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六章 曲艺人才培养
 
 
                      第二节 解放后曲艺人才培养 ...回目录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随着国办曲艺表演团体的建立,出现了“
图2-34 1986年陈云为中国北方曲校题写校名
团带学员”培养人才的方法。1958年,天津市曲艺团建立少年训练队,招收小学四五年级在校生,学制4年,实习1年,到1963年,共培养学生65名。这期间,市属工人文化宫、市群众艺术馆及一些区文化馆相继开办曲艺培训班,请专业曲艺演员讲课,培训业余曲艺演员。其中有些人经过舞台表演实践,已成为专业曲艺演员或专业文艺工作者,如高英培、马志存、徐德魁、杨志刚、刘德印、黄族民、陈叶等。
  1986年9月,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在天津成立。自此曲艺界走上了由正规的专业教育机构培养人才之路。 该校建立10年来,为各曲种培训表演和创作人才共260人。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建立, 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检委第一书记陈云的关心和重视。 1984年春节期间,陈云会见曲艺界人士时,得知已在筹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一事,明确表示赞许和支持,并于1986年3月4日为该校题写了校名,还将《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讯》一书的稿费捐赠给该校。
  该校由文化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筹建。1984年9
图2-35 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左)为曲校开学揭幕
月在天津破土动工,1986年8月竣工,同年9月12日开学,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揭幕。
  该校是文化部直属的中等艺术学校, 受文化部和天津市文化局的双重领导。 文化部负责学校的经费与教学业务;天津市文化局负责学校的党务工作和人事管理 。 建校初期, 有学生5班共93人,教职员工55人;首任校长王济,副校长赵俊杰、曲直。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曲艺演员和曲艺编创人才。 面向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15个省、 市、 自治区; 也为南方省市培训北方曲种人才 。 初期招收定向生,毕业后返回原地;后扩大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 并开办各类培训班。演员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1年(后改为3年);文学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94年起试办演员小班,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5年。学校的办学方针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课程设置有文化课、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部分。
  文化课:开设语文、政治、历史、外语等课程。
  基础课:开设中国曲艺史、曲艺基础知识、曲艺创作理论、基础艺术理论、表演基础,以及声韵、形体、乐理课。
  专业课:开设曲艺文学、 鼓曲演唱、音乐伴奏、诵说艺术、长篇书曲5个专业, 分别教授相声、快板、快书、 喜剧小品和京韵、梅花、西河、乐亭(铁片)等大鼓书,以及单弦、天津时调、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科目。
  专业师资选聘品德优良、具有深厚专业功底、在曲艺界有较高知名度的曲艺理论工作者和曲艺演员。如:倪钟之、刘文亨、阚泽良、曹元珠等都是该校基础课教学的骨干教师; 长期聘任花五宝、王毓宝、孙书筠、刘学智、马涤尘等名家任教; 骆玉笙、刘兰芳、马三立、姜昆、袁阔成、常宝华、田连元、唐杰忠、师胜杰、李金斗等曲艺名家都曾应邀来校讲学。
  学校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到郊县农村、工矿企业、部队、学校等进行实习演出和慰问演出,既检验了教学成果,也使学员受到了锻练。
  自1986年至1995年, 该校先后5次共招生9个班、289人。 先后毕业7个班、260人, 其中分配到天津曲艺表演团体的有35人。此外,还为部队、企业培训曲艺人才110人。
  近年来已闻名全国的天津市曲艺团的青年演员张楷、宋丹红、王哲、陈宝萍、刘迎、王莉等都是该校的毕业生或进修生。
  1995年,该校在校生有3个班、78人;教职员工74人。校长袁辰午,副校长刘学仁、韩富春,党支部书记韩文英。
图2-36 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为北方曲校学员讲课 图2-37 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为北方曲校学生讲课
图2-38 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为北方曲校学生讲课 图2-39 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惠为北方曲校学生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