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九章 曲艺书刊
 
 
                    第二节 刊登曲艺文稿的报纸及曲艺期刊 ...回目录 
  解放前的天津,曾有不少报纸经常刊登曲艺题材的文稿。这些报纸是《大公报》、《社会教育星期报》、《益世报》、《新天津报》、《北洋画报》、《庸报》、《新天津晚报》、《商报》、 《天风报》、《新天津画报》,以及《午报》、《中南报》、《民兴报》、 《国强报》、《天声报》、《三津报》、《影剧报》、《新生晚报》、《民国日报》、《民国晚报》、《华北新报》、《东亚晨报》、《东亚晚报》、《广播日报》等。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天津日报》、《进步日报》、《星报》、《天津工人日报》、《天津晚报》、《天津广播节目报》、 《天津广播电视报》等均经常在“副刊”、“专刊”或“文艺版”上发表曲艺题材的文稿。文稿内容包括曲艺演出动态、曲艺评论文章、曲艺作品等。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曲艺期刊,都宣传党的文艺方针和有关曲艺的政策,发表曲艺活动消息、曲艺评介文章、曲艺作品等。
  一、《广播曲艺选》
  丛刊,天津市广播曲艺团编。1954年12月出版,至1956年共出版5集,发表作品40篇。前两集由天津通俗出版社出版,后3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停刊。
  该刊每集发表8篇作品,涉及单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联珠快书、快板书、河南坠子、相声、莲花落等曲种。 既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反映现实生活的段子,也有整理改编的曲目。如:《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王允平、王焚),《打虎英雄李富来》(朱学颖、陈笑暇),《野猪林》(杜放),《醉打山门》(姚惜云),《三户贫农》(张剑平)等。
  二、《海河说唱》
  期刊,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主办。1958年7月创刊,每月15日出版,1960年停刊,共出版18期。该刊以发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为宗旨。 以发表天津时调、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快板书、单弦、相声等曲种的作品为主;同时也刊登小剧本。其中,天津时调《翻江倒海》、相声《学习光复道》等产生了较大影响。该刊还发表知识性文章和文艺评论。如:湘程的《牌子曲的创作》,竹天的《谈几个歌颂新人新事的相声》,陈笑暇的《相声琐谈》,杨金亭的《谈谈鼓词的语言特色》等。
  三、《海河演唱》(《工农兵文艺》、《群众演唱》)
  内部刊物,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主办。《海河演唱》1963年5月创刊,共出版9期,1966年11月停刊。“文化大革命”期间编辑《工农兵文艺》5期,公开出版。1973年4月改为内部刊物《群众演唱》,至1975年5月共出版10期。这3种期刊都以刊载曲艺作品为主,为群众提供演唱材料,促进曲艺发展。
  四、《天津演唱》
  期刊,前身为《海河说唱》,1976年4月改名《天津演唱》,为双月刊,1978年改为月刊。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主办,主编刘梓钰。 该刊以培养曲艺作者、繁荣曲艺创作为宗旨。 以发表曲艺、戏剧作品为主, 兼发曲艺研究、文艺评论;设有“今古传奇”、 “文艺晚会”、 “人物专访”等栏目。先后发表不少颇有影响的作品。如:相声有何迟的《似曾相识的人》,王鸣录的《不正之风》,刘凯与侯耀文的《见义勇为》,刘梓钰的《并非讽刺裁判》;天津时调有王允平的《春来了》;西河大鼓有张剑平的《应该不应该》;京韵大鼓有朱学颖的《火并王伦》,石世昌的《和氏璧》等。发表的有关曲种常识的文章深受曲艺爱好者的欢迎。一些曲艺研究文章如《津门曲艺史话》、《返璞归真说表演》等,曾引起曲艺界的关注。
  五、《曲荟》
  内部刊物,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办。王焚主编。1982年10月创刊,不定期出版。
  该刊面向全市专业、业余曲艺工作者;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 设有“曲艺新作”、 “曲艺评论”、“艺人回忆”等栏目 ; 也报道曲艺活动、曲艺演出信息 。 至1985年共出版8期 , 发表河南坠子、快板、相声等作品34篇 , 评论、研究文章68篇。
  六、《艺术研究》
  综合文艺理论季刊,内部刊物。天津市艺术研究所主办,刘梓钰主编。1984年创刊,至1995年底共出版45期。该刊系天津第一个研究戏剧、曲艺、音乐、美术、 舞蹈等门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 以加强艺术工作的科学研究、 推动天津艺术事业的发展为办刊的宗旨。 设有“艺术史研究”、“艺术美学”、“艺术欣赏”、“艺术短论”、“争鸣”、“专访”等栏目。曲艺方面曾发表刘梓钰的《相声与“黑色幽默”》、倪钟之的《北方评书流派及特征》、 刘琳的 《略谈朱光斗的快板作品》、 陈笑暇的《白云鹏的“做功”》、 李光的《梅花大鼓音乐结构分析》等文章,在曲艺界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