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戏 剧
 
  第八章 为戏剧服务的行业、机构
 
                     第七节 戏剧博物馆 ...回目录 
  
  天津戏剧博物馆于1986年元旦开馆。此馆是天津市市长李瑞环采纳市文化局戏剧干部黄殿祺在专业调研时提出的一项建议 ,由市政府投资将原广东会馆修复而成。
  广东会馆始建于1907年,其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其一,在总体结构上,它将4座2层楼首尾相接,围成一个略见长方、内部联通的环形楼 ,并以此为支撑,架起3根立梁,承托罩棚式屋顶封闭天井,使之成为一座容量较大
图1-51 戏剧博物馆舞台演出实况
的剧场。其二,在舞台装置上,它继承传统,沿用了3面敞开(观众可3面观看)的伸出式舞台;同时又有所创新,不用以往戏台上的两根前台角柱,避免了对观众视线的遮挡。其三,在视听效果方面,它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出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最高水平。在视觉方面,大跨度的空间和不用台柱,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使所有坐席都在最佳视距之内。在听觉方面,舞台藻井的内面,是由数百块雕成水浪花形的变形斗拱组成,凹凸不平的井面使声波多角度折射,有利削弱噪音,改善演员间相互听闻和自我感觉的条件;大量的木结构装饰,以木材的纤维多孔性吸收噪音,能保持演员道白和唱词的清晰度;木板的共振又使声音更加富于弹性,音色更加优美。据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1990年所作的声学测量显示:戏楼内声场分布均匀,各处都有很好的听闻条件。在这里欣赏原声的戏曲演唱,更显得别有韵味。
  大戏楼建成之后,曾有过初期的辉煌。以后虽经战乱、“文化大革命”、大地震,历时近百年,一直安然无恙。修复成戏剧博物馆后,使它迸发出更加多彩的光芒。
  一、搜集藏品
  戏剧博物馆自开始筹建,就注意搜集戏剧资料和相关文物。已经搜集到的有:清官升平署的“八仙衣”、“喜神衣”、“三星衣”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用清朝王爷的官服改制的“紫蟒”等;戏曲名家王瑶卿、时慧宝、梅兰芳、荀慧生和文化名人李叔同手绘的书画扇面等作品 ;20世纪初百代公司灌制的谭鑫培、梅兰芳等京剧名家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亭公司灌制的爱莲君、李金顺、白玉霜、小香水 、金钢钻等评剧和河北梆子名家的唱段的唱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北京广德楼的戏单,清朝太监小德张、北洋军阀黎元洪 、张勋和20世纪30年代天津市市长程克之等人的家庭堂会戏单,以及广东会馆二三十年代在大戏楼举办赈灾义演的戏单。此外,还有戏曲道具、老照片、老刊物和名人题词、函件 、贺卡等实物,其中不乏珍品,有的还是孤品或绝版。至1995年,馆藏戏剧史料、文物已有3100余件。
  馆藏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少人主动到馆捐献文物。例如 :1986年11月 ,杨柳青居民周晴云来馆参观后 ,把自己珍藏的时慧宝题写的对联及一些旧戏剧书刊无偿捐献给该馆 。1992年6月 ,西郊区小稍直口村张国庆将自家大门的阶石中一块旧戏班的残碑捐献给该馆 。 此碑虽然残缺 ,但字迹清晰,明显看出是清道光七年(1827)3个南方戏曲班社合立的《黎园义冢记》碑,已成为该馆基本陈列中的重要展品。
  二、陈列与展览
  该馆辟出3个陈列室,分别陈列、展览中国戏剧史和天津戏剧史。1986年起陈列的“中国戏剧陈列展览 ”,内容包括: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天津戏剧陈列、中央领导关心天津的戏剧事业 , 以及戏剧博物馆古典戏楼复原陈列等 ,以文字 、图片 、实物 、彩塑泥人 、杨柳青年画 ,以及唱片 、 戏单、模型等形式陈列展出。中国文联主席 、著名戏剧家曹禺观看展览时连声说 :“ 好 ! ” 并高兴地题字 :“ 一部活的中国戏剧史 ”。1987年10月 ,该馆联合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中国博物馆学会等12个单位 ,共同举办 “中国戏剧家书画展”。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 、王瑶卿 、尚小云、荀慧生、田汉、曹禺、黄佐临、马少波、吴祖光、张君秋等人的作品参展,一时轰动津城。同年11月,该展移至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 。时任中国文联主席 、中国剧协主席的曹禺不顾年迈体弱 ,亲临现场主持开幕式并致词 。1990年6月 ,该展移至广州市博物馆展出 ,几天之内参观者达8000余人。此后,该馆先后举办了“ 曹禺戏剧活动65周年纪念展 ”、“ 中国戏剧剪纸展 ”、“ 中国京剧脸谱展 ”、“ 天津戏剧优秀剧目摄影展 ”、“ 馆藏老戏单珍品展 ”、“ 中日戏剧美术教育作品展 ”、“ 美籍华人邹苇澄戏剧资料收藏展”、“ 上海名票何时希捐献戏剧文物展 ”、“ 名票京剧艺术家杨慕兰生平展”等 。此外 ,该馆根据孙中山在民主革命时期曾来广东会馆并发表演讲 ,以及馆内发生的革命故事 ,于辛亥革命80周年(1991)举办了“ 孙中山、黄兴革命活动展 ”。这些展览均受到各方好评 。1993年初,该馆集中所藏 ,组成“中国北方戏剧文物精品展 ”到深圳、虎门、广州市博物馆巡展,展出期间观众络绎不绝。
  三、组织演出活动
  该馆利用拥有特色戏楼的条件,不断举办演出活动。1986年10月21日 ,为全国博物馆教育工作座谈会举办文艺晚会 ;同月 ,为欢迎全国卫生检查团来津举办文艺晚会;同年,为河北省与天津市之间相互支持、合作,河北省方面来津答谢 ,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演出代表剧目《钟馗》; 1988年9月10日 ,为意大利伦巴第六区经贸团举办戏曲晚会 ;同年 12月30日 , 为文化部主办的京剧新剧目汇演举办闭幕式 ;1990年5月6日至9日,为纪念徽班晋京200周年、姜妙香诞辰100周年和为亚运会集资主办3场小生专场演出 ;1996年3月30日,为大专院校外籍师生举办 “ 老戏目展演 ” 。这些演出活动 , 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 。该馆在承办这些演出活动中 , 每次都引导观众先看展室陈列 , 再看戏楼演出 ,让观众从历史回顾进入现实体验,很受欢迎。
  四、开展戏剧及有关史料的研究
  该馆筹建伊始,即重视科研工作。开馆后,除将原广东会馆的建筑史、戏剧活动史及在此发生的革命史作为科研内容外 ,还把天津戏剧史和中国戏剧史作为既定的研究任务。1985年4月开始组织力量,经过深入研究,编写出《天津戏剧陈列大纲》(此项陈列已于当年完成)。曾任该馆首任馆长的黄殿祺,经几年的研究编著的《中国戏曲脸谱文集》,1994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他的另一部研究成果《 话剧在北方的奠基人之一 ——张彭春》1995年4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同年,该馆保管部主任杨小华为纪念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 银达子 ”(王庆林) 一百周年诞辰,撰写了题为《德艺双馨的艺界楷模银达子》在 《艺术研究》(天津) 杂志上发表 ;该馆办公室主任闫芬以广东会馆的历史为题材 ,为南开区教育研究所主编的“乡土教材” 撰写了题为《广东会馆史话》 ;该馆陈列部工作人员朱大平参加了《中外大典·名剧鉴赏词典 》中一些词条的撰写 ,还写出5篇戏剧评论文章在北京出版的《戏剧电影·每周评论》上发表。
  该馆还对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年来津曾在广东会馆发表演讲等革命活动的情况进行研究,撰写出《孙中山、黄兴在广东会馆 》一文,并依此在天津市各界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作了发言。
  五、关注新一代戏剧观众的培养
  该馆建立后,遵循办馆宗旨,在对戏剧市场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培养新一代戏剧观众问题进行探讨。1988年初,该馆在4所中学做了一次187人的问卷调查。从中得知:有70—80%的人喜欢戏剧,愿意认识戏剧家,想了解艺术家的从艺史;有56—67%的人要求普及戏剧知识并提出一些建议;有50%的人喜欢演戏。这表明广大青少年对参与戏剧活动的兴趣和热情。1989年,该馆联合中国民主促进会天津分会文艺工委 ,作了一次更大规模的社会调查。选择分布在部分区、县的12所中学,发卷1487张,收回1395张,有效答卷占93.8%。结果表明 :不看说明书就看不懂戏的人占71%;对京剧感觉不好和有条件看也不愿意看的人分别占63%和54%。青少年的反映引起了调研人员的重视 。市民主促进会特向市政协递交了向青少年普及戏剧知识的提案。《今晚报》以大字标题披露了调查结果。
  随后,该馆依照中学高二语文和初一音乐课中的戏剧内容开办讲座 ,并编写了讲义。1990年3月 ,以第九中学为试点安排了中学生戏剧知识讲座。讲座以大戏楼作课堂,为全年级上大课。两节语文课分别对《窦娥冤》和《雷雨》的剧本结构、矛盾冲突及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讲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学校老师的称赞。此后,该馆继续举办戏剧讲座,接待了10所中学的1367名学生 。这种配合学校教学讲述戏剧知识,以此引起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起到了为戏剧培养观众的作用。
  六、领导、专家的重视和关怀
  该馆的建立,得到李瑞环市长的重视与支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题写了馆名:“天津戏剧博物馆”。中国文联主席 、著名戏剧家曹禺欣然应聘为名誉馆长。
  开馆后,先后接待了李瑞环、乔石、谷牧 、李德生等中央领导人来馆视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来馆参观后题词 :“ 博物馆界的一枝新花”。建设部部长戴念慈说:“戏楼的建筑太好了,应把它写入中国的建筑史里。”李瑞环市长题词:“蒐集艺苑精华,致力戏剧振兴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张再旺题词:“戏博展现戏剧史,戏楼余音绕画樑。”著名中国剧场史专家龚和德撰文指出 :广东会馆大戏楼 “ 以比较宽敞精致的形式概括了中国古典剧场的发展成果……是中国古典剧场的终结,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的戏曲文物 。”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郭汉城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所长 、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 ,故宫清史专家朱家溍 、 王世镶等 ,戏剧名家张君秋、红线女、于是之等,以及天津市的专家学者多人,都曾来馆考察、参观。
  天津市著名学者吴云心为该馆开馆撰写了楹联:
  粉墨辨忠奸曼舞轻歌皆世态
  筝琶弹喜怒繁弦急管尽人情
  美色和声养身心潜移默化
  发聋振聩学古今温故知新
  ( 两副楹联分别由天津书法家龚望和天津戏剧家李邦佐书写抱柱匾 , 雕刻后分别悬挂在戏楼对面看台的两柱和该馆四合院门栋廊下的两柱上 。)
  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共3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 、台湾地区的观众。
  至1995年,先后担任该馆主要领导职务的有黄殿祺、周学谦、高增林、王璧。该馆职能机构设办公室、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保卫部 、后勤部、资料室,共有工作人员29人。