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五章 曲艺演出
 
 
                        第一节 演出活动 ...回目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曲艺界密切关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也注重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并以适时举办相应的演出活动加以实践。
  一、重大演出和专业性重要演出
  这类演出,包括纪念、 庆祝演出, 配合形势与中心任务的专题演出和专场演出, 以及文化主管部门、 曲艺管理部门为检阅成就、鼓励创新、开展交流所举办的比赛、观摩、会演、汇演、展演、交流等演出活动。几十年间举办的这类演出活动有百余次。
  1959—1995年天津市曲艺界举办纪念、庆祝演出活动概况一览表  表2-4
  1952—1995年天津市曲艺界举办专题演出活动概况一览表  表2-5
  1950—1995年天津市举办曲艺比赛、观摩、会演、汇演、展演、交流演出活动概况一览表  表2-6
  1962—1995年举办“津门曲荟”概况一览表  表2-7
  二、义演和慰问演出
  天津曲艺界历来热心公益事业和助善济贫等义举 。 解放前 , 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少曲艺艺人踊跃投入各种义演 (即不取报酬的义务演出),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曲艺从业人员经过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普遍提高了政治觉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他们在认真体现党的文艺方针、努力进行艺术实践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义演和慰问演出活动,受到广泛赞誉。
   1950—1995年天津市曲艺界参加义演活动概况一览表 表2-8
   1951—1995年天津市曲艺界参加慰问演出活动概况一览表 表2-9
   三、赴港、台地区及外国演出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曲艺界多次接到香港、台湾地区和友好国家的同行或有关方面的邀请, 以不同方式前往演出、讲学、传艺或进行艺术交流。
   1984—1995年天津市曲艺界赴港、台地区及国外演出活动概况一览表   表2-10
   四、广播、电视演出 
   天津电台广播曲艺节目,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7年5月, 北洋政府开办的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播不久, 就组织曲艺艺人演播曲艺节目,每日播出2—3小时。当时到台演播的艺人先后有刘文斌、王殿玉、卢成科等六七十人。后该台因音质不良又兼作中波军用电台,至30年代后停止播音。之后随着天津工商业发展, 又陆续出现了仁昌、中华、青年
图2-32 1939年天津《广播日报》刊载的
电台播音曲艺艺人专页
会、东方等商业广播电台。他们为了广告宣传,吸引顾客,在广播中多穿插播出曲艺节目,有时转播剧场演出,有时约请演员到台直播; 一些大商店则用扬声器放送电台的节目,整日不断。这些电台广播, 对曲艺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史料记载,30年代由天津艺人创演的单琴大 鼓,就是由电台演播流传的;有不少曲目和曲艺艺人经过在电台演播而家喻户晓, 由此扩大了曲艺的观众、听众和爱好者的群体。1937年“七七事变”后,商业电台停播。 日伪政权控制了广播,至1942年才由他们设立的电台播放商业广告和曲艺节目。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天津广播电台,并增设4个台。 在此期间还设立华声、友声、中行、世界新闻广播社等商业电台,都一直播放曲艺节目。
  解放后,人民广播电台十分重视曲艺节目演播。1949年1月为庆祝天津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 天津新华广播电台于28日(农历腊月三十日除夕)邀请天津的著名曲艺演员到台演播曲艺节目。 自此,曲艺演员开始不定期地到电台演播。 这年5月份成立的“经济台”(即广告台),每日邀请曲艺名家到电台演唱。 从此电台有了曲艺节目的固定栏目,以后不断有所发展。
  1958年天津电视台建立,1959年开始安排演播曲艺节目。30多年来,在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曲艺界的支持、配合下,电视演播的曲艺节目不断丰富。“文化大革命”期间,电视演播曲艺节目减少;粉碎“四人帮”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一)电台广播演出
  1949年天津解放初期,天津新华广播电台(后改名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就开办了“曲艺节目”。演播的既有经过选择的传统节目,也有反映现实政治斗争和新思想、新生活的创作节目。如刘文斌的京东大鼓《王贵与李香香》、马宝山的辽宁大鼓《刘巧儿团圆》、翟青山的单琴大鼓《新儿女英雄传》,以及小蘑菇(常宝堃)的相声《新灯迷》和《新酒令》;还有石慧儒、小映霞、常宝霆、新韵霞等演出的配合《婚姻法》宣传和破旧立新、节约办婚事的曲艺剧《新事新办》等。
  1951年电台文艺科成立的业余曲艺创作小组, 创作了许多新曲词供广播演唱。 如:单弦《特等劳模张淑云》(作者樊韬夫)、《罗盛教》(作者王允平)、《邱少云》(作者朱学颖、张剑平)、《高炉上的花烛之夜》(作者姜旭)、《贞节牌坊》(作者徐克疾、王允平)、《急密件》、《小广播》(作者朱学颖、张章),京韵大鼓《野猪林》(作者杜放),梅花大鼓《不见黄娥心不死》(作者朱学颖),快板书《朝鲜妈妈》(作者李世瑜)等,演播后颇受听众欢迎。
  张剑平1952年调到电台后,演出的单弦《油挑子》、《青年英雄潘天炎》、《拆不散的婚姻》、《马介甫》、《相思局》、《金山寺》等,都受到好评。1953年王凤山随京韵大鼓名家林红玉由山东来到天津后,电台为他录制的《三只鸡》,是部队作家李二、李学智的作品,电台安排在新年、春节期间播出,成为颂扬军民鱼水情的重点节目;还有李润杰的快板书《一车高粱米》和《抓俘虏》等,都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1953年3月,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主要演员有马三立、郭荣起、李润杰、桑红林、王毓宝、史文秀(花小宝)、司马静敏、程玉兰等。 后来又吸收了著名京韵大鼓演员小岚云(钟俊峰)和弦师祁凤鸣、王文川、王海门、李元通等。
  该团成立后,有计划地排练、演出曲艺节目。相声《夜行记》、《买猴儿》等一批佳作,以及经过改革的快板书、天津时调等曲种都曾多次演播。 其中, 小岚云演唱的由她加工提高的《单刀会》、 《草船借箭》、《博望坡》、《赵云截江》、《大西厢》等传统曲目, 更加精湛动听;她演唱的现代题材和新编历史题材的曲目如《战天津》、《红心爱社》、
图2-33 马三立、张庆森表演相声
《满江红》、《洪母骂畴》、《逼上梁山》等, 在听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
  1955年,曲艺广播进入繁茂时期。电台每日有固定的时间播送曲艺 节目,并设置了“长篇鼓词”、“评书”、“每日相声”等栏目。这期间,演播的节目很多, 如李润杰的快板书 《二万五千里长征》, 王毓宝的天津时调《摔西瓜》、《制寒衣》 、《提意见》、《想心事》,张寿臣的单口相声《小神仙》、《三近视》, 马三立和张庆森的相声《买猴儿》、《今晚十点钟开始》, 苏文茂和全长保的相声《开会迷》,以及曲艺剧《家务事》、《葡萄熟了》等,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
  1957年春节,天津电台举办的相声录音晚会,特邀李润杰、王凤山分别上演河北省作家王思奇根据民间故事写成的《赶穷魔》,二人配合默契,堪称绝唱。这一年天津市举办的第一届曲艺杂技会演,电台录制后,以专题节目播出。
  1960年以后,天津曲坛上的一批有影响的表现当代题材的作品如京韵大鼓《光荣的航行》、 《珠峰红旗》、《草原英雄小姐妹》, 梅花大鼓《回民之母》、《绣红旗》、《罗昌秀》、《欧阳海》,单弦《单枪赴会》、《地下苍松》、《将军认父》, 天津时调《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红岩颂》、 《海河行》,快板书《劫刑车》、《巧劫狱》、《抗洪凯歌》、《红太阳照进苦聪家》等,均由曲艺演员到电台演播,产生了广泛影响。
  1963年,由王凤山演播的王允平根据雷锋的事迹创作的快板书《革命青春》,影响很大。还有他演唱的《大闹天宫》、《张羽煮海》、《反浪费》等快板书节目,在听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期间,天津曲艺界出现了专场演出的热潮,如京韵大鼓专场、梅花大鼓专场、天津时调专场、相声专场及常氏相声专场等。这些专场不仅展示了各曲种不同流派的传统曲目,也有许多新曲目参加演出,显示了曲艺创作和改革的新成就。这些专场演出,经电台录音播出,满足了听众的需求。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演播的曲艺节目,既有极左思想色彩的段子,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如京韵大鼓《打虎上山》、《椰林红旗》,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和相声《挖宝》等。常宝霆和王佩元表演的相声《挖宝》,演播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一篇相声新作品。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电台开办《曲艺晚会》栏目,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许多曲目在这个栏目中演播。
  80年代电台开办《星期曲艺》栏目。1982年,为配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这个栏目播出了天津曲艺演员演出的西河大鼓《报春花》、梅花大鼓《妈妈的心》、相声《青春颂》等。当时,电台的《广播曲艺厅》栏目,播出的内容有介绍曲艺演员及演唱风格特点、曲艺知识、曲艺评论、优秀曲目欣赏、曲艺动态等。曾介绍过的有著名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小岚云、林红玉、小映霞等,西河大鼓演员田荫亭、郝艳霞等,相声演员姜宝林等,京东大鼓创始人刘文斌、雷琴创始人王殿玉、著名弦师马涤尘,以及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曲艺家常宝堃、程树棠两位烈士。此外,还介绍了著名工人曲艺家董湘昆和青年曲艺演员刘春爱、籍薇、杨雅琴等。在曲艺知识栏目介绍了山东琴书、乐亭大鼓的基本知识;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谈京韵大鼓《和氏璧》的唱腔特点和《击鼓骂曹》中的击鼓技巧。
  1992年8月起,电台文艺部开办《每日鼓曲》栏目。 天津已故曲坛名家刘宝全、白云鹏、王佩臣、乔清秀、花四宝等人的珍品,骆玉笙、小岚云、王毓宝等老艺术家的名段,陆倚琴、张秋萍等著名演员的佳作,王哲、张凯等曲艺新秀的唱段,先后在这个栏目播出。
  1993年4月,电台文艺台设立的《古今传奇》栏目, 先后播放了姜存瑞的《三国》,于枢海的《大刀王五》,郝艳霞、郝秀洁的《男女英雄会》,田荫亭的《隋唐演义》等作品。 5月间播出了著名快板书演员张志宽演播的长篇快板书《武林志》。这部书是天津作者宋勇、高玉琮、李治邦和演员张志宽、电台编辑张庆长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它表现了20世纪初,中华武林志士同仇敌忾,在天津擂台上共挫蔑视、侮辱我中华民族的俄国武夫的故事,播出后,不少听众来信赞扬。
  文艺台的曲艺节目不断创新。 电台编辑张庆长还与天津曲艺作家合作,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创作了连续广播的京韵大鼓书 《金陵十二钗》,由刘、白、骆派京韵大鼓传人陆倚琴、张秋萍、刘春爱、赵学义演唱,评书演员王文玉解说,使评说与演唱融为一体,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结合,为社会众多人士所瞩目,受到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好评。
  (二)电视演播
  1958年天津电视台建立后,为满足观众观赏曲艺节目的要求。从1959年开始播出曲艺节目,并不定期在演播厅直播曲艺晚会。李润杰的快板书《金门宴》,王毓宝的天津时凋《放风筝》,常宝霆、白全福合说的相声《不同的风格》等,都曾在电视台演播。
  自1962年起,电视台每月一次(后改为隔周一次)大约30分钟的曲艺节目,邀请曲艺演员到电视台直播,当时演出过的曲目有徐德魁、李寿增合说的相声《桑园会》,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剑阁闻铃》,李润杰表演的快板书“小段集锦”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电视台很少播出曲艺节目。
  1972年新年,天津市军民联欢晚会上,天津市曲艺团王佩元、张志宽合说了相声《挖宝》。
  1973年6月28日,天津电视台恢复“曲艺专场”实况转播。当天的节目有:靳凤英,、史玉华、宋东安演唱的山东琴书《选路》, 郝德宝演唱的京东大鼓《让座》,宋东安演奏雷琴京剧《红灯记》选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小岚云(钟俊峰)演唱的京韵大鼓《红心爱社》,赵玉明演唱的单弦《南瓜的秘密》,王毓宝演唱的天津时调《心连心》、《军民鱼水情》,王佩元、常宝霆合说的相声《万无一失》,以及陈鸿章表演的魔术等,共演出两个小时。
  这期间,天津电视台现场转播过几个专题曲艺晚会。例如1973年11月17日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十周年,演出的曲目有:王佩元演唱的天津快板《根治海河》,姚雪芬演唱的铁片大鼓《心向海河》,储从善演唱的山东快书《赔茶壶》,赵玉明演唱的单弦《一家亲》,郝德宝演唱的京东大鼓《海河情》,陆倚琴演唱的京韵大鼓《椰林红旗》,储从善、王佩元合说的相声《故乡新歌》,王毓宝演唱的天津时调《大寨步步高》,李润杰演唱的快板书《海河赞歌》等。
  1979—1987年,天津电视台设立新栏目《曲艺欣赏》,录播天津创作的曲艺节目,近9年间共播出270期、500多个节目。 如: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和氏璧》;马三立、王凤山合说的相声《似曾相识的人》;苏文茂、马志存合说的相声《财神爷》等。该栏目还抢录了一些老艺术家的曲艺精品,如小岚云演唱的京韵大鼓《大西厢》、《战长沙》、《赵云截江》等。
  1988—1992年,电视台设《曲艺大观园》栏目,马三立曾担任嘉宾主持。该栏目曾播出的曲目有:王毓宝演唱的天津时调《摔西瓜》、《放风筝》等;马三立的单口相声《法语的误会》、《汽车声音》等,苏文茂、于世猷合说的相声《维纳斯的遗憾》、《大相面》等;籍薇演唱的梅花大鼓《二泉映月》、《睡美人》等。
  自1989年起,电视台设《电视书场》栏目,每天播一回。曾录制播出的有刘立福播讲的评书《聊斋》的名段《田七郎》和《张鸿渐》(各20多回);姜存瑞播讲的评书《三国》(50余回)。
  1991年2月至1994年1月 , 电视台增设《周末相声》栏目, 先后播出150期。 其中主要段子有: 马三立的单口相声《老头醉酒》、《打油诗》、《赌酒》;马三立、王凤山合说的相声《吃元宵》;常宝霆、白全福合说的《相面》、《杂学唱》;郭荣起、张振岐合说的《卖布头》、《打牌论》;苏文茂、马志存合说的《高贵的女人》、《新局长到来之后》;刘文亨、王文玉合说的《打金枝》、《一家人》;李伯祥、、杜国芝合说的《大戏魔》、《谦虚论》、《综合之最》;魏文亮、马志存合说的《臭嘴历险记》;白全福的单口相声《吃月饼》、《看告示》;马志明、黄族民合说的《夜来麻将声》、《犹豫症》等。
  1994年1月起,电视台增设曲艺栏目《鱼龙百戏》,设有“杂志版”、“专题版”、“人物版”和不同类型的作品专辑。曾播出的曲目如 :“杂志版”第一期有马志明的单口相声《驯鸡》,陈鸿章的魔术《八仙过海》,骆玉笙的京韵大鼓《迎春曲》,马三立、王凤山合说的相声《似曾相识的人》,薛宝琨谈“鱼龙百戏”典故等。“专题版”第20期为“中药集团杯相声大赛”专题,内容有:“大赛综述”,马洪信、范振钰合说的马洪信创作的相声《闲谈五味》,李伯祥、杜国芝合说的相声《愿者上钩》,马志明、黄族民合说的相声《看不惯》,魏文亮、张永久合说的丁润洪创作的相声《纳闷儿》,李宝忠、刘德印合说的相声《一片热心》,刘西宇、张志宽合说的相声《不放心》,刘俊杰、谢天顺合说的相声《快与慢》,杨义、杨进明合说的由任国静、赵宁、杨义、杨进明创作的相声《潇洒走一回》。“人物版”第21期介绍相声演员李伯祥的艺术经历、风格特点,及其演出的相声段子和他的轶闻趣事。“作品专辑”介绍1995年播出的“专门名词连缀体作品专辑”,内容有:相声《天津地名》(用地名连缀的小故事),李伯祥创作,张奎清与郭士秀合说;数来宝《同仁堂》片段(用药名连缀的小故事),高凤山、王学义表演;相声《津门曲苑话名人》(曲坛人名连缀的小故事),刘俊杰创作,刘俊杰与谢天顺合说;岔曲《聊斋篇目赋》(用篇目名连缀的小故事),刘秀梅演唱;相声《戏迷药方》(用戏名连缀的小故事), 陈鸣志、邓继增合说; 京韵大鼓《巧联辙韵名》(用十三大辙和两道小辙名连缀的小故事),杨凤杰演唱;相声《大戏魔》(用戏名连缀的小故事),张寿臣创作,李伯祥与杜国芝合说。还有薛宝琨教授谈《连缀体作品》。 
  曲艺节目上电视,丰富了电视银屏的文娱节目,适应了广大观众观赏曲艺的需求;同时也宣传和锻练了曲艺演员,普及了曲艺节目和曲艺艺术知识。电视台对曲艺栏目的设置不断出新,丰富了曲艺节目的内涵,也进一步扩大了曲艺的影响,受到观众的欢迎和舆论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