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四章 曲艺演出场所
 
 
                        第一节 明  地 ...回目录 
  天津解放以前,曲艺主要是在“明地”演出。所谓明地,是指那些适宜曲艺演出的庙会、集市、码头、街头等处的露天空地。艺人在这些空地上演出,叫“撂地”。
  当时天津比较重要的明地有西城根儿、三角地、三不管、鸟市、地道外、谦德庄、新大路等处。
  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明地都还是曲艺艺人演出的阵地。后来,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和曲艺艺人先后加入各类曲艺表演团体,明地演出的现象便逐渐消失了。
  一、西城根儿
  西城根儿位于天津市西城墙外。清代,背靠着城墙,艺人撂地说唱,观众非常踊跃。当时,城根以西、以北,有不少从事织袜、织布等行业的手工作坊,工人大多是由河北省农村流入的农民。他们对曲艺——尤其是木板大鼓、弦子书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幼时曾在此撂地献艺。西城根一度曾是天津最大最兴旺的明地。1900年,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 天津被置于侵略者临时组建的都统衙门的统治之下。1901年,都统衙门下令拆除了天津城墙,在旧城基上开辟环城马路,自此这块明地消失。
  二、南运河南沿儿
  南运河南沿儿紧靠天津北门外。康熙四年(1665)清廷将钞关(税收衙门)由河西务移至天津北门外河北浮桥旁,人称“大关”。等待缴税验关的船只依次排列在南运河上,船工们闲时需要消遣娱乐。加之南运河南沿背靠繁华的侯家后和北门外,所以走江湖的纷至沓来。这里,到处是做小买卖和撂地买艺的。各种曲艺艺人也杂陈其间说唱卖艺。庚子年(1900)以后,运河航运日见萧条,“大关”裁撤,这块明地随之消失。
  三、三角地
  三角地是天津原西城根与北城根相连的一处空地。1901年天津拆城墙修建马路后,原在北城根与西城根两处明地撂地演出的艺人们另觅演出场地。当时,西门北的西面是一片大水坑。水坑西南,西关街以北,横街南段以东,是一片呈三角形的空地,故名“三角地”。此处距西城根与北城根都较近,距西关街江湖艺人聚居的“相窑”也不远,所以很快成为新的明地。那时居住“相窑”的评书艺人英致常、徐长盛、王致久等及早期来津的说唱艺人杨世友、白文生等都曾在这里撂地演出。
  1912年民国建立之后,戏棚子出现,进而改建成砖木结构的书场、茶社。到20世纪30年代,坐落在东坑沿大街的有祥顺茶社、域真书场、宏开茶社、德海书场、元顺书场、小洪书场、景家小书场等,大多经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小型演出场所纷纷合营或改建,这块明地渐渐消失。
  曾在这里演出的艺术品种先后有评书、木板大鼓、西河大鼓、单琴大鼓、西城板、相声、时调、魔术、杂技、讲报、东北大鼓以及北方越剧等。早在20年代,三角地的棚子里还放映过无声电影。
  四、三不管
  “三不管”是清末出现的对天津南市一带的称谓。光绪二十九年(1903),日军欲将南市一带扩为“预备租界“,因中国当局出面交涉,日军暂停扩充,使这里形成划界不清的地方。这里的治安,清政府不管,日租界不管,毗邻的法租界不管,于是出现了“三不管”的称谓。19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不毛之地,水坑很多,有的又大又深,坑内净是小船,供游人往来乘坐。这些水坑的西北和北边的大空场有许多用席搭或用布圈起来的小戏棚子,演出评戏。同时,在此处说评书、唱大鼓书、唱靠山调、说相声、唱西城板等曲艺演出也很热闹。
  随着走江湖的艺人在此撂地,各种小贩跟随观众而来,他们摆摊设点,卖各种小吃、大碗茶以及其他小商品。买卖的繁荣,促进了明地的兴旺,书棚、时调棚、书场、相声场……纷纷出现。20世纪20年代初,东兴市场建成,这里就成了撂地的中心。此外,书棚、书场、时调棚、相声场星罗棋布,仅东兴市场内就有20余家,著名的有万福、黑记等评书场,连兴、三友等相声场。上演的节目有滦州皮影戏、竹板书、太平歌词、数来宝、口技、西城板等。天津著名西河大鼓艺人、评书艺人大多在这些书场撂地,著名相声艺人“万人迷”(李德钖)也曾在这里撂地演出。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艺人相继组织起来,加入曲艺团体,进入书场、相声场演出。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60年代中期这块明地消失。
  五、鸟 市
  鸟市是1920年侯家后东边的河道被废填平后辟成的。最初,以卖鸟、卖鸽子为主,后来有不少江湖艺人到此撂地演出。相声场、时调场、书场、杂耍馆相继出现。据《天津游览志》记载,1936年,这里有娱乐园子大约六七处,如“双平”、“玉峰”、“金华”、“连记”等。其中有的是演蹦蹦戏的,有的演什样杂耍,有的演双簧、说评书。以后又有“声远”专演相声,“广荣”专唱时调,“玉茗春”上演诸般杂耍。它们与位于侯家后中街的“三德轩”、“东来轩”、“天合”落子馆连成一片,吸引了不少艺人来此演出,使鸟市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南市的第二大明地。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撂地卖艺的逐渐消失。1958年“鸟市曲艺厅”建成。“文化大革命”中, 鸟市的曲艺演出场所均被改作他用,以后未再恢复。
  六、地道外
  地道外在天津火车站以东的郭庄子一带。
  清末,天津河东李家楼、火神庙一带修建“老龙头”火车站。为便利行人横过铁路,1923年建成地道。郭庄子、王庄子等在地道之外,因而被称为“地道外”。20年代末,地道外人口增多,许多江湖艺人纷纷来此卖艺。附近居民以及车站、货场、码头的工人,闲暇时常来此消遣。加之这里邻近车站,各地来津的旅客在转车之际,也常到这一带游逛。于是,书场、相声场、时调棚、杂耍馆相继出现,并且逐渐增多,较出名的有群仙茶园、太平茶园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工作不断加强,书场、杂耍场一直演出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停业而消失。
  七、谦德庄
  谦德庄位于天津市河西区永安大街一带。这里是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居民区。居民主要是1917年直隶南部闹水灾时由文安、大城、静海等地逃荒到这里的农民,他们在此落脚谋生而成为这里的居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里的居民不断增加,街道、商店随之增多,引来不少江湖艺人到此撂地谋生。自此,在永安大街及其附近开设了不少杂耍馆及书场,如同乐茶园、三和茶园、玉兴茶园、宝兴茶园、天合茶园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撂地卖艺的现象逐渐消失。到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曲艺演出场所停业或改作它用。
  八、新大路
  新大路位于铁路北站附近的新大路街上,是一个不大的旷场。旷场分两部分,一部分演戏,一部分演杂耍。演戏部分在一个高坡上,用席搭的大棚,棚里有高台,设有池座和廊座。戏棚的对面是杂耍场,进去之后是拉洋片的牌楼,有七八个。还有一处露天电影场。这场子的北面,有三间寒窑式的工房,一边是评书场,一边是落子馆,西面的两间大房专唱铁片大鼓,观众主要是附近的纱厂和铁路工人及其家属。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城市建设迅速发展,这块明地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