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自1953年河东、河西、河北3个区相继建立曲艺表演团体后,至1958年,塘沽、红桥、和平区和静海县也组建了曲艺团体。 这些团体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解散。静海县书曲队1979年恢复活动,几年后,转入县曲艺宣传工作队。1980年成立的和平区实验曲艺杂技团,一直坚持演出,取得很好的成绩,直到90年代。
一、河东区艺术团书曲队
河东区艺术团书曲队的前身是1953年秋由评书演员姜存瑞等组建的河东区书曲研究组。 成员有童枢源、 索存寿、边浩兴、 吴鹤龄、 王桐聚、李田歧、臧庆岚、李庆海、牛少卿、周存惠、林永清、姚存礼、张荫忠、朱连纯、齐文洲等共28人。当时,姜存瑞、童枢源、李田歧、牛少卿相继演出新书目,如《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很受听众欢迎。1955年研究小组改名“河东区书曲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书曲队与河东区所属京剧团、北方越剧团、新华评剧团联合组成河东区艺术团,隶属河东区政府文化科,姜存瑞任业务团长。书曲队继续演出《三国》、《红岩》等优秀传统书目和现代书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艺术团解散,书曲队同时解散。
二、河西区曲艺团(河西区书曲队、曲艺队)
河西区曲艺团的前身是1953年秋河西区的评书、西河大鼓演员李庆良、张溪永、张枢润、刘立福等组建的“书曲学习研究组”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由该组改建为集体所有制的“河西区书曲队”。该队成员有咸士章、蔡士俊、王田霞、崔祥云、田连章、田蕴章、刘文斌等40余人。演出的传统曲目有《三国演义》、《大宋八义》等,新书目有《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等。这期间,在河西区演出的时调、单弦、河南坠子演员朱文良、李玉花、朱凤霞、屈振庭、岳小霞、吴立凤、魏墨香、 刘云霞等组建集体所有制的曲艺队, 河西区政府文化科派去李来福(戏法演员)任队长,为该队定名“河西区曲艺队”。该队演出曲目多为传统段子,还排演一些小型曲艺剧。同年底,区文化科决定将书曲队与曲艺队合并建立“河西区曲艺团”,演出时仍分两队,任命李庆良为团长兼导演。 当时排演了曲艺剧《杨乃武与小白菜》, 演出受到好评。至1959年,曲艺队因负债难于维持,经区政府作出决定,曲艺队解散, 安排演员转业到其它部门工作。书曲队仍继续演出。 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河西区曲艺团解散,所有人员由区政府安置转业。
三、河北区书曲队
河北区书曲队的前身是1953年河北区的曲艺演员在区政府文教科领导下组建的书曲学习研究组,杨田荣、许连和为正、副组长。该组学习政治理论,研究改进演出的书目,1954年开始演唱新书目《铁道游击队》等,受到好评。
1956年在书曲学习研究组的基础上建立河北区书曲队,许连和任队长。1957年,在天津市文化局举办的天津市第一届曲艺杂技会演大会上,该队派出许连和、赵起凤、程幼兰、王田顺、李永泉、于广慧等演出西河大鼓、评书、西城板等曲目,受到好评。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该队排演小型曲艺剧,演出取得好成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队解散,人员由区政府安置转业。
四、塘沽区书曲队
塘沽区书曲队于1955年建立, 为集体所有制的曲艺表演团体, 成员有常起震、胡秀英、王庆斌、臧起贵、纪祥昆、王凤贤、张林香、张连儒、张林东(弦师)、李祥军(盲人弦师)等。
到1958年,该队在演唱新书目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经济收入也较好,并以积累资金购买了房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属文艺演出团体被解散,书曲队与塘沽京剧团、评剧团合建塘沽电器厂,安置了所有人员。
五、城厢区艺术团——红桥区曲艺团
1957年城厢区文化科组建城厢区艺术团, 为集体所有制表演团体 。 该团设3个曲艺队, 魔术、杂技各一个队, 并附设“明光”小型话剧团。1958年随行政区划改变,城厢区部分地区并入红桥区后,建立了红桥区曲艺团,原城厢区艺术团绝大部分成员转入该团。 该团下设8个演出队,即:两个鼓曲队,第一队队长林红玉,第二队队长张玉昆,主要演员除林、张外,还有花云宝、王玉荣(巩玉荣)、廉月儒,小龄侠、陈玉华等;相声为第三队,队长杨少奎,演员有张宝如、刘奎珍、刘聘臣、王本林等;书曲队为第四队,队长刘田林,演员有刘杰谦、蒋轸庭、于枢海、宗田农、艳桂荣、边豫棠、赵阔波等;魔术杂技为第五队,队长张恩林,演员有任淑英、李振达、张顺起等;曲剧队为第六队,队长王漪,副队长桂灵樵(兼主演)、甄怀林,演员有李志鹏、李伯仁、张砚如、张惠云、张玉宸等;话剧团为第七队;北方越剧团为第八队。全团演职员共240余人,团长黄文质,副团长刘杰谦。
该团曲种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单弦、太平歌词、评书、相声等。长篇书目有《林海雪原》、《包公案》、《杨家将》等;短段有《桃花庄》、《闹江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1958年,该团招收学员建立少年训练队(后改为青年队)。 60年代曾演出歌颂雷锋、王杰等曲艺专场, 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曲艺队。 主要演员有杨志刚、杨志光、张秋萍、张雅琴、张雅丽、王双福、李金良、马慕荣、刁丽英、康俊英等。 该团每日在曲艺场、书场演出两场,多数演出队业务兴旺,自1958—1966年除自给外,均有较大盈余。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该团解散,人员转业。
六、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于1958年建立,为集体所有制曲艺表演团体,隶属和平区政府文化科,首任团长孟继善。该团的前身为1955年和平区组建的3个演出队。即:
曲艺队 队长张伯扬、韩德荣 。 主要演员有金慧君(小黑姑娘)、阎秋霞、侯月秋、张伯扬、周文如、乔凤楼、刘凤霞、李想容、二毓宝等;主要弦师有韩德荣、胡宗岩。该队演出的曲种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河南坠子等。1957年该队孙世甲移植改编并导演了曲艺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拉郎配》《萝卜园》、《三不愿意》、《打面缸》等。
相声队 队长班德贵、于佑福。演员有阎笑儒、尹寿山、班德贵、于佑福,刘文亨、刘文真、高英培、范振钰、李鸣岐、耿宝林、王鸣录、史文汉、于宝林、冯宝华、刘玉凤、黄铁良、尹秋雯、尹笑声、赵心敏、张嘉利等。该队演出的曲种为相声、双簧。在两处书场、茶社演出,每日早晚各一场;曲目有《杂学唱》、《哭四出》等。
书曲队 队长张连仲、郝艳霞。演出的曲种有西河大鼓、京东大鼓、评书。演员有郝艳霞、郝秀兰、陈凤芸、张连仲、赵田亮、马正明、张起荣、田起山、田荫亭、李凤兰、杨文艳、左田凤、王艳秋、马宝山等;弦师有王连凯、贾庆华、孙正兴等。每日每位演员各在一个书场、茶社连续说唱长篇书段,书目有《杨家将》、《呼家将》、《隋唐》等。
该团建立后,增设魔术杂技队,主要演员有于德海、冯书田、孙杰、曹企、鲁飞、马国良、王殿英等;同时还成立少年训练队。全团演职员达到140余人。1958—1965年经济自给并有较大盈余。1966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中该团被解散,人员转业。
七、南开区曲艺团
南开区曲艺团于1962年2月成立,为集体所有制曲艺表演团体,隶属南开区政府文化科,团长曲平安,副团长邵增涛。 此前在1956年公私合营高潮中曾成立南开区书曲队,队长郝秀琴,演员有顾存德、邵增涛、张健声、张立川、张阔峰、李起鹏、王凤永等,弦师有王连三、王连兴、徐远明、韩起海。演出的曲种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评书和北京琴书等。1962年书曲队并入该团,为该团的曲艺队。队长冯宝华,演员有吴凤鸾、闻书萍、魏毓环、桂月樵、新小谭、丁慧宝、阎丽云、刘少斌、马小荣等,乐队有沈文祥、寇宗芳、翟万兴等。该团相声队队长张佩如,演员有于宝林、魏文亮、田立禾、杨少华、马志存、寇庚儒、李洁尘、姜宝林、胡振江、陈永忠、陈永清、孟祥光、王文玉、冯玉春等。当时该团每日早晚在不同曲艺场所演出,演出的曲书目有《大闹西车站》、《三国》、《杜十娘》、《风雨归舟》等。1966年曾演出“焦裕禄曲艺专场”等。“文化大革命”中该团被解散。
八、天津实验曲艺杂技团
天津实验曲艺杂技团成立于1979年12月,为集体所有制表演团体,隶属和平区政府文化科。该团定编80人。设相声、鼓曲、书曲、魔术杂技4个队,孟继善任团长,1981年滕进翔任团长。 相声队主要演员有刘文亨、王文玉、魏文亮、孟祥光、于宝林、冯宝华、田立禾、赵心敏、班德贵、寇庚儒等;鼓曲队主要演员有侯月秋、阎秋霞、张伯扬、周文如、二毓宝、刘凤霞、杜凤兰、张雅琴、马希英、魏文华、张雅丽等,弦师有韩德荣、张伯华、胡宗岩、杜元岭、韩玉山、张文华等;书曲队主要演员有姜存瑞、刘立福、郝艳霞、艳桂荣、陈凤芸等,弦师有贾庆华、张田润等。
该团成立初期,曾在新中央剧场举行建团公演。此后以长虹曲艺厅为主要演出场所;同时还在劳动、天华景、中华、滨江等剧场上演。相声队一度曾赴外地演出;书曲队曾在和平区文化馆、民族文化宫、人民公园等处演出。
该团的保留曲(书)目:鼓曲有《白帝城》、《金定骂城》、《黛玉焚稿》、《探晴雯》、《花木兰》、《杨八姐游春》等;相声有《杂谈地方戏》、《评书趣谈》、《评戏新貌》、《要条件》、《两种态度》、《卖布头》等;书曲有《三国》、《聊斋》、《杨家将》等。
该团曾排演曲艺剧《孝子》,相声剧《酸甜苦辣》、《路灯下的宝贝》。其中《孝子》曾连演百余场,场场观众爆满。1981年曾演出《冰窟救儿童》及《张海迪》曲艺专场。同年艳桂荣演出的西河大鼓片段《杨金花夺印》参加全国(北方片)曲艺观摩演出获一等奖。1984年曾举办张雅琴个人演唱会。该团主要演员刘文亨、魏文亮、于宝林、侯月秋、阎秋霞、张伯扬、周文如等人的代表作《打金枝》、《王金龙与祝英台》、《二重唱》、《博望坡》、《愚公移山》、《将军认父》、《回民之母》等,均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经常播放。
80年代中期以后,鼓曲与相声两队不再合演,杂技也不再演出,老演员日少,业务收入下降,渐难维持。又加长虹曲艺厅拆除改建,一些中年演员相继调出。1990年2月该团撤销。
九、静海县书曲队
静海县书曲队是1957年在县文化主管部门帮助下将分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的。该队实行统一管理、分散演出、自负盈亏的管理方法,属于半业余、半专业性质。组织者杨少敬。演出的主要曲种有评书、西河大鼓、竹板大鼓等;主要演员有张青莲、杨少敬、赵林江、李宝环、吴振明、周连洁等;主要演出地点为静海镇、独流镇、台头乡、王口乡等地;上演书目有《济公传》、《隋唐》、《水浒》等,票房收入是演员们的经济来源。1965年中断活动。
1979年该队恢复活动。分散于各处的艺人纷纷回队,并带来不少年轻人。这时的组织者为程广会。演出的主要曲种仍是评书、西河大鼓、竹板大鼓;主要演员有张青莲、赵林江、吴振明、杨梦雄、杨水池、杨桂兰、赵小华、赵鸿儒、郭振起、邹连洁、尹福来、王俊霞等;弦师有王孝廉、赵连江、孙兰洲、孟福顺等。演出活动遍及全县各乡镇。除演唱传统书目,还配合当时的形势创编不少短篇书目。这期间,书曲队培养了不少年轻人,他们都成为县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1984年该队转入静海县曲艺宣传工作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