公鸡报晓,中国天津都能听到 。’我们应该也能进行更多的交流。”韩国新闻界对这次访演活动作了大量报道。
  至1995年 ,天津市杂技团曾多次组团和派员出访澳大利亚、朝鲜、日本、以色列等国家 。还先后赴美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近百个城市进行商业演出,向世界宣传了中国,宣传了天津,并为国家赚取了外汇收入。
  3.该团重视保存艺术资料。1986年,该团魔术师曾国珍倡议,并与电视台合作,录制了《中国魔术大观》(30集) ,内容为国内著名老中青魔术、戏法大师表演的代表作,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强烈 。此片录制后不久,在片中表演的一些老艺术家相继辞世。《中国魔术大观》这部电视片已成为我国文艺载体宝库中的珍品。
图3-24 天津市杂技团赴美国演出
  二、区属专业杂技表演团体
  (一)和平区魔术队 1956年组建。队长韩跃华,成员有名望较高的魔术师曹企、鲁飞、郭新民、刘启福、李秀珍和戏法艺人马国良、王殿英,以及杂技演员郭振江、郭玲丽等 。该队吸收了老戏法艺人于德海、冯枢田和杂技演员刘平银 ,以及由业余转为专业的魔术师孙杰和杨新英等。他们演出的节目有大型魔术“悬人”、“保险柜”、“系列钓鱼”,小型魔术“幔鼓”、“听字”、“猜球”,以及古彩戏法“十八件”、“变火盆”、“变火炉”、“挑盘子回托”等。1960年,在天津市首届魔术会演期间,于德海、冯枢田上演了挖掘传统古彩戏法“变夹竹桃”。1958年该队并入由和平区文化科所属的和平区曲艺杂技团。该团常年在南市的剧场和深入到基层工厂、企业演出。60年代初,他们还曾到济南、青岛、南京、无锡等地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团被撤销。1980年重建“和平区实验曲艺杂技团”,共有演职人员92人,团长韩跃华。1988年该团停办,人员由区分配到适合的单位。
  1994年,已经退休的原该队戏法艺人王殿英,参加上海首届“恒源祥杯”全国近景魔术大赛表演的手彩戏法获银奖。
  (二)红桥区杂技队 是原城厢区艺术团所设的一个演出队。1956年,城厢区(今红桥区)把常在该区演出的鼓曲、相声、杂技、话剧、评书的小型班社和个体艺人组织起来,建立区属艺术表演团体——城厢区艺术团,设有8个演出队,以魔术为主的杂技队是其中之一 。该队拥有实力较强的魔术师刘洪恩、邵树森、穆成义、张顺启(陈亚南之徒),以及任淑英、蔡艳华、希慧华等一批青年演员,队长黄文质。60年代初,从天津杂技团调入杂耍演员郭金钟(兼滑稽),戏法、叉技演员马建华,软体、花盘演员陈玉珍,壮大了演出队伍。演出的节目以魔术“彩绸”、“杆旗”、“鸽子”等抢托活最为精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演。1969年该团撤销,人员由区文化主管部门作了安排。
  (三)塘沽区杂技魔术团 1974年组建的塘沽区文工团,设有杂技队,有9名演员,队长孙慧庭。1984年6月,杂技队改为独立的塘沽区杂技魔术团,共有演职员20几人 ,团长张光龙 。演出的节目有“口技”、“绳鞭技”、“花坛”、“皮条”、“水流星”、“滚杯”、“晃板”、“空竹”、“溜旱冰”、“飞人”和滑稽节目“摔跤”、“炊事员”等。魔术主要演员蔡艳华擅长手彩、中型魔术及抢托活。到1987年,由于后继无人及演出市场不景气,该团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