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出现的“兄弟剧团”,是解放前天津唯一的曲艺表演团体。天津解放后至1959年,先后建立7个曲艺表演团体。这些团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曲艺事业的繁荣和体制改革的进行,以及自身的原因等,不断有所变化。有的自动停办、解散了;有的被具有优势的团体所取代;有的併入了同类团体。只有天津市曲艺团以其所拥有的强大演员阵容和多年的创作、演出取得的佳绩等优势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兄弟剧团
兄弟剧团是1940年4月天津的相声演员常宝堃(艺名“小蘑菇”)、 赵佩茹和杂耍艺人陈亚南、陈亚华、吉文贞(艺名“荷花女”)等人组成的私营表演团体,在庆云戏院演出。 每场开场演曲艺, 然后演笑剧; 演员多为临时约请;剧目有《孝子》、《前台与后台》、 《莲英被害记》等60余出。1943年3月起对外广告用“兄弟演艺剧团”之名。1946年6月改称“兄弟剧团”,常宝堃、陈亚南等5人为负责人。 1949年天津解放后,常宝堃任团长,陈亚南为副团长。这期间,演出了新编剧目《一贯道》、《大地主》、《妓女泪》等。
1951年, 常宝堃、 陈亚南等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赴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自此,剧团因缺少负责人及主演,难以维持,遂自行解散。
二、青年剧团
青年剧团是天津解放初期由军管会文艺处扶植起来的综合文艺演出团体。主要演员有菊英、金业勤、金志勤、金汝勤、王桂英、花五宝、武艳芳、韦汉声、张伯扬、佫树旺等,其中既有戏剧演员,也有曲艺、杂技演员。南市新声戏院是该团的演出场地。当时,该团配合形势演出政治宣传和除旧布新的曲艺、杂技和戏剧节目。
该团于1950年下半年解散,演员分别加入其他曲艺、杂技团体。一些杂技演员被吸收到中国杂技团。
三、大众曲艺社
大众曲艺社成立于1949年,是天津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为推广新曲目而组建的曲艺表演团体。有几名弦师,无固定演员,由各曲艺场的著名演员赶场参加演出。其中,京韵大鼓有白云鹏、林红玉、富少舫、阎秋霞;相声有常宝堃、赵佩茹、耿宝林;河南坠子有王元堂、王宝霞;铁片大鼓有王佩臣;西河大鼓有艳桂荣;评书有陈士和;单弦有石慧儒;时调有王毓宝等。由于演出的节目硬整,每场演员阵容又不相同,观众上座率很高。当时演出的新节目有《十女夸夫》、《新灯谜》、《王桂香》、《三女上寿》、《拴娃娃》、《三勇士推破船》、《张定宝参军》、《龙生九子》等等。
1950年春节,著名文艺评论家钟惦棐看了该社的演出后非常兴奋。他说:“我真觉得有意思。在这里,艺术和人民融合在一起了,符合群众的欣赏水平。”
不久,天津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在燕乐戏院组建“红风曲艺社”,演出条件更为优越,便取代了大众曲艺社。
四、红风曲艺社
红风曲艺社是1950年由天津市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组建的曲艺表演团体。演员有白云鹏、骆玉笙、阎秋霞、小映霞、张寿臣、常宝堃、马三立、赵佩茹、张庆森、常宝华、苏文茂、王佩臣、高元钧、石慧儒、张伯扬、花五宝、王毓宝、王宝霞、王元堂、武艳芳等;拉戏、弹戏演员有王殿玉、韩凤田、卢成科等;弦师有卢成科、韩德泉、程树棠、刘文有、李墨生、李元通、王富贵、王海门、沈文祥、李国樑等。
该社除演出传统曲目,也排演新创作的曲目,主要有《一车高粱米》、《新十女夸夫》、《小姐俩拾棉花》等。
红风曲艺社是当时天津市第一个民办公助性质的曲艺表演团体。1951年冬该社改组。
五、群声曲艺团
群声曲艺团是1951年建立的集体所有制曲艺表演团体。团长孙书筠,导演孙世甲。演员有孙书筠、石连城、桑红林、雪艳花、杨曼华、王毓宝、刘静文、郭荣起、朱相臣、张寿臣、佟大方、郭全宝、杜三宝、金长宝、苑宝珍、王玉屏、花五宝、闻书屏、张慧云等;弦师有钟少亭、张少波、王福春等。演出场地在大观园、小梨园等处。至1953年,孙书筠等人调到中央广播曲艺团,桑红林、雪艳花、王毓宝等调入天津广播曲艺团。 该团增加了演员周文如、李梅耕、孙世甲、沈君、王慧、曹玉兰、陈玉华、金薇兰、马国良、王殿英、杜凤兰、孙杰等。 金慧君(小黑姑娘)接任团长。 该团除演出短篇曲目《赵云截江》、《单刀会》以外, 曾排演曲艺剧《柳树井》、 《刘巧儿》、《未婚夫妻》、 《锁不住的人》、《夫妻之间》、《赵小兰》、《西厢记》等。
该团于1954年解散。
六、天津市曲艺工作团
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是中共天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在为常宝堃、程树棠二烈士举行葬礼时,根据烈士的遗愿,决定在红风曲艺社基础上,于1951年12月15日建立,为民办公助团体,常连安(常宝堃之父)任
 |
图2-27 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成立纪念大会全体合影 |
团长,赵佩茹为副团长。
为筹集建团基金,1951年10月由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常宝霆、李墨生、高元钧、赵佩茹、周文如、常连安、佫树旺、苏文茂等在中国戏院举行义演,演出反串京剧《法门寺》,观众踊跃。
建团初期, 主要演员除上述9人以外, 还有马三立、石慧儒、王佩臣、马书麟、陈亚南、常宝华、王殿玉等。演出的传统曲目有《武松打虎》、《独占花魁》等,新编曲目有《独胆英雄吕松山》、《七个小英雄捉特务》、《特等劳模张淑云》等。还排演了《杜鲁门跳舞》等魔术节目。
1952年初,为配合“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排演了曲艺剧《检举》。“曲艺剧”这个剧种由此诞生。 5月,该团划归市影剧场公司领导。10月,该团以新排的曲艺剧《新事新办》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并获奖。
1953年6月该团改为国营。赵魁英任团长,丁元任副团长;同时调入吴同宾、张国贤等业务干部。同年秋,该团接受慰问归国志愿军演出任务。由于常宝堃、程树棠二烈士在志愿军中的影响,加之此次慰问
 |
图2-28 天津市曲艺团演员与归国志愿军指战员合影 |
团成员中有常宝堃烈士之父常连安及胞弟常宝霆、烈士之师张寿臣,他们每到一地,台上台下情感交融,热烈异常。
这期间,该团演出了《黄继光》、《罗盛教》、《妇女代表》等新曲目。骆玉笙(小彩舞)与花五宝分别排演了新梅花大鼓《永别紫鹃》,在唱腔、音乐、表演方面都有革新。始于1952年创演的曲艺剧,4年间共演出20余出剧目,主要有《柳树井》、《技术员来了》等。到1955年末,为集中精力发展曲艺,逐渐停止曲艺剧演出,成为专演曲艺的表演团体。
七、天津市广播曲艺团
天津市广播曲艺团于1953年3月建立, 为全民所有制曲艺表演团体,隶属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团长王焚,副团长马三立。 成立初期,演员有马三立、张庆森、郭荣起、朱相臣、桑红林、王毓宝、司马静敏(雪艳花)、程玉兰、马小荣、李润杰、张剑平等。乐队有王文川、王海门、祁凤鸣、姚惜云、李元通、翟万兴,翟万盛等。
1956年12月,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与该团合并,定名“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曲艺团”,赵魁英任团长,王焚、骆玉笙、马三立、陈亚南为副团长。
至1959年4月,该团举办过8次新曲目曲艺晚会,演出新编曲目录音后在电台播放。主要有《夜行记》、《开会迷》、《买猴儿》、《翻江倒海》、《二万五千里长征》等。 这期间,李润杰将传统的“数来宝”和“快板”发展成为说唱故事的快板书。 王毓宝在弦师祁凤鸣等人的帮助下,对时调(主要是靠山调)的唱腔音乐进行改革,并定名“天津时调”。
1959年5月该团一分为二 : 一部分中青年演员留在电台, 仍名“天津市广播曲艺团”, 仍由王焚任团长, 演员有常宝霆、白全福、小岚云、陆倚琴、司马静敏、曹元珠、马小荣、李润杰、韦汉声、陈鸿章、陈桂林等; 大部分老艺人和多数曲种演员划归市文化局, 定名“天津市曲艺团”。
1961年7月,经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文化局主持,以天津市曲艺团和天津市广播曲艺团的主要演员为骨干, 吸收部分区曲艺团的优秀演员,组成“天津曲艺演出团”,赴京公演10余场;后曾到东北各大城市巡回演出近3个月。 同年12月,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电台撤销所属曲艺表演团体,演员合并到市文化局所属天津市曲艺团。
八、天津市曲艺团
天津市曲艺团于1959年5月成立。团长为赵魁英,副团长骆玉笙、张新胜、王济、李润杰。 鼓曲演员有骆玉笙、小岚云、桑红林、小映霞、陆倚琴、曾振庭、石慧儒、司马静敏、阎凤华、新韵虹、谢舒扬、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王佩臣、新韵霞、王毓宝、曹元珠、王宝霞、王元堂等;相声演员有马三立、郭荣起、常宝霆、赵佩茹、常连安、朱相臣、苏文茂、白全福、李寿增、徐德魁等;弦师有刘文有、王文川、祁凤鸣、王海门、王富贵、马涤尘、李国樑、钟吉瑞、李墨生、李元通、侯树茳、曹永才、宋东安等。同时还有魔术杂技演员陈亚南、陈亚华、陈海荪、韦汉声、陈鸿章、张涛等。
该团1962年参加第一届“津门曲荟”,1963年参加抗洪曲艺专场等大型演出,还曾举办“红岩”曲艺专场。这期间演出的曲目主要有《光荣的航行》(京韵大鼓)、《放风筝》(天津时调)、《地下苍松》(单弦)、《战地西江月》(相声)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该团停止演出。 进入70年代, 该团青年演员偶尔演出, 他们是张志宽、张秋萍、刘春爱、赵学义、姚雪芬、贾立青、杨雅琴、刘秀梅等;老演员李润杰、赵玉明、陆倚琴也有时演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演员骆玉笙、小岚云、小映霞、花五宝、花小宝、王毓宝、马三立、王凤山、常宝霆、白全福、苏文茂等陆续恢复演出, 并与青年演员一起参加“津门曲荟”等演出活动。 此后至90年代,该团不少青年演员在天津市和全国汇演比赛中获奖。相声作者王鸣录创作系列相声《群迷闹喜》由青年演员演出受到好评。这时期该团经常演出的中、青年相声演员有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侯长喜、王佩元、刘亚津、戴志诚、赵伟洲、谢天顺,青年鼓曲演员有籍薇、刘秀梅、郝秀洁、高辉、王莉、张楷、王哲、杨云等。
 |
 |
图2-29 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鼓曲联唱 |
图2-30 天津市曲艺团演出曲艺“什不闲”七音连弹。
前排左起:钟吉瑞、李国 、李墨生、马涤尘、
刘文有、韩德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