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杂耍馆、茶园、落子馆、游艺场是早期曲艺演出的主要阵地。
清道光四年(1824),《津门百咏》载崔旭《茶馆》诗云:“清凉茶肆瀹汤初,座上盲翁讲法如。一自梨园夸弟子,三弦冷落说唐书。”这是所见有关天津书馆的最早记载。
与书馆相同,杂耍馆也是茶馆,只是演出内容不同。此外,清末已有专演某一曲种的茶馆,如小白楼的金和园,就是包头落子馆。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天津已有书馆、杂耍馆、茶园、落子馆数十家。较知名的有称为“十大轩”的宝和轩、东来轩、福来轩、三德轩、天会轩、四合轩、会友轩、万友轩、六合轩、西来轩, 以及北海楼、松风阁、同和楼、永宴茶楼、天泉茶楼和大同、 德庆、万福、元升、兴华、凤鸣、富春、宴福、同乐等茶园。
1912年(民国元年)3月 , 南市的杂耍馆见于记载的就有天喜、丹桂、通海、绘春、 权升、开明、富贵、 华宾、西华宾、玉壶春、 青莲阁、菊花、忠乐、大乐、润香、莲香、永和、东兴、锡山、燕乐升平等20余家。1926年,法租界内的天祥市场建成,市场三楼设“新世界”杂耍馆,四楼“瑞园”为杂耍与文明戏合演之场所,五楼屋顶设有杂耍部。 1927年建成的泰康商场、 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和1928年建成的劝业场,均开设杂耍场。
落子馆与杂耍馆不同。一是来落子馆的观众,不是为了欣赏艺术;二是节目的样式主要是唱,有各种大鼓、时新小曲和莲花落,以及戏曲清唱和演出戏剧片断,而且在演唱时,唱手可随意“码词”,时人讥之为“掐去两头,不唱中间”。尤其是年终的封台演出, 唱四句, 甚至唱两句,都可交差。
落子馆于20世纪20年代较为兴盛。据《大公报》记载, 知名的就有中华、 同庆、权乐、华乐、 群乐、 四海升平、全凤、明会、山泉、翠仙、天合、庆云等十余家,大多分布在南市、侯家后一带,大经路(今中山路)、小白楼等地也有。
此后,落子馆大多发展为杂耍园和影剧院。到1936年,只剩下中华、同庆两处。1943年仅存中华一处,后改为杂耍馆。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杂耍馆与书馆的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曲艺演出场所不断发展 。 1953年有书场茶社109家。 1956年公私合营后, 有所合并、调整。 到1961年6月全市书场、茶社有70多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部停业。
一、福来轩
福来轩是清代天津茶楼“十大轩”之一。坐落在北大关金华桥旁 , 为座北朝南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 福来轩在楼上, 南面有一条带厦走廊,能容纳观众200人。该轩建自清初,1900年之前为著名杂耍馆。 在此演出过的重要演员有:鼓书三大宗匠中的宋五、霍明亮及刘宝全之师郑大辫子(郑国勋); 戏法为戏法大王罗文涛之父罗双全及师叔张宝清, 还有“随缘乐”演单弦,“人人乐”演暗相声。20世纪20年代改为清茶馆。30年代后停业。
二、三德轩
三德轩是清代天津茶楼“十大轩”之一。约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创办,坐落在侯家后中街与归贾胡同交叉口迤东路北,砖木结构,全场可容纳观众120人左右。该轩每天上午卖清茶 , 商人在此进行交易。 下午说书。 自民国初年(1912)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评书演员吴志子、张诚润、周坪镇、福坪安、陈士和等及西城板艺人马恩逵、沈华亭等先后在此演唱。到40年代,该轩因年久失修房屋破损而停止营业。
三、东来轩
东来轩是清代天津茶楼“十大轩”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建成开业,坐落在侯家后小马路南端,座西朝东,砖木结构,场内设长条椅,可容纳观众210人。
清末,北京评书著名艺人来天津多以此为主要演出场所。京剧女艺人小兰英、杨翠喜、何翠宝等也曾在此演出。20世纪20年代,杨寿臣在此讲报,张诚润、金杰丽、西子云在此演说评书。1946年,刘杰谦来津首演于该楼并一炮打响,即定居天津。新中国成立后,曲艺演员张玉昆、李志鹏、桂灵樵等曾长期演唱于此。60年代后改作他用。
四、宝和轩
宝和轩于清光绪十年(1885)开业。位于今北马路北门对面偏西处,三间砖木结构小楼,约能容纳观众150人。经理张福兴, 以其子张宝和的名字为茶楼命名。
初为茶馆。 一些商人在此洽谈生意。 因张福兴喜好曲艺, 后来请杂耍艺人晚间演出 。 当时在此演出的有耿东来(评书)、 阎德山(相声)、李万兴(巧变丝弦)、宋五、胡十、霍明亮(怯大鼓)、陈清山(暗相声)等。
20世纪20—30年代,该茶楼上午卖茶,下午说评书,晚间演杂耍。抗日战争时期,桑贞奎为约角人,林红玉、马三立、石慧儒等都曾在此演出曲艺,一度营业兴旺,与燕乐、庆云并称华界“三大杂耍场”。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多演评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演出。
五、义顺茶园
义顺茶园又名义顺茶楼,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地点在侯家后沿河马路,为砖木结构楼房,剧场在楼上, 可容纳观众480人。1915年,王佩臣第一次来天津,即演出于该园。1921年2月,艺曲改良社曾在此举办义演。1933年评戏艺人花莲舫曾在此演出评戏。1933年后停演。 1949年天津解放后恢复演出曲艺。当时马书麟、荣剑尘、常宝霆、王佩臣、王宝霞、张伯扬、姜二顺、常宝霖、新韵霞、曾振庭等曾在此演出。不久改营他业。
六、北海茶楼(东升茶社)
北海茶楼在东北角北海楼商场南面三楼,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建商场时建成。砖木结构,可容纳观众300人。 后曾改名东升茶社、天升茶园、天升戏院、天升电影院。
20世纪初至20年代, 曾在该楼演出的曲艺艺人有华桐春、刘宝全、白云鹏、万人迷、张麻子、全月如、罗双全、张宝清等。 30年代在此演出的有河南坠子演员乔清秀、 卢永爱、任永泰、姚俊英,拉洋片的大金牙(焦金池), 梨花大鼓演员朱学贞, 西河大鼓演员王艳芬、 马增芬等。该茶社约在1936年停业。1994年,市内交通建设拓宽内环线,北海楼商场北部拆除,茶楼遗址尚存。
七、天晴茶楼(大观楼)
天晴茶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当时天津城墙拆除后, 在东北城角北马路路南修建天津商场, 在三楼建新式剧场, 初名大观茶园,不久改名天晴茶楼。该建筑为砖木结构,是天津最早的镜框式舞台之一。楼下设长条木椅,楼上两侧及迎面为包厢,可容纳观众740人。
清末爱国志士王钟声曾率团在该楼演出新剧(即话剧)《黑奴吁天录》等 。 20世纪20—30年代演出杂耍 , 主要演员先后有白云鹏、林红玉、花四宝、王殿玉、乔清秀、王佩臣、秦翠红、赵小福、张寿臣、常澍田、马增芬、雪艳花、焦秀兰、焦秀云、蒋君、张君、沈君、王葵英、罗文涛、蔡桂喜等。
40年代改名大观楼,曾演出戏剧,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作别用。
八、松风阁茶楼
松风阁茶楼是清末出现的较正规的杂耍馆,地址在今和平路北端。开业年代较早(具体年份不详)。庚子(1900)年后,该地带划归日本租界之内。据清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十六日报纸刊登该馆的演出广告称:“特请京都内务府”的“栊子”,日场计有周钰堂评书,赵西园七音(即梅花)大鼓,广小川、德清泉、恩泽川八角鼓,忠子良、恩泽川对口相声,德清泉、赵西园拆唱快书,张小轩京韵大鼓,全月如单弦,攒底节目是广小川、周子臣、赵西园等的五音连弹。20世纪初,由于日租界旭街修建店铺门面,松风阁被拆除。
九、玉茗春
玉茗春位于鸟市北端侯家后小马路,为二层砖木结构小楼,约可容纳观众200余人。清末开业,曾于1923年翻建。 名书法家华世奎为其书写匾额。是天津颇有影响的中型茶楼。 1928年河南坠子演员乔清秀首次来津即在此演出, 一炮而红。 石慧儒、王毓宝等经常在此演出。 至40年代,这里一直演出曲艺。
解放前一度改为旅社。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重新开业演曲艺。1958年改为红桥区曲艺团少年队宿舍。1976年地震后拆除。
十、张园游艺场(张园)
张园游艺场是花园式综合游艺场,坐落今和平区鞍山道与山西路交口处。内有西式二层楼房与花园、凉亭, 1917年6月29日开幕。1920年改名张园。
该园多在夏季营业,游艺项目每年有所不同,大致有文明戏、电影、京剧、杂耍;还设有球房、西菜馆、咖啡馆、花房等。其杂耍部先后有荣剑尘、林红玉、王佩臣、王福林、高玉峰、大茄子、金万昌、何质臣、蒋君、沈君、张君、赵小福、张金环等在此演出。1925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居住于此长达五年,这期间游艺活动停止。1930年溥仪迁出,6月20日该园再度开放,称“义记张园游艺场”, 开业仅月余即停业。后未见恢复。
十一、陶园游艺场
陶园游艺场是花园式综合游艺场,坐落于河西区马场道南侧今新华中学址。由华商经营,1918年7月建成开业,每年夏季开放。 杂耍部先后曾有马德禄、 李德钖、 周蛤蟆、 赵艳卿、 清子岩、刘万逵、葛文通、卢湘卿、吉文贞、金万昌、蔡桂喜、张寿臣、 高玉峰、谢芮芝、 何质臣、“大茄子”等艺人在此演出。
20世纪20年代该园时开时停,至30年代初停止活动。
十二、小梨园(歌舞楼)
小梨园坐落今和平路劝业场对面原泰康商场三楼,约可容纳观众600人左右。歌舞楼于1927年开业。 由于地处劝业场商业繁华区,又兼所请杂耍艺人多为名家,故社会上层及一些中产阶层的人士乐于前往,该杂耍场便成为天津市档次最高的曲艺演出场所。从1930年起经常在此演唱的有刘宝全、荣剑尘、张寿臣、金万昌等。
30年代中期,歌舞楼改名为小梨园。1936年由经营平安电影院的影业公司接办,冯紫墀曾任总经理,负责人为辛德贵、王桂森。当时曾实行一些改革措施,如取消三行、不收小费等。在此演出的有张寿臣(攒底)、花四宝、王殿玉、小彩舞、赵小福、周菊娥、刘凤霞、雪艳花、马增芬、桑红林等。骆玉笙(小彩舞)1936年来津,在小梨园演出后不久升居大梁,从此成名。刘宝全在1942年去世前两三年大部分时间在小梨园演出。30年代末至40年代前期,天津杂耍界演反串戏成风、小梨园则以演纯杂耍为主。
天津解放后,该园仍是重要的曲艺演出场所。郭荣起、荣剑尘、阎秋霞、白云鹏、杨曼华、马书麟、侯月秋、马三立等都曾在此演出。 1952—1954年由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及群声曲艺社在此演出。后因泰康商场内商店陆续停业,改为民居,该园遂于1955年底停业。
十三、新世界(小广寒、天升)
新世界位于原天祥市场内三楼西侧,可容纳观众五六百人。随同天祥市场于1927年建成开业,一度成为当时法租界最负盛名的杂耍场。自开业至1929年,著名杂耍艺人金万昌、王佩臣、王瑞喜、张金环、华子元、何质臣、葛振清、郭荣山、王金有、罗文涛、钟三姑娘、马桂元等常在此演出。
1929年末改名小广寒,演出新剧,前场加演杂耍。30年代和40年代,以演戏曲为主,有时演出杂耍。40年代后期改名天升。 1948—1949年2月,兄弟剧团曾在此演出笑剧,后改作他用。
十四、中原游艺场
中原游艺场在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内。该公司于1928年1月建成。楼高六层,楼顶为花园。开业初期一至四楼为商场, 五楼以上为游艺场所,称“中原六楼花园”。游艺场所于1928年6月2日开业,1929年改称“中原大剧场”。五楼多演京剧,六楼歌风台演文明戏或杂耍,均为日夜两场。屋顶花园每年夏季晚间演出杂耍或放映电影。
“九一八事变”后,市民不愿到日租界购物,中原公司营业衰落,仅保留一、二楼出售百货,六楼为大酒楼,其余各层改为游艺场。即:三楼为杂耍场,四楼演文明戏、评戏及电影,五楼演京剧,夏季屋顶演杂耍、电影。
天津解放后,1949年上半年,五楼曾称“中原茶厅”, 由白云鹏、阎秋霞、常宝堃、赵佩茹、三蘑菇、陈亚南、金书勤、 王桂英等演出曲艺、杂技。下半年六楼改为杂耍场,先后由小黑姑娘、花云宝、张寿臣、王世臣、石慧儒、王毓宝,苏文茂等演出曲艺。1958、1959年称“百货大楼七重天室内游艺场”,曾由和平区曲艺杂技团演出相声大会、曲艺大会以及包括杂技的综合节目。进入60年代后,中原公司内游艺项目被取消。
十五、天会轩(天会茶园)
天会轩是劝业场“十大天”之一,位于劝业场四楼西南面,可容纳观众500多人。1928年劝业场建成开业时, 天会轩随之开业,演出杂耍和文明戏。
曾在天会轩演出的曲艺演员先后有白云鹏、张寿臣、赵小福、刘文治、老倭瓜、王秀云、卢湘卿、花艳福、高玉宝、张金楼、常旭久、王福林、银姑娘、大苹果、凤尧、凤仪、皮恩荣、李德祥、丁湘亭、陈子珍、崇子臣等。该茶园于40年代后改业。
十六、天外天(劝业场屋顶游艺场)
天外天是天津劝业场楼顶夏季综合性娱乐游艺场的统称,又名“劝业场屋顶花园”。该园1929年6月开业,每年夏季的6—9月,营业4个月左右。游艺节目分散在几个场所,其中,“舞风台”演出杂耍,“共和厅”演出申滩和沪剧,“卧月楼”演出苏滩,“齐云亭”放映电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停业。60年代一度恢复演出,不久停止活动。
十七、天祥屋顶游艺场
天祥屋顶游艺场随天祥市场建成于1927年。游艺场每年夏季6—8月开放,设多种游艺项目,有电影、文明戏、杂耍、魔术等。当时,杂耍部由常澍田、张寿臣、王佩臣等演出。日伪统治时期的1943年,因“防空”停止活动。1946年夏恢复演出。1947年再度停止活动。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青年剧团在此演出一年。其杂耍部有阎秋霞、张伯扬、花云宝、富少舫、闻书萍、阎笑儒、金业勤等演出。 至1959年,天津市曲艺团、南开区曲艺团相声队等在此演出。进入60年代后停止活动。
十八、玉壶春
玉壶春开设于20世纪20年代, 坐落在南市广兴大街(今建物大街)路西, 为砖木结构楼房,可容纳观众300余人。 经营者为该楼主人王成章。
30年代以演出河南坠子为主,主要演员有巩玉屏、刘金玲、刘宝玲等。40年代改演杂耍,演员先后有周文如、刘连玉、石慧儒、那月邻、王长友、曾振庭、马书麟、白全福、连笑萍、张艳影等。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组建的大众曲艺社设在此处,从而使其成为新曲艺演出的主要阵地。 1955年后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损而停业。
十九、万恒茶社
万恒茶社的前身为连记书场(相声场),条件较简陋,坐落鸟市大街路西,为砖木结构平房,可容纳观众130人。20世纪20年代开业。1934年整修后更名万恒茶社。
1953年,由于枢海、马轸华、蒋轸庭等组建的评书研究小组设在该社。当时该社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支持演出新书,是天津演出革命故事新书目的主要阵地。1954年,于枢海在此上演新书目《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保卫延安》以及反特短篇故事,受到听众欢迎。60年代中期后改做他用。
二十、声远茶社
声远茶社位于鸟市大街,建筑为平房,有座位100多个,20世纪20年代开业,经理刘永春。该社专演相声。 解放前在此演出的相声演员有马三立、郭荣起、常连安、杨少奎、刘奎珍等。解放后从艺的相声演员初入行时,多在此从师学艺,并于演出中磨炼技艺。60年代该社改演评书或西河大鼓。1976年地震后拆除,原址改建成居民楼。
二十一、林泉茶社
林泉茶社开业于1930年,地址在南市清和大街玉林村,为砖木结构楼房,座北朝南,可容纳观众110人。
该社专演河南坠子,听众称之为“坠子书场”。演员有巩玉荣、巩玉屏、刘金玲、苑宝珍、武艳芳、武桂芳、王金霞等。1946年改为林泉客栈。1950年改为林泉茶社,演出清音(即京剧清唱)。1954年改演评书与西河大鼓。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停业。
二十二、玉峰茶社
玉峰茶社由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于20世纪30年代出资创建,为砖木结构,面积约300平方米,设长木凳,可容纳观众220人。开业后,除赵玉峰在此演出外,还先后约请王魁武、郝英吉、程福田等名家来此演出。
1945年抗战胜利后,赵玉峰离津,茶社名称及经营方式未变。1949年天津解放后一度停业。1950年6月起由王良臣开业经营, 仍以演出西河大鼓为主。先后在此演出的演员有于佩兰、刘连书、姜田利、徐田录、刘连弟、刘田林等。
1954年秋,评书名家陈士和应约来此演出,盛况空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停业。
二十三、中国屋顶
中国屋顶即中国大戏院四楼平台,位于和平区哈尔滨道124号,始建于1936年,约可容纳观众六七百人。 夏秋露天演出杂耍。 1937—1942年,每年6—8月约请著名杂耍艺人演出,如白云鹏、张寿臣、常澍田、程玉兰、姜二顺、陈士和、荣剑尘、金万昌、小彩舞(骆玉笙)、王剑云等,有时加映电影。 1943—1945年因日伪实行灯火管制,停止活动。1946年恢复活动,王佩臣、石慧儒、小映霞、三蘑菇等在此演出曲艺,并加演武术、魔术、歌曲等。1947—1948年再度停演。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恢复活动,由小彩舞(骆玉笙)、白云鹏等著名曲艺演员演出。 50年代后期停止活动。
二十四、连兴书场
连兴书场在东兴市场内,平房,能容纳观众100多人,1938年开业,为专演相声的场所。 耿宝林、冯宝华、于佑福、于宝林、连笑昆、尹寿山等初入行时,均在此演出较长时间。
天津解放初期,耿宝林曾在这里上演他尝试编演的相声新段《新八大吉祥》,是较早推出的新曲目之一。这里的相声演员还一起抵制说“荤口”,坚持不说坏相声。60年代停业。
二十五、春和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大明影院)屋顶
春和大戏院坐落于和平区滨江道与大沽北路交口处,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屋顶可容纳观众800人。该院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 是演出京剧的重要场所。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期,每年6—8月晚间在屋顶露天演出杂耍、戏剧及电影。在此演出杂耍的先后有王佩臣、花四宝、高玉峰、谢芮芝、大茄子、常旭久、杨莲琴、郭荣山、韩永先、常连安、小蘑菇、张寿臣、刘宝全、于瑞凤、董桂芝、桑红林等 。 1936年以后屋顶停止活动。
该院于1936年改名国泰大戏院,“七七事变”后改名大明影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工人剧场。
二十六、娱乐影剧院
娱乐影剧院是兼作小型曲艺演出的场所,20世纪20年代由说书场改建而成,坐落于南市东兴市场内侧,可容纳观众200余人。 50年代后期至1966年既演曲艺、杂技、戏曲,也放映电影,故称“娱乐影剧院”。该院由市演出公司统一安排演出团体,由天津市曲艺团、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及和平、南开、红桥3个区曲艺团轮流演出曲艺 、 相声或杂技魔术 , 每日下午及晚间演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演出活动,场地改做他用。
二十七、鸟市曲艺厅
鸟市曲艺厅坐落于红桥区鸟市大街, 前身为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宝山戏院。 1958年国家投资改建为二层楼的中型剧场, 能容纳观众500多人。 起初只演曲艺、杂技, 后来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剧团均曾来此演出。 市曲艺团及和平、红桥、南开3个区属曲艺团的演出队都常在此演出。鸟市地区行人过客较多,演出业务兴旺,晚间和节假日经常满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演出。1976年地震后拆除。
二十八、长虹曲艺厅
长虹曲艺厅坐落在南市永安大街21号。前身为清末建成的权乐落子馆,是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可容纳观众600余人。 该园曾名权乐戏院,上演戏曲。后改名为权乐电影院,有时在电影之前加演曲艺。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仍放映电影。1980年和平区建立实验曲艺杂技团后, 区领导决定将该院划归实验曲艺杂技团,作为该团的演出场所,并改名长虹曲艺厅。 自1980年起, 每日由实验曲艺杂技团演员阎秋霞、侯月秋、张伯扬、周文如、刘凤霞、二毓宝、刘文亨、魏文亮、于宝林等演出鼓曲、相声,有时加演魔术、杂技。90年代初拆除重建,在新建筑的楼上辟有曲艺演出场地。
二十九、和平区文化宫评书室
和平区文化宫评书室在和平区新华路上的和平区文化宫内,能容纳观众百人左右,1980年12月15日开业。
该室以演说评书为主, 兼演短篇鼓曲如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 每天下午演出一场。 经常在此演出的评书演员有姜存瑞、 刘立福、程慧琴、王起胜、咸玉棠、郝秀兰等。室内设有报刊借阅服务,遇重大节日还举办游戏有奖活动,以此密切与观众的联系,收到效果。《天津日报》曾在1983年报道该室的经营情况,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1985年6月文化宫改建,自此评书室停业。
三十、长寿园曲艺茶园
长寿园是和平区劝业场街的社区服务中心(系为老年人开办的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站的组成部分),建成于1988年5月, 坐落在滨江道滨西大楼(老同善里)内 ,为三层小楼 。 内有60多平方米的小厅作为演出场地 。 1988年8月16日开业后, 最早的曲艺演出为艳桂荣的长篇西河大鼓。1992年扩建,演出厅扩展到150平方米,装修成茶园形式,有140个座位,以演出鼓曲为主。茶园园长周家桐是市文化局退休干部,在他的主持下,该园始终坚持为老年人服务,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和振兴曲艺的方向,不以赢利为目的。众多著名曲艺演员如廉月儒、张伯扬、刘洪元、陆倚琴、杨凤洁、陈玉华、田丽萍等都曾在此演出。市曲艺团鼓曲队、青年队也曾在此演出。1994年9月,该园举办“曲艺大家唱”活动, 许多曲艺爱好者来此自娱。有些全市性的曲艺演出活动在此举行, 如1995年2月中旬天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市群众艺术馆等单位与该园联合举办的“曲艺大家唱优秀节目展演”等。
三十一、名流茶馆
名流茶馆位于和平区文化宫内,面积约170平方米。是由中建六局安装公司与天津表演咨询委员会联合开设的文化娱乐场所。 内有小舞台,设观众座席150个。舞台旁设有展销柜台,陈列传统工艺精品、特色小吃,供观众欣赏选购。1993年6月18日开业后,著名曲艺演员骆玉笙、马三立、王毓宝、花五宝等曾在此登台。天津市曲艺团长时间在此演出。有些重要的曲艺活动在此举行。 如:1995年4月天津曲艺名家为第43届世乒赛捐资义演,1995年9月天津市第九届“文艺新人月”演出活动中的市曲艺团青年新秀专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