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有曲艺活动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演出过的曲(书)目大致有8000个以上。其中,刊刻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霓裳续谱》收入俗曲622支,1932年刊行的《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入流传于河北、天津、北平的俗曲4109支。 清中叶至1949年间文人编写、艺人纂弄的约有七八百种。1949年天津解放后创作、演出的曲(书)目有近3000个。很多曲(书)目, 或由于思想与艺术上的局限,或失去传承, 或由于内容过时,已不适于今天演出。现在经常上演的节目,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保留曲(书)目, 多数为传统作品,少数为解放后的新作, 约一二百个;二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创作的反映现实的作品,有短篇、中篇、长篇百余部。另有返场小段和书帽约数百段。
有不少曲(书)目如《大西厢》、《王二姐思夫》、《孟姜女》、《独占花魁》等,为多个曲种共有。每个曲种都会对它做出适合本曲种演唱特点的改造。而同一个曲(书)目在同一曲种的不同演员演出时,演唱者往往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对作品进行“拆洗”。因而,许多曲目都呈现出多种面貌。
解放前,曲(书)目绝大多数由艺人口传心授。在传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演出的需要,对曲(书)目加以丰富。最初的纂弄者为谁,大多已无从稽考。那时,曲艺作品的发表阵地很少,短篇作品除“子弟书”外大都未发表过。长篇评书在20世纪20—30年代有一些曾先在报刊连载,然后结集成书,如《雍正剑侠图》、《三侠剑》、《大宋八义》等。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涌现不少曲艺作者,形成了群体,主要有何迟、陈寿荪、陈洪凯、 王家齐、王允平、朱学颖、 王鸣录、张剑平、夏之冰、杜放、石世昌等。他们创作的曲目,多发表在《天津日报》、《海河说唱》,《天津演唱》、《曲艺》等报刊杂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