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一章 曲种
 
 
                        第三节 滑 稽 类 ...回目录 
  滑稽类曲种,有形成于天津、独具一格的“滑稽”;
图2-21 张寿臣表演单口相声
有从北京传来并在天津得到发展的相声和双簧。
  一、相 声
  相声原是北京曲种,形成于清代中叶,咸丰年间传入天津。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位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位演员表演,一逗一捧;群口由三位以上演员表演,一捧一逗一“泥缝”,合说笑话。三种均以“说、学、逗、唱”为艺术手段。早期还有“暗相声”,即由一位演员在布帘幕后表演,以说学为主,类似口技的表演。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暗相声逐渐转化为其它的表演形式,不复存在。
  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来津的相声艺人渐多 , 计有裕二福、阎德山、人人乐(擅长暗相声)、周德山及其父“面茶周”、李德钖(万人迷)和张德泉(张麻子)、忠子良、郭瑞林(郭荣起之父)等。他们有的撂地,有的进入宝和轩、福来轩等茶楼演出, 陆续有不少艺人在天津落户, 收徒传艺,培养出大量天津籍的相声艺人。20世纪初至20年代,形成以相声大王“万人迷”为代表的第一个高峰。当时来津演出的还有裕德隆、马德禄等。1925年以后的10年间张寿臣与陶湘如搭伴演出,艺术上有重大发展,形成了以张寿臣为代表的又一个天津相声艺术发展的高峰。同期在津享名的还有高玉峰、谢芮芝等。40年代出现了以“小蘑菇”(常宝堃)、戴少甫、侯宝林、郭荣起、马三立为代表的第三个高峰。1935年小蘑菇年仅13岁便在电台演播,迅即享名。 1939年戴少甫来津, 成为以相声任大轴的第三人。 1940年侯宝林来津演出成名 ,四年后在大观园攒底。 郭荣起于1946年回津演出, 也以相声任大轴。马三立在40年代成名。这五位杰才风格独特,异于前人,使相声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这三个时期的代表曲目是 :《灯谜隐语》、《菜单子》、
图2-22 郭荣起(左)李寿增(右)表演相声
《老老年》,《姚家井》、《哏政部》、《影迷离婚记》、《数来宝》、《戏迷杂学》、《怯拉车》、《卖挂票》等。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相声艺术有新发展。老演员张寿臣、常连安、马三立、郭荣起、赵佩茹、常宝霆、白全福等在演说传统曲目的同时,开始演说新曲目。 新中国成立后,停演了内容不健康和不适合时代要求的传统相声节目; 对内容较好的传统段子加工整理成为保留节目。 自50年代起新创作的相声作品 , 突出的是陈洪凯创作的《公费医疗》、《死里逃生》, 何迟创作的《买猴》、《开会迷》、《今晚十点钟开始》等。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相声创作空前活跃,其中王鸣录的《跟谁对着干》、《不正之风》、《教训》等十几个相声段子风靡一时。
  50年代至70年代,天津有不少相声演员成名, 如苏文茂、刘文亨、高英培、魏文亮、刘奎珍、于宝林、冯宝华、阎笑儒、尹寿山、田立禾、杨志刚、杨志光等。 80年代成名的有李伯样、 马志明(马三立之子)等 。 郭荣起、马三立、 常宝霆、 苏文茂、刘文亨、王文玉、魏文亮、孟祥光、杨志刚、寇庚儒、李伯祥、 马志明等均擅长创作,每个时期都有作品问世。比较突出的有《夜行记》、《一朵新花》、《废品翻身记》、《老大难》、《不同的态度》、《纠纷》等。
  天津自1962年举办“津门曲荟”以来,每届都设有新相声专场和传统相声专场,并曾举办“常氏相声专场”、“马氏相声专场”及多场“笑的晚会”。
图2-23 马三立和张庆森在一起研究相声艺术(1956) 图2-24 李伯祥、杜国芝表演相声

  二、双 簧
  双簧是北京的曲种。演出形式为二人合演: 一人在前,坐在椅子上(称前脸儿), 眼部和口部拍白粉 ; 一人蹲于椅子后面说唱(称后脸儿)。表演时前脸为后脸配像,前后配合如一人。表演内容为讽刺、滑稽的小笑话。
  早年相声演员多能演双簧,因此双簧便随相声一起传入天津 。 民国初年,李德钖、张德泉、 韩亨斌、 皮恩荣曾在天津同合茶楼演四人双簧。自1927年至40年代前期,在天津演双簧的有孟小麟(大苹果)及其父孟吉春,皮恩荣与李德祥,郭荣山与韩永先,姚文彬与姚少彬父子,葛文通与皮恩荣等。解放后,双簧这一形式很少见于舞台。
  三、滑 稽
  滑稽是口技加滑稽歌舞表演的一种形式。三人、两人、一人皆可表演。创始者为天津的蒋书文、张志成和沈观澜。三人均为天津南开学校学生,喜滑稽,每当学校开游艺会,他们便串说相声加滑稽表演,渐渐出名。一些杂耍场有时邀往客串。为表示其票友身份,贴海报不露真名,概以“君”称。即“蒋君”、“张君”、“沈君”。演出时,有时化装为杂技丑角,抹小白脸, 着月色长袍,领子向里挽; 或穿中式裤褂,系兜兜,戴“朝天杵”小辫。曲目有《草裙舞》、《捏面人》、《卖牛肉》、《锔破罐》、《音乐会》等。
  他们三人于1935年“下海”从艺。张、沈二人曾在天津青年会电台演播,蒋书文南下到上海表演滑稽口技。1936年张、沈曾演出于天津各杂耍场,1941年二人拜韩永先为师。1944年张志成逝世后,沈观澜一人坚持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沈观澜加入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1966年退休。自此因无传人,“滑稽”这一曲艺形式便绝迹于舞台。
  除上述曲种以外,有不少曲种失传已久,不再详述,只列表作简介。

   近现代天津曾演出曲种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