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四章 曲艺演出场所
 
 
                      第三节 剧场、戏院、文化宫 ...回目录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 曲艺除继续在书场、茶社演出外,逐渐进入剧场、戏院演出。 一些重大演出活动, 都在剧场 、 戏院或文化宫举办。“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活动停止,书场、茶社全部停业或转业。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得到恢复的曲艺活动, 多在共和、小剧场、长城、新中央等剧场以及文化馆、文化宫演出。1982年建成的长虹曲艺厅,常年演出曲艺。此外,还有一些大型剧场、影剧院、文化宫等也安排曲艺演出。
  一、群英茶园(群英戏院、群英影院)
  群英茶园是大型曲艺演出场所,位于南市东兴大街139号,为二层砖木楼房,有座位800个左右。此园约建于清末,原为落子馆,20世纪30年代改演戏曲。1943年8月改演杂耍,由小黑姑娘、常澍田、金万昌等名艺人演出, 后曾与女子话剧等合演。 1946年8月曾举行曲艺义演及杂耍大会,天津许多著名艺人参加演出。1947年10月起至1949年3月演出纯杂耍,先后由钟俊峰(小岚云)、侯月秋、章翠凤主演。 许多鼓曲、相声名家都曾在此演出。
  天津解放后,该剧场改演戏曲。但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由市曲艺团或和平区曲艺杂技团演出曲艺,并于1959年起实行计时收费。“文化大革命”中不再演出,后改放映电影,并改称“群英影院”。
  二、燕乐茶园(四海升平落子馆、燕乐升平杂耍馆、燕乐影剧院、红旗戏院)
  燕乐茶园是大型曲艺演出场所,坐落南市荣吉大街,今南市影院对过。为砖木结构楼房,楼上3面为包厢,共可容纳观众800人。清末民初建成,原为四海升平落子馆,后改为燕乐升平杂耍馆,是当时天津最大的杂耍场。鼓界大王刘宝全、相声大王万人迷、单弦演员荣剑尘都长期在此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一度演出戏曲,并改称燕乐影剧院。1939年恢复演出杂耍,曾约请戴少甫、花四宝、侯宝林、郑蝶影等著名艺人在此演出。1942—1948年多以杂耍与女子话剧或评剧合演。
  天津解放后,先有红风曲艺社,后有天津市曲艺工作团经常在此演出。1952年5月1日改名红旗戏院,仍为市曲艺工作团的演出阵地。1957年起实行计时收费。直至1966年,分别由市曲艺团及和平、红桥、南开3个区属曲艺团轮流在此演出, 营业十分兴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度停业。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营业,今仍演出曲艺兼放映电影。
  三、庆云杂耍场(共和戏院)
  庆云杂耍场是大型曲艺演出场所,建于清末,坐落在南市慎益大街129号,为2层砖木结构楼房,上下两层可容纳观众1000人。
  该处原为落子馆, 1940年4月天津有名的恶霸袁文会手下的郝祥金等人接管了庆云的后台。 后台的内部组织取名“联义社”, 初由骆玉笙(小彩舞)领衔演出;随后,小蘑菇、陈亚南、荷花女、华畹云等应约来此演出杂耍及反串京剧与笑剧,直至1945年。其间有时演出纯杂耍。  1946—1947年,小蘑菇(常宝堃)等人组合的兄弟剧团曾在此演出笑剧和杂耍。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改名共和戏院, 有时演出曲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该院划为天津市曲艺团的演出阵地。1984年修建南市食品街时该院拆除。
  四、新欣舞台(天祥舞台、大观园)
  新欣舞台坐落原天祥市场四楼,为新式舞台,场内上下两层,可容纳观众六七百人。
  天祥市场建成于1927年,新欣舞台同时建成。30年代中期更名天祥舞台。1937年12月更名大观园。刘宝全、荣剑尘、张寿臣、金万昌等曲艺名家曾在此演出。1938年, 这些艺人以“大观园全班”的名义赴北京演出, 轰动一时。 这年的农历除夕,他们首创迎春夜杂耍通宵演出。 嗣后,该园由经营小梨园的平安影业公司接办,以白云鹏、荣剑尘、林红玉为“台柱”,直到1939年春,演出盛况不衰。
  该园在经营上有创新,如:奉送上等香茶及药水毛巾不收茶资及小费,可以电话订座和预购长期票,随票赠送节目单等。因此,其营业一度为天津市各杂耍场之冠。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至1950年,白云鹏、侯宝林等在此演出。后该园以部分时间上演曲艺, 群声曲艺社、南开区曲艺团相声队、和平区曲艺团曲艺队等都曾在此演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业。
  五、天乐戏院
  天乐戏院位于劝业场六楼, 1928年随劝业场建筑开设, 约可容纳观众五六百人。原为剧场 , 主要演戏, 1956年3月起改为专演曲艺的场所,天津市曲艺团,和平、南开、红桥区曲艺团队和相声队, 以及杂技团等在此轮流演出。 1961年天津市曲艺团曾在此举行建团十周年庆祝演出。该院地处繁华商业区,客流量大。 自1959年起实行计时收费,在此演出的团队多安排知名演员。 小彩舞(骆玉笙)、马三立等都曾在此演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业,场地改做他用。
  六、新中央(新中央杂耍园、红卫兵剧场、滨江剧场)
  新中央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坐落和平区新华路与滨江道交口处,为两层楼房, 可容纳观众800人,以演戏为主,有时演出杂耍,刘宝全曾在此领衔演出。1942年下半年改名新中央杂耍园,先后由白云鹏、小岚云等领衔演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国营戏院,以演戏为主,有时演出杂耍。 侯宝林领导的相声大会, 天津广播曲艺团、天津市曲艺团及南开、和平等区属曲艺杂技团和相声队都曾在此演出。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 这里是举办全市性曲艺演出的场所。 如:1960年全市曲艺新书目展览演出,1961年全市著名曲艺演员优秀节目联合演出,1962年第一届“津门曲荟”,1963年天津市防汛抗洪曲艺专场等,都在此举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园一度改名红卫兵剧场。 天津市人民说唱团(即市曲艺团)曾在此演出新曲艺节目。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改名滨江剧场。80年代前期,实验曲艺杂技团曾在此举行建团公演及“张海迪曲艺专场”演出。1981年市文化局在此举办全市曲艺新节目汇报演出与河南坠子专场等。80年代末该剧场改为商场。
  七、小剧场(北洋戏院、延安影剧院)
  小剧场坐落今和平区新华路,原是1916年兴建的北洋戏院,为两层楼房,可容纳观众800人。以演戏为主,有时演曲艺。 40年代前期曾在此举行全市性杂耍大会。1946年始兼放映电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小剧场。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每年都由天津市曲艺团演出曲艺,有时也约请外埠曲艺团体来此演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改名延安影剧院。1982、1984年曾在此举办第三、第四届“津门曲荟”。80年代中期改放映电影。
  八、海地剧场
  1982年按照曲艺厅的模式建立,坐落在河西区小海地东江道。为两层楼房建筑,一楼观众厅有座席600多个;二楼有100多平方米为演评书的场地。该剧场是根据80年代初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建立曲艺演出场所的提案,得到市政府的支持而建立的。但因小海地是新建的居民区,曲艺观众稀少,剧场建立后不久便改为既放映电影又演出戏曲的影剧场。
  1995年天津市曲艺演出场所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