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杂 技
 
  第一章 杂技节目
 
 
                     第三节 戏法、魔术类节目 ...回目录 
  中国的戏法有古彩戏法、民间戏法和手彩戏法3类。古彩戏法业内通称“捞活”。它以暗藏在长袍内秘不示人的钩、袋、囊、开、索、带、盖、罩(业内称粘、摆、合、过、洗、别、捧、开)等8种专用工具携带彩物(变的器物),并用几条布毯遮掩变出彩物 。表演古彩戏法,演员要带上几件甚至几十件器物 。民间戏法是表演者以一定的道具为手段表演的变换物体的戏法节目,如“罗圈献彩” 。手彩戏法业内人称“手彩活、抹小活”,它道具简单,可随身携带,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表演。
  魔术(亦称“幻术”)分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4类。小型魔术由一名演员独立表演,这类节目技巧性强、难度较高,既可单独演出,也可穿插在其它节目之中。中型魔术指携带灵便,表演规模不大,其中变化多以实物为道具。自20世纪30年代起,天津的魔术大师陈亚南等创演了数以百计的中小型魔术节目。大型魔术一般作为撺底或压轴节目,既变物又变人。巨型魔术道具较大,如早年韩秉谦的“变驴”,韩敬文的“变骆驼”,曾国珍创演的“神秘的大花轿”等,只能在大空间的舞台上表演。
   一、戏 法
  (一)古彩戏法 清末,天津的戏法艺人张宝清在南市“三不管”一带撂地卖艺,场子经常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前后左右众目睽睽,其表演千变万化,从不露任何破绽。他把古彩戏法中的“三亮”发展成为“四亮”,并巧妙地把“七星杯”拼入其中。同一时期的朱连奎曾赴美国表演古彩戏法,他肩披一条魔毯,每翻抖一次都要变出一种器物,美国观众为之倾倒。20世纪20年代,戏法艺人刘凤池常演水、火兼有的节目,他还以传统的幽默边说边练著称。30年代,张宝清的弟子罗文涛(人称“罗满台”)的古彩戏法,瞬间变出的物品能摆满舞台,“罗满台”的绰号即源于此。40—50年代,杨晓亭依仗其优越的武功条件,虽然携带彩品多、份量重、体积大,但在舞台上却行走自如 。他每次表演,都以其高超的手法变出多个盛满清水和活鱼的大型玻璃碗和鱼缸。表演到高潮时,他脱去长袍,身着紧身内衣,双手在全身前后上下左右拍打之后,从面前板凳上一个跟头翻过,又从身上托出两只盛满清水和鱼的大碗,滴水不洒。1960年,戏法大师于德海、冯枢田在天津首届魔术会演时,表演了罗文涛创演的“变夹竹桃”,将接近失传的节目重新搬上舞台,受到称赞。女魔术师张美娟表演的古彩戏法,不穿长袍,改为上身穿短衫,下身着长裙,从身上变出许多个盛开鲜花的花盆和花瓶,以及几尺高的玻璃宝塔。通场表演只用一块毯子,免去了助演的倒换,简化了舞台,增强了神秘感 。这一改革 ,使古彩戏法放射出新的光彩 。天津实验曲艺杂技团的马国良、王殿英两位戏法大师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丰富了“散件子”、“珠子灯”和“双火盆”的内容,并毫不保留地向青年一代传授技艺。
  (二)民间戏法 代表性节目是“罗圈献彩”。20世纪30年代,天津的戏法艺人常连安将这一节目从撂地搬上舞台。表演者以罗圈为道具,运用巧妙的手法 ,从中变出水果、花卉等多种物品 ,罗圈好似取之不竭、掏之不尽的百宝筒 。70—80年代 ,陈鸿章、马建华表演的“罗圈献彩”,在天津、香港均受到热烈欢迎。90年代初,天津市杂技团青年演员刘军,在继承的基础上求教于东北戏法名家任端科。学他变的彩品既可变出又可变回的技法。他变出的大幅绣着图案的锦旗和锦旗背后显现的插满鲜花的大花篮,给人以繁花似锦、满台生辉的感受。
  (三)手彩戏法
  1.仙人摘豆 表演者以地上或桌上的两个空碗和几粒珠子 ,用粘、捏、摘、采等手法 ,使珠子分合聚散 、时隐时现 ,可变出 “二郎担山”、“三仙归洞”、“流星赶月”、“葫芦遁宝”等名堂,能使观众目不暇接,感到奇妙。
  2.九连环 表演者从一个个单独的金属圆环中取出两个轻轻一撞,能使其相连 ,也能拉开 ,还可多环互套相连 ,拼搭出:“双连环”、“三叶草”、“马蹄磴”、“海棠花”、“绣球”、“古钱”、“狮子头”、“花篮” 、“三轮车” 、“九莲灯” 、“金龙摆尾” 、“赵州桥”、“乌纱帽”等许多名堂的立体图案造型,一直变到11个环的大团结 。还能先把一只环抛向空中 ,再以另一环抛出与之在空中相撞而相连接。如此变化多端令人称奇。
  3.亮摔 是表演者以置于桌上的一个瓷碗和一条手巾为道具,以巧妙的手法将此碗变来变去,时有时无 。最后瓷碗还原再现时,碗内盛满清水和金鱼。其奥妙令人难解。
  4.线棒子 又称“鸳鸯棍”、“相思棍”。表演者将两根尺余长并不相连的木棍握在手中,棍上端各有一个红绒球连接着棍里的红线 。表演时,当拉出一根棍上的红线,另一根棍上的红线就会缩回,仿佛两根棍上的红线彼此相连;当不断来回抽动红线时,却使红线越抽越长;在把两根棍分插两处后,红线还会自动缩回。由王殿英表演的小戏法,1994年在上海首届“恒源祥杯”全国近景魔术大赛上获得银奖,他还被推选为全国魔术艺术委员会委员。
  二、魔 术
  (一)纸牌缩小、消失 表演者手持数张不同花点的扑克牌,当众捻开交代清楚,举起牌吹上一口气,牌的尺寸缩小一倍;又用魔杖一点,牌又缩小一倍;在把牌缩到1/16时,一张手,牌全部消失。变化之快,令人不解。
  (二)自动升牌 由陈亚南主演,陈亚华助演 。主演把一副扑克牌交给观众洗乱之后,请3位观众按顺序从牌中各抽出一张记清牌点再随便插入牌中 ;当众洗过后,随即把整副牌放置在彩桌上的透明盒内 ;然后,观众抽出的第一张和第二张牌在主演魔杖指引下从牌丛中窜出,第三张牌在几经“周折”之后,也从牌丛中蹦了出来 。此景常使观众感到莫名其妙。
  (三)剖活 是陈亚南、陈亚华魔术艺术的一个特点 。它既给观众表演节目,又向观众说明魔术变化的原理与规律 ,把魔术来龙去脉变化过程向观众做原则的介绍,并以其诙谐风趣的表演和引人发笑的滑稽对白,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 。剖活中有几十套久演不衰的节目 ,像“剖瓶子” 、“吐滚子” 、“黑白水”、“洋钱棍”、“解扣”等 。自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陈氏兄弟及弟子韦汉声、陈鸿章等一直把剖活展现在舞台,很受观众欢迎。有些观众还真学会了几手。
  (四)苗子球 从20世纪30—40年代的杨晓亭、陈亚南,50年代的孙杰 ,到70年代的杨新英,“苗子球”不断发展创新,久演不衰 。女魔术师杨新英表演的苗子球,
图3-20 陈亚南(右)、陈亚华表演魔术
从1化8到化10,在逐个增加球的数量的同时,姿势随之变化,手法仍干净利落。她还突破了原有的技巧,把变苗子球的技法改为变蜡烛。她从指缝中一支支变出8支燃烧着的蜡烛,再逐个变回。演员敏捷灵巧的手法,令人赞叹。
  (五)束手自由 又称“指铐”。这是1958年张美娟来天津市杂技团后上演的魔术节目。表演时,请一位观众到台上仔细检查小型指铐道具,并用指铐锁住演员双手的拇指。演员被铐住的双手能在观众手持的长棍上自由穿来穿去,还可从这位观众身体穿过。张美娟表演此节目轻松自如,敏捷迅速,受到好评。
  (六)小铡刀 它是以一只微型的铡刀,装在特制的刀架上,将一位观众的一只手与一根胡萝卜同置于刀架之上,一刀切下,胡萝卜断成两截,而人手安然无事。此表演使观众惊奇叫绝。此节目由张美娟表演。京、津和东北的一些艺人曾学习效仿。
  (七)翻花 又称翻花盘。主演拿一幅彩巾,从助演手里的空盘中变出一朵大红花,再把花变回。实际“机关”全由助演操纵。主演和助演在强调各自作用的表演和说白中,构成一出小喜剧。
  (八)广播台 在舞台中央摆一高台,主演手持话筒边讲话边走上高台,当高台上的布帐放下瞬间,再启开时主演已不在此,却出现在观众席中。此节目也是曾国珍创演的。
  (九)神秘的大花轿 是1957年曾国珍调入天津市杂技团后创演的巨型节目。在古典的民族乐曲声中,几名旗手扛着传统的旗、罗、伞、仗及一对大型宫灯引导开路走上舞台,后面由4名轿夫抬着一乘喜迎新娘的大花轿停在台中央,旗手分左右站立在轿两边,舞台呈现出富丽堂皇的场面。表演时,主演先将4面轿门打开,轿内空空;然后进入轿中,双手将轿顶举起让观众看清轿内无疑;此时,将四面轿门紧闭,轿绕场一周后停在台中央;将正面轿门打开,一位漂亮的新娘从轿中走出向观众鞠躬致意。整个表演过程花轿一直在舞台上,目睹此景,令人称奇。
图3-21 魔术师曾国珍
表演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