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天津出现一个由进步知识分子与曲艺艺人相结合组建的曲艺社团——艺曲改良社。该社坚持开展活动, 直到1937年。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至1987年,天津先后建立起5个曲艺社团。这些社团经常组织专业创作人员深入生活,进行创作; 组织专业表演团体和艺人开展学术探讨,交流经验,提高艺术实践水平;有的注重开展理论研究, 编辑出版专业报刊和著述,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推介新曲目等。 所有这些做法,都有力地促进了天津曲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一、民国时期的曲艺社团
艺曲改良社 1913年由社会人士李仲吟、韩补青、孙挚哉、林墨青与评书艺人刘恩庆、相声艺人李德祥发起,经直隶督办冯国璋批准立案而建立。 是中国第一个由爱国、 进步的知识分子与艺人相结合, 为改良艺曲和艺人自我教育的社会群众团体。 其任务是编写颂扬社会道德的词曲,审查意义不完备或不合理的词曲,并担负保护社员权益及调解社员纠纷。
初期由李仲吟、韩补青、孙挚哉任社长。不久林墨青任社长,评书艺人刘恩庆任副社长。 该社设6个部,即:编辑部、评书部、鼓书部、竹板部、杂艺部、瞽目部。瞽目部设在河东小盐店,为便于瞽目人参加活动,又在红桥区赵家场挠钩会所设瞽目二分部。活动展开后,到1923年社员发展到500多人。
在1925年发生的“五卅运动”期间,该社曾组织全体社员和票友举行义务演出,筹款支援上海工人罢工。
1928年, 林墨青因年老辞去社长职务, 由李琴湘任名誉社长, 萧维三任社长,刘恩庆为副社长。 设有两个系,即:总务系(设编审、调查、交际、文牍、会计、庶务6个股),艺曲系(设新剧、鼓书、杂艺、评书、霓裳、七乐、评腔、竹板、瞽目9个股)。刘宝全、白云鹏、荣剑尘、王佩臣、老倭瓜(崔子明)先后为鼓书股股员 ; 马德禄、张麻子、周蛤蟆、张寿臣、陶湘如、李德钖、吉坪三、张君(弼臣)、沈君(观澜)为杂艺股股员;张浩然、陈士和为评书股股员。当时正值莲花落向评戏发展过程中,评戏形成后,归属该社的评腔股。
该社曾创办词曲学习班、盲童词曲传习所和艺员子弟小学校;曾推广、教唱新词曲,并在《社会教育星期报》刊登新词曲;还曾为外埠艺员建立义地,所需费用以义演方式筹集解决。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军入侵天津,天津沦陷。自此该社停止活动。
二、天津解放后建立的曲艺社团
(一)西河鼓曲改革研究社
西河鼓曲改革研究社,是1949年1月天津解放不久在军管会文艺处领导下,由西河鼓书演员郝庆轩、 张连仲等人组织全市西河鼓曲演员成立的。张连仲、郝庆轩当选为正、副理事长。理事有张起荣、田士杰、宗田农等。有社员150多人。
经过政治学习,社员们自动停演不良书目;同时编写新唱段在广播电台播唱。如:1950年春节,艳桂荣在大众曲艺社演唱新书目《张定宝参军》。当时的曲艺演出,常加演歌颂新社会的小段,如《艺人翻身记》等。
1953年,各区政府增设文化管理部门,逐步加强对曲艺工作的领导,西河鼓曲改革研究社宣告结束。
(二)天津市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
天津市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简称“剧艺协会”)于1949年8月成立。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文艺处处长阿英(钱杏邨)兼任主任, 文艺处旧剧科科长何迟任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曲艺演员菊英、白云鹏、常宝堃、陈士和等当选为委员。协会通过组织学习和传达军管会文艺处的工作计划与措施来推动工作。为促进曲艺新节目的演出,协会出面在南市玉壶春组建了“大众曲艺社”。
1950年天津市文联成立后,剧艺协会的成员大多纳入文联,不再单独设会。
(三)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天津分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分会、天津市曲艺家协会)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天津分会于1962年10月建立, 隶属市文化局。在13日、14日召开的第一次会员大会上, 市文化局副局长杨循当选为主席,赵魁英、骆玉笙、张寿臣为副主席;林红玉、边豫棠、韩德荣、陈亚南等40人为理事。 赵魁英兼任秘书长, 副秘书长王焚、刘瑞森。有会员80多人。协会设有创作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等职能机构。
协会的宗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市曲艺家和曲
 |
图3-40 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在街头演出 |
艺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革新和发展曲艺艺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
协会成立后 , 创作委员会多次组织专业作者深入生活,到农村、工厂进行创作。曾为“抗洪专场”、 “雷锋专场”、“王杰专场”、“焦裕禄专场”、“唱标兵专场”创作了大量曲艺节目, 如《风雨行》、《小二妮上堤》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协会停止活动。1976年粉碎“四人帮”, 1977年协会恢复活动后,组织了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时调等专场演出。艺委会定期组织曲艺工作者分曲种进行小组活动,研究艺术革新,交流经验,整理传统书目等。为提倡新曲目,曲协与曲艺研究室合作,多次编印曲目作品。
1980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根据中国曲艺家协会决议,协会名称改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分会”。会上进行换届改选,选举骆玉笙为主席,丁元、王焚、刘瑞森、王济、李润杰、常宝霆为副主席。秘书长王焚(兼)。
第二届曲协与市文化局先后7次组织作者集中创作 ,共写出作品 407篇 , 在参加全国各种比赛中 , 先后有79篇获奖 。 业余创作获各种奖励有400篇左右 。 1981年出版了《 天津三十年曲艺选集》上、中、下三册,收76篇作品。1986年曲协天津分会主编《曲艺作品选》两册,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此期间(1981—1988),市曲协与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了第三、四、五届“津门曲荟”及首届“中国艺术节——海河之秋”;与天津市曲艺团、实验曲艺杂技团、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合作,举办单弦、时调、梅花大鼓、乔派河南坠子、马氏(三立)相声等曲种专场演唱会;同时召开座谈会,探讨各曲种的艺术特色及改革创新等问题。还与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曲艺团联合举办天津市曲艺团建团30周年座谈会、祝贺天津市在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座谈会,与市群众艺术馆联合召开天津市第二届业余相声比赛发奖大会等活动。
1988年11月,曲协天津分会进行换届改选。聘请马三立、骆玉笙为名誉主席。丁元当选为主席,王济、朱学颖、钟俊峰(小岚云)、常宝霆为副主席。王子季任秘书长。1991年春王子季退休,王永良任秘书长。
1988—1995年期间,市曲协与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第六、七、八、九届“津门曲荟”;与中国曲协、天津市曲艺团等联合举办祝贺骆玉笙曲艺艺术生活60周年专场演出会、骆派京韵大鼓研讨会、祝贺小岚云、王毓宝舞台生活60周年专场演出会、祝贺马三立从艺65周年相声艺术报告会暨专场演出、祝贺花五宝从艺60年周年暨《梅花歌后》出版发行演唱会。此外,还曾举办京、津、苏、黑四省市南北曲艺荟萃交流演出会等活动。至1995年,有会员220多人。”
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分会于1991年7月改称“天津市曲艺家协会”。
(四)天津市相声研究会
天津市相声研究会于1983年8月6日成立,有会员84人。它是天津市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演员、作者和相声理论工作者、业余爱好者等自愿结合从事相声艺术研究的群众性社会团体。隶属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分会。
研究会聘请何迟为名誉会长,马三立、郭荣起为顾问。
研究会成立大会选举常宝霆为会长;苏文茂、刘文亨、薛宝琨为副会长;李宝华、刘梓钰、陈笑暇、马庆山为常务理事;魏文亮,耿树青、寇庚儒等15人为理事。王鸣录任秘书长。
学会在召开成立大会期间,举办了艺术讲座和学术交流,研究了逝世10周年的相声艺术家赵佩如的捧哏艺术,组织了第一次相声新作品演出会等活动。
1984年9月,研究会召开第二届年会。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领导到会祝贺; 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和北京等兄弟省市的代表应邀莅会;侯宝林被聘请为天津相声研究会名誉会长。年会期间,有18段相声新作品参加演出,23篇论文参加研讨。侯宝林就有关相声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等问题发表了看法。相声新作以公演的方式推出,既为研究会筹集资金,也为第四届“津门曲荟”作了预演,收到了预期效果。
至1985年,研究会共讨论作品28次, 内部观摩演出节目35次, 举办学术研究讲座与讨论会各5次, 组织新作品专场演出2次共8台、30个节目。此后,该会因缺少经费,未再组织较大的活动。
(五)天津市曲艺学会
天津市曲艺学会(即曲艺理论研究会)是天津曲艺表演艺术家、 曲艺作者、曲艺理论工作者自愿结合、 从事曲艺理论研究的群众性社会团体。
学会于1987年10月7日成立,有会员48人。 学会成立大会选举薛宝琨、王子季、刘梓钰、王济等20人为理事;理事会推选薛宝琨为会长,刘梓钰、王济为副会长。刘琳任秘书长,王秀勋任副秘书长。
在学会成立大会期间,召开了第一次学术研究会。有24名会员发言,分别就曲艺的现状与未来、曲艺传统节目的继承与创新、新节目的创作与发展等问题发表看法。其中13人以曲艺改革为中心阐述自己的观点;11人从观众和曲种的角度对曲艺的发展创新进行研讨;有的侧重文学史观和作品的剖析。
1988年12月7日, 学会召开年会, 讨论了已故曲艺作家王允平的作品。此时会员人数为66人。此后,因经费困难等原因, 未再组织大型活动。
(六)天津市唱片研究会
天津市唱片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10月。会长吴同宾,副会长李占鳌、曹洪昌、黄殿祺、李恩璞、刘鼎勋。秘书长周春玲。
研究会经市文化局批准成立,挂靠在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日常活动接受艺研所指导。会员的构成:一是艺研所的专业人员和老唱片的研究人员,二是天津市戏剧、曲艺、音乐界收藏有较多老唱片的单位的主管人员,共有40多人。
研究会成立后,曾组织研讨活动,不少会员撰文发表研究心得;有些会员为《中国曲艺志·天津卷》、《天津曲艺史》的编纂提供唱片资料和图片;有的利用老唱片举办讲座和座谈,面向社会介绍老唱片的知识;有些会员与外省市的专家学者建立了联系,并开展学术交流。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卷》的编纂,由于得到研究会刘鼎勋、李恩璞等会员提供的资料,充实和订正了对“天津时调”的音乐发展所作的论断;《天津曲艺史》的编纂,在会员刘鼎勋、蒋卯卯的帮助下,确定了京韵大鼓形成于天津及其各流派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研究会得到《天津工人报》、《今晚报》、《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的关注,均及时宣传报道该会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