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天津的曲艺虽然繁盛,但没有对各曲种艺术进行有组织的理论性研究活动 。 即使有不少曲艺评论和涉及曲艺理论的文章见诸于报刊,均属个人随意性的泛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 伴随曲艺演员纳入国办曲艺表演团体和建立曲艺创作队伍 ,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开始举办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讨论会,逐渐开展对曲艺艺术的研究和探讨。1956年,相声《买猴儿》演出后,引起曲艺界的一次大讨论。这次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曲艺创作的理论研究、探讨的有益尝试。然而,到1957年“反右”时,这段相声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迫害。此后,随着曲艺改革创新的深入,业内人士开始重视对曲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并邀请与曲艺艺术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学、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介入。尤其是80年代以来,由学术团体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有演员、作者、理论工作者、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的学术研讨活动不断举行,使曲艺艺术的研究探讨在理论和学术上不断深入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