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一章 曲种
 
 
                        第二节 诵 说 类 ...回目录 
  诵说类曲种,有在天津形成的快板书和产生于天津的天津快板。有由外地传来的评书、山东快书、竹板书、数来宝等。
  一、评 书
  天津评书包括墨刻、道活、讲报、讲故事等。
  墨刻讲述著名小说(原文为主), 有的还以武术形式作表演。 说书艺人有较高文化与社会知识, 清末有陈宝光、耿东来、赵连璧、 吴志子,民国期间有张慰臣、西子云、王育栽等。书目有《三国》、《隋唐》、《聊斋》等。20世纪40年代以来这种形式未再出现。
  道活由北京传来天津。所谓“道”即书道子,亦故事提纲, 记在本子上谓之“册子”, 师傅用以传徒。 清末北京评书艺人李凤山、 英致长、徐长盛、王致久等来津卖艺并授徒,各自形成谱系。20世纪20年代,以张诚润、张杰鑫、张岚溪、福坪安等为代表,艺术水平较高。不久陈士和来津, 很快享誉 , 传徒有张健声等, 再传弟子有刘立福等 。 道活书目丰富多彩, 袍带书有《三国》、《隋唐》、《明英烈》、 《说岳》等,短打书有《大宋八义》、《五女七贞》、《彭公案》等。张杰鑫的《三侠剑》、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是在师辈指导下在津纂成的新书目。书场演红后,在《新天津报》连载并结集成书出版。以天津时事“康小八偷富济贫”等故事编成的书目,由马轸华试演成功,进而编纂了《混混论》,成为最具有天津特色的书目。新中国成立后,评书艺人演说的革命新书目成批出现,主要有《铁道游击队》、《红色跤场》、《烈火金刚》等。
  讲报是天津评书行中的特殊形式。民国初年,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宣讲员杨寿忱,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的新唱词及短评等为内容,到茶馆讲针砭时弊和批评迷信、愚昧等题材的新唱词及短评等。20世纪20年代,茶楼、书场出现了以当日报纸为题材,迎合听众心理进行夸张发挥的讲报艺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寿臣等在书场、茶楼讲述南京广播电台的消息和揭露日寇侵华罪行,对宣传抗日思想、鼓舞群众起到一定的作用。1944年日寇嚣张气焰下降,讲报员公开在书场讲述日军在东南亚全军覆没等内容。天津的讲报员最多时有近10人,还成立了讲报组。
讲故事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曲艺形式,一度很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评书被迫停演,评书艺人李庆良仍以“故事员”身份开展讲故事活动,当时讲的故事有《两块罗马手表》等。
  二、快板书
  20世纪50年代初由原“数来宝”、“快板”等形式变化发展为说唱完整故事的快板书形式。数来宝历史悠久,唱词为花辙,上、下句押辙,快板则是一辙到底。快板书表演时演员自击竹板和节子,以竹板
图2-19 王凤山表演快板书
辅助、烘托气氛,以节子掌握节拍。
  天津著名快板书演员李润杰1953年参加天津广播曲艺团后,先将对口数来宝《二万五千里长征》改为一人演唱,后将山东快书《鲁达除霸》等曲目移植为快板书。五六十年代他创作了《隐身草》、《金门宴》、《劫刑车》等曲目。李润杰的演唱赶板垛字,一气呵成,气势雄浑,善于刻画英雄人物。他的表演独具特色,被称为“李派”。这期间,天津市曲艺团的王凤山也开始演唱快板书《三只鸡》等。王凤山的演唱风格平稳舒缓,自然流畅,多闪板间歇,自成一格,被称为“王派”。
  50年代末,李润杰开始收徒,培养出天津的袁武华、张志宽,北京的梁厚民,东北的叶茂昌、王荫权等多人。王凤山也收徒传艺。快板书成为普及全国的大曲种。
  三、天津快板
  由天津时调中的“大数子”发展而来。20世纪50年代后期,天津的业余曲艺工作者王家骏将“大数子”加以改革,用来表现新生活、新事物,创造了这一新的曲艺形式。第一个曲目是歌颂治理海河工地上新人新事的《夜战海河》 , 由王家骏在1958年自编自演,参加天津市职工业余文艺调演,获得成功。1960年他以新作《革新家肖德训》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时,将这一演唱形式正式命名为“天津快板”,演出的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得到领导、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从此这一新的曲种得到广泛的认同。它的基本句式为五字句或七字句,并有垛子句、“楼上楼”等多种句式。节奏灵活多变,快慢徐疾均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和人物性格要求来安排 。 以大板击节 , 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扬琴、笙等。伴奏曲调以地方小调《锔大缸》的旋律为主。
  天津快板使用标准的天津方音演唱,词语多采用天津方言,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具有爽朗、豪放、诙谐、风趣的特点。 它的表演最早是单人,后来有了对口及群口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上要求放得开,大方朴实,夸张而不过火。由于它的演出形式简便灵活,语言大众化,很快即在群众中普及。全国各地不少工厂、农村、部队中的业余演员和专业演员纷纷来津学习演唱。“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曲种一度遭到否定,粉碎“四人帮”后得到恢复发展。
  天津快板的主要曲目有 《端老窝》、 《两个美国佬》、《补袜子》、 《做棉袄》、 《竞赛小曲》、《说说家务事》、《评红旗》、《拜年》、《火烧望海楼》、《娇大姐》、《教子成材》等。天津快板的作者及演员大都是业余文艺工作者,主要有侯国柱、周连群、佟有为、刘德印、张葆贤、么向正、翟吉增等。一些专业作者如张剑平、朱学颖等也曾编写天津快板作品。
  天津快板的唯一专业作者和演员是天津市曲艺团的俞家铨。 他原是东海
图2-20 张杰表演山东快书
舰队文工团的演员 , 1970年在上海全军文艺汇演时演出了天津快板。1978年进入天津市曲艺团,专演天津快板。他创作并演出的天津快板有《王胖子传奇》(共八集)、《尤滑头相亲》、《郭大娘跳河》、《大陈和二陈》等。
  四、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山东曲种 。 一人站立表演 , 以自击钢板掌握节拍, 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传统曲目多为《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1950年6月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来津演出,从此高派山东快书传入天津。
  高元钧弟子黄廷栋(黄枫)曾于50年代参加天津红桥区曲艺团,弟子刘鹏于50年代中期由军队复员回津,他们对在天津传播山东快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他成名的还有工人业余演员宋文贵,他编写了《镖打师傅》等不少作品,并拜高元钧为师,后参加天津市曲艺团。60年代天津专业山东快书演员有刘成辅、 李凤翔、 李金良等 , 演出的曲目有《熔炉炼瓦》、《武松打虎》、《煤店新工人》等。70年代业余山东快书演员有高唯中、王志勇、庞连琦等,演出的曲目有《助人为乐》等。此后市曲艺团的山东快书演员有储从善、张杰等,演出的曲目有《武松打虎》、《鲁达除霸》、《恋爱进行曲》等。
  70年代,天津业余舞台曾出现“对口山东快书”(包括男女对唱)及山东快书与快板书联唱的形式,即两个演员一唱山东快书,一唱快板,是对山东快书演唱形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