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活跃在天津的民间杂技表演团体约有数十个,演出活动较多、影响较大的有十几个。解放后天津的民间杂技团体发展很快,演出活动日趋活跃。他们的演出方式灵活,有的仍延续传统的明地、撂地,有的进入杂耍园、游乐场;有的固守在天津境内,有的也到外地巡演;还有的赴外地演出后,即留在当地未再返津;有的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进行,转入国办杂技表演团体。
一、解放前的民间杂技表演团体
(一)朱连奎戏法班 天津杨柳青镇戏法艺人朱连奎,曾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在上海黄埔江畔外国轮船上演出。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会同几名戏法艺人在天津组建“朱连奎戏法班”,共有十几人。他们先到江南几个城市表演,后从上海远渡重洋到美国纽约献艺,以艺名“金林福”表演中国民间戏法和“空杆钓鱼”等节目,受到美国观众和魔术界的赞誉。朱连奎戏法班在美国巡演期间,与美国魔术马戏界多有接触,从中了解到西方魔术,回国之后传给同行。该班未再回天津。
(二)梨花歌舞魔术团 1916年由被称为“魔术怪才”的吉天祥联合几名魔术戏法艺人和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在天津创建,共有20多人,吉天祥任团长兼主演。该团除表演从日本学来的东洋魔术外,还创作演出了许多新奇的魔术节目,并都冠以“怪”字。如“怪兽升牌”、“怪球升空”、“怪帕跳舞”等。他把整场魔术晚会称之为“怪中世界”,并常到外埠演出。1936年曾率团东渡赴日本演出获得成功。时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该团便从日本回到上海。在上海曾参加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组织的为抗日募捐义演活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团落户四川省江津市。
(三)天津义侠精武团 20世纪20年代由班主及主演杨宝忠组建,共有20余人。杨幼年在富连城科班学过京戏武丑。他把京戏的武功与“皮条”、“杠子”融为一体 ,在雅义杠子房赢得“盖天津”美称 。该团除在天津演出,还到过武汉等地,并曾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巡回演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团归国入川。50年代初,在重庆以“天津义侠精武团”和其它民营杂技团体为基础成立“重庆杂技艺术团”,杨宝忠被任命为首任团长。
(四)神州大天一魔术团 20世纪30年代由戏法艺人穆文庆在天津创建,共有40几人。穆文庆系清宫廷戏法艺人张宝清的高徒,武功基础扎实,魔术戏法精通 。他领导的魔术团阵容强大,门类齐全,文武戏法、西洋魔术、杂技、滑稽应有尽有,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门徒较多,造诣较深、声望较高的有杨晓亭、陈亚南、徐剑秋、杨发清、郭新民、谢启福、吕启山、刘启福、小天敏、刘凤莲等,以及他的儿子、武功基础十分扎实的穆成义。40年代初,在东北演出献艺,后分散解体。
(五)天风魔术团 1936年由杨晓亭、刘凤莲夫妇在天津组建,共有20几人。杨晓亭1909年出生于天津,11岁时拜穆文庆为师,曾受过师爷张宝清的真传。杨任魔术团团长,与妻子刘凤莲共同担任主演。杨晓亭长于大型古彩戏法,在传统的古彩戏法表演中一次可变出20多件器皿,其中包括鱼缸、大瓷碗、瓷盘和整套玻璃茶具,而且每件都盛满清水和活鱼。这些光洁透明的器皿,都是难以夹带藏掖的,而且重量和体积都超乎人们的想像。刘凤莲表演的“球、牌、巾”等小魔术,敏捷洒脱,深受观众喜爱。该团的郭碧臣、王少奎、赵天民、穆成义等都是天津魔术戏法界的高手,他们经常上演于天津、北京,还曾到东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1946年,该团在张家口演出时,正值国共和谈的“三人小组”在张家口视察。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和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及其随行人员观看了演出。当时,杨晓亭、刘凤莲有意识地把象征和平的“变飞鸽”节目放在最后。当他们空手变出一只又一只白色鸽子展翅在台上飞过时,全场观众兴奋不已。马歇尔对周恩来说:“中国的艺术家了不起,比美国的魔术师高明多了。”谢幕时,周恩来副主席上台握着杨晓亭的手,高兴地把美方代表观感告知杨晓亭,并说:“人家夸奖我们,我们要更加努力呀!”1950年杨晓亭夫妇被中华杂技团吸收为主演,曾随团到苏联、波兰等国家访问演出。出访前后,杨晓亭曾几次到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表演,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六)亚志魔术团 1936年由陈亚南、陈亚华、陈海荪三兄弟和挚友张学彬共同组建,共有20几人 。演出节目以西洋魔术为主 。主演陈亚南、陈亚华是最受天津观众欢迎的魔术师。陈亚南勇于改革和创新,他把中国传统戏法中的手法技巧与西洋魔术道具巧妙结合,创演了许多优秀节目。如“背牌”、“升牌”、“苗子球”、“顶针”、“过棍”、“砸表” 、“鸟笼子搬家”等手彩小魔术 ,以及大型魔术“老兵点将”、“水晶箱”、“大衣柜”、“箱囊换人”等。陈氏兄弟还一改西洋魔术在台上“一人变,众人站”的形式,把西洋魔术中助演的白鼻头小丑造型改为淡妆清水脸 ,主演 、助演服装形式色彩完全相同 ,并以轻松、简练、幽默的对话相配合取得成功 。他们创演的喜剧风格的滑稽魔术“剖活”,久演不衰,至今在北派风格的魔术演出中仍广为流传。该团除魔术外,还有“花坛”名家佫树旺、“飞叉”高手屈成章和“花盘”演员孙丽兰等的精彩表演。该团是当时天津各个杂耍园子和游乐场最受欢迎的一个表演团体。40年代初,该团加入天津“曲艺联谊社”。
(七)中华马戏团 20世纪40年代由山东凌县的马戏艺人杨可元(绰号杨小辫)及其侄子杨发奎共同组建,原名“双盛马戏班”,1948年来津后更名为“中华马戏团”,时有演职人员50余人。领班是出身韩(敬文)家门的王永庆(绰号小诸葛)。该团经常演出的高空节目有大杆上的“立绳” 、“吊子”和“杆顶子” ;马术节目有“八步赶韂” 、“脚蹬双鞍”和不同形式的“女子马术” ;还有“驯熊”、“驯猴”、“驯羊”,以及独有的由陈兰英创演的“弹簧钢丝” 。该团吸收了最受天津观众欢迎的杠子名家孔祥瑞、荣景安 ,中幡武术家孙连贵等一批天津演员。他们常邀请一些业余杠子爱好者来团参加演出,因而更受天津观众的欢迎。该团成为扎根天津的唯一的民间马戏表演团体。
(八)孙宝恒马戏团 20世纪40年代末天津人组建的马戏班子,共有30多人。他们以民间圈棚形式在露天演出。演出的节目有天津地方特色的“皮条”、“杠子”、“空竹”等,还有马术和大杆上的高空节目。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该团随军南下。
二、解放后的民间杂技表演团体
(一)青年杂技团 该团于1949年由魔术大师陈亚南的门徒韦汉声、陈鸿章和坛子王佫树旺的弟子张晓旺,以及于正明、刘镇兰等10几名青年演员组成。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技艺水平 ,每场演出都表现得朝气蓬勃 。韦汉声 、陈鸿章二人表演的大中型魔术和手彩“苗子球” 、“指甲套”、“扑克牌”,以及“箱囊换人”、“镜台献美”等,都是陈氏魔术的精品,最突出的是“剖活”。他俩表演的滑稽魔术,配合默契、风趣幽默。张晓旺表演的顶花坛、脖串、手串、拳脚架和抛接,都十分准确;尤其是难度很大的“顶大缸”、“过口接楞”、“云盘大转”,都能表演得干净利落。于正明、刘镇兰等表演的多个“竿技”节目,难度都很高。出身空竹世家的冯玉麟、冯玉麒兄弟表演的“抖空竹”,抛接传递和对耍对练都相当精彩。其它节目也各有独到之处。当时在天津杂技舞台上,该团是实力较强、演出水平较高、颇有朝气的杂技团体。1953年,韦汉声、陈鸿章等调到天津广播曲艺团,于正明、刘镇兰等调到海政文工团,该团遂解体。
(二)新中国杂技团 1952年春由南派魔术师石仲化在天津组建。石仲化是早期上海魔术大师莫悟奇的高徒,深得师父的真传,善演西洋魔术,且能自行设计制作道具。他表演的“花脱衣”、“巧翻纸牌”、“蜡烛自明”等节目干净利落。此外,他对杂技中的“顶花”、“杂耍”驾驭自如。他表演的“吃火吐火”和“口签子”都给天津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天津戏法大师于德海、冯枢田也曾是该团主演。路学海等人的“皮条”,肖桂森等人的“杠子”,朱林根等人表演的气功“断铁条”等,均颇显功夫。50年代中期,石仲化率团南下巡演,留在江苏盐城地区,改称“盐城地区杂技团”。
(三)霞光杂技团 1951年由魔术师杨志伟在天津组建,共有十几人。杨志伟是东北魔术大师张象宸的门徒。他表演的魔术“人体三分”、“九莲灯”和“大小幔鼓”,以及杂技节目“雨伞滚球”、“独腿高跷”等,都是拿手杰作。他还充当“帮场滑稽”,为女儿杨晓兰和侄女杨红云的表演节目充当助演,被认为是最佳的“量活者”。50年代中期部分团员调离团,遂使该团解体。
(四)红星杂技团 1950年由魔术师于化民、郭新民等人组建的实力雄厚的杂技魔术团,共有20几人。其中有几位出自穆氏(文庆)之门的杂技名家,如其子穆成义,弟子吕启山、刘启福等。该团由表演魔术“抢托活”(不蒙不盖)著称的刘洪恩、任淑英师徒空手站在台上变出大型瓷碗、鸽子、彩绸和大幅彩旗的表演,干净利落。杂技魔术演员邵树森、鲁飞既能充任主演,又是全团各场节目的优秀助演。驰名全国的变牌能手于化民,扑克牌在他手里可以表演出数十种不同的花样。他能把整副牌交由观众任意搓洗之后,随手可抽出观众所要的任何一张牌。吕启山的绝活“缩骨法”(软功)是他童年刻苦磨练而成,他把全身折起可在直径不足30厘米的圆圈中钻来钻去。1956年,该团纳入天津市城厢区(后改为红桥区)文化科管理的杂技魔术队。
(五)红风曲艺杂技社 1949年组建,成员中有一批优秀的杂技演员,如陈亚南、陈亚华(魔术),佫树旺(花坛),于德海、冯枢田(戏法),郭少泉、谢启福(杂耍),宋少臣、宋慧玲(踢毽),沈君、张君、蒋君(口技),金业勤、金志勤兄妹(车技),王葵英、王桂英(抖空竹),张涛(叉技)等。1950年佫树旺、金业勤、王葵英、宋少臣等应召参加中华杂技团,出访苏联、波兰归来后(1952年)被调入中国杂技团;同时另有一些杂技艺人应邀离津,致使该社杂技节目减少。不久,该社改为民营公助的曲艺杂技表演团体。1953年该社改为天津市曲艺工作团。
(六)中华马戏团 该团于1948年扎根天津。演出节目除传统的“弹簧钢丝”、“刀门子”、“地圈”、“上杆”等以外,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节目如“空中体操”(大车轮)和“空中转梯”;马术排练了西方风格的“瓦力骑士马”(又称“光腚子马”或“大鞍子马”);绰号“怪熊”的伦金兰的“飞钹”、“驯熊”;孙连贵、孙振昆父子的“武术对打”和“中幡”;杨发奎的“足踏双鞍”、“马上劈刀”;杨香菊的“重蹬技”;孔祥瑞等人的“杠子” ;青年女演员杨金贵、裴玉霞、杨玉兰、韩爱珠等表演的“顶碗”、“空竹”、“转碟” ;杨连金的“倒立秋千”;杨玉忠的“杂耍”和文武滑稽。这些都是观众喜爱的优秀节目 。特别是原华侨马戏团的主演 ,有“飞人明星”美称的孙占凤及其亲属调入,使该团实力更加强大。他们每年可演出500余场,观众六七十万人次 。1951年,天津市文化艺术界开展劳动竞赛,该团被评为文艺界模范单位,有两人被评为文艺界二、三等劳动模范。1957年8月该团改为“天津市人民马戏团”。
(七)中华技艺团 1951年由王永庆率领原中华马戏团中的王氏家族及该团部分成员组成 ,共有30余人 。初期仍沿袭马戏圈棚露天演出方式。1955年,将马匹、棚帐处理掉,改在剧场舞台演出。演出的节目有陈兰英的“弹簧钢丝”,陈兰英、王少杰母子的“双人顶碗”,荣景安的“飞杠”,孙世广的“拉硬弓”,陈玉珍的“软体造型”,马建华、刘强的“叉技”,郭金钟的“杂耍”和“滑稽”等 。1957年8月,该团改建为“天津市杂技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