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八章 曲艺社团、曲艺工作机构
 
 
                       第二节 曲艺工作机构 ...回目录 
  解放前,天津没有专门的曲艺管理机构。当时政府的社会局只管理曲艺登记;曲艺艺人由松散的行会按照约定俗成的行规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市文化局、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及一些区成立了曲艺研究和曲艺管理机构,从而加强了对曲艺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促进了曲艺事业的发展。
  一、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业余曲艺创作组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业余曲艺创作组于1950年上半年成立 , 负责人为王焚。 成员有陈寿荪、樊韬夫、姜旭、杜放、朱学颖、李世瑜、 徐克疾、陈笑暇、刘家昌、李炳德、张章等。该组创作的作品多由天津市广播曲艺团演出,曾多次组织广播晚会,并出版《广播曲艺选》。较好的作品有 :单弦《邱少云》(作者朱学颖), 《高炉上的花烛之夜》(作者姜旭),《贞节牌坊》(作者徐克疾、王允平),京韵大鼓《野猪林》(作者杜放),快板书《朝鲜妈妈》(作者李世瑜)等。
  1956年起该组改由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领导。其成员大都坚持写作,朱学颖、王允平、陈寿荪、姚惜云等人已成为专业曲艺作者。
  二、评书研究小组
  评书研究小组成立于1953年夏,成员有蒋轸庭、马轸华和于枢海。研究小组是艺人自发成立的。其任务首先是学习优秀传统书目,其次是学演新书目。1954年春,于枢海演出的《新儿女英雄传》和《铁道游击队》,借鉴电影和话剧的表演手法,受到听众欢迎。这期间,马轸华演出了《吕梁英雄传》。当时,天津《新晚报》连续发表评论说新书的文章,认为天津说革命故事新书,在全国也是很突出的。与此同时,蒋轸庭以历史人物海瑞、西门豹为书胆,编写了历史题材的新书目。 同年秋,各区文化主管部门均将本区的评书、 西河大鼓等专业艺人组织起来学演新书目。至此,评书研究小组以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三、东兴市场书场茶社管理组
  东兴市场书场茶社管理组于1956年成立。先由市影剧场管理公司派员管理,后由和平区政府文化科领导。
  管理组成立后,对书场茶社的经营进行了多项革新。如:实行“计时收费”,既方便了观众,也便于收费工作的管理,此做法被推介到全市及外地;将各场社的经营收入盈余加以集中,用于修缮破旧失修的演出场所,经过修缮的场所,面貌改观,受到观众好评;组织书场职工和书曲队、曲艺队演员参加义务劳动和开展竞赛,振奋了队伍的精神,增强了团结,促进了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书场、茶社被撤销,该管理组随之撤销。
  四、天津市文化局曲艺研究室
  天津市文化局曲艺研究室成立于1962年10月。该室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分会为一个机构,两个名称。负责人王焚,工作人员有王允平、华晔、陈笑暇、魏沁昌等。
  该室成立后,先后组织编写《天津时调史》、《京韵大鼓史》,记录京韵大鼓唱词进行选编。同时组织评书、西河大鼓演员到农村、工厂深入生活,创作新书目。如:李庆良写出的《打谷场上》,邵增涛写出的《大闹铁路局》, 均已登台演出。 《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光荣的航行》等短篇曲目,演出后受到好评,成为保留节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曲艺研究室与曲协被解散,人员并入天津市曲艺团。
  1981年春,市文化局决定恢复曲艺研究室,将其与戏剧研究室合并为天津市文化局戏剧曲艺研究室,由李德源、耿树青主持工作。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抢救艺术遗产和组织开展曲艺艺术的实践活动,曾参与承办曲协组织的“津门曲荟”,以及纪念常宝堃、程树棠烈士牺牲30周年的活动等。
  1984年7月,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成立。曲艺研究室作为该所的研究室之一,承担《天津曲艺史》和《中国曲艺志·天津卷》的编纂任务, 参加的人员有耿树青、贾立青、陈笑暇、刘琳、周春玲、王秀勋、高玉琮等。此外,还抢录了姜存瑞的评书《三国》,顾存德的评书《聊斋》,刘奎珍的单口相声,以及西河大鼓、评书、时调、西城板老艺人、老票友对曲种历史的回忆资料; 组织创作了短篇曲目《半屏山》 、《一盆君子兰》等 ; 刊印了《曲艺研究资料汇编》(两册) ; 编辑出版了张寿臣《笑话相声合编》、《马三立相声选集》,以及长篇评书《赵匡胤下河东》、《火烧望海楼》、《金枪呼延赞》、《薛家将》、《杨继业归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