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四章 曲艺演出场所
 
 
  ...回目录 
  天津最早演出曲艺的场所为“明地”,出现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这种明地是当时流动艺人(包括曲艺艺人)进行演出活动的基本阵地。历史上有记载的,清代有西城根、三角地、南运河南沿、东门里、鸟市等。这期间,以“茶楼”、“书馆”命名的室内曲艺演出场所在天津旧城以东、以北和侯家后、北门外一带不断发展,到清末,已有数十处之多。
  民国初期,天津的繁华中心由侯家后、北门外一带移至南市一带。南市的杂耍馆、书场随之增多,以“茶园”命名的就有20余处。这个时期活跃于天津的曲艺艺人,都在这些场所演出过。在这些场所中,“燕乐升平”被称为天津杂耍(包括曲艺)的演出中心。
  20世纪20年代末,天津战乱频仍,致使商业中心移往租界。于是租界内的曲艺演出也逐渐兴旺起来,比较高档的杂耍馆在租界应运而生。例如1926年法租界内的天祥市场建成后,在3个楼层开设了杂耍馆或杂耍部。 民国二十年(1931)四月天津市社会局根据对“华界娱乐场所”的调查结果编制的《天津娱乐场所统计》所载, 当时的天津仅华界就有娱乐场所102处。 其中有“说书场35处,杂耍场7处,落子馆7处, 大鼓茶社7处,评书茶社23处,共计79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曲艺演出场所的分布情况基本上没有变化。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为适应曲艺演出活动不断增多,曲艺演出场所不断发展,到1953年,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供演出曲艺的书场、茶社已有109处。1956年公私合营后,书场、茶社有所调整或合并,数量虽有减少,但分布趋向合理。 这期间,大小剧场以及文化馆、礼堂、工人俱乐部等都在演出戏剧、歌舞或放映电影的间隙,演出曲艺,使曲艺活动更加活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书场、茶社、杂耍馆、曲艺厅全部停业或转业,剧场、俱乐部等也不再演出曲艺。1978年改革开放后,曲艺事业获得新生,曲艺演出场所不断恢复。1982年建成专供曲艺演出的长虹曲艺厅和按照曲艺演出场所设计的“海地剧场”。到1995年,全市可供曲艺演出的场所有2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